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


二、特异性反应——第三道防线 1.概念: 是指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特异性反应, 即免疫应答。 2.抗原的概念: 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举例:病原体(蛋白质、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 癌细胞、异形细胞、异体组织等异物
①异物性 特 点 ②大分子性 ③特异性
阅读课本P50页“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思考下列问题: 3.在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哪类细胞?
皮肤表面的死细胞
皮肤中油脂腺分泌的油脂
化学防御 呼吸道、消化道黏膜能分泌溶菌酶; 胃液等的强酸性能杀灭病原体。
第二道防线:
某些白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血浆蛋白
局部炎症反应
疼 痛:多肽类物质引发神经冲动 发 红:毛细血管扩张
肿 胀: 组织液增多 发 热:增强白细胞的免疫功能
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中的
细胞免疫
使靶细胞裂解
四大天王: 巨噬细胞 成熟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 成熟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成熟的B淋巴细胞
(成熟的) B淋巴细胞
致敏性B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 与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表面) 抗原 多肽 抗原-MHC复合体 吞噬降解 的MHC结合
与受体结合
呈 递 与受体结合
(成熟的) B淋巴细胞
(成熟的) 辅助T细胞
三、免疫系统功能异常
1、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过敏反应(变态反应) ⑴概念: 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同一抗原 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⑵致敏原(过敏原): 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 ⑶类型: 速发型和迟发型 ⑷过敏反应机理:
⑷过敏反应机理:
致敏原
刺激
机体
产生
抗体
吸附
某些细胞
再次 刺激
初次免疫 导致
一、非特异性防卫
第一道防线: 体表屏障 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反应 特点:
不针对某一种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二: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阅读课本P50页“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特异性免疫?
2.什么是抗原? 3.在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哪类细胞? (试着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这些细胞的来源)
HIV主要攻击人体辅助性T 细胞
HIV最初侵入 人体时,免疫 系统可以摧毁 大多数病毒
T细胞浓度减 HIV浓度增加,少,免疫系统 T细胞 逐渐 被破坏,各种 减少, 感染机会增加
人体免疫 能力全部 丧失
致病机理
HIV主要攻击人体辅助性T细胞
高考再现
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种球形的RNA病毒, HIV侵染T淋巴细胞并繁殖新一代病毒的过程示 意图如下。请回答: (1)图中①表示病毒正侵染淋巴细胞。进入寄 RNA 。 细胞的是病毒的 (2)遗传学上将过程② 逆转录 称为 。 (3)③和④的信息传递过程 分别称为 转录和翻译 .
比较几种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功能
来源
巨噬细胞
B细胞 效应 B细胞 造血干细胞 淋巴干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淋巴干细胞
功能
吞噬病原体; 识别、处理 抗原形成抗原-MHC复合体;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 效应B细胞、记忆B细胞
分泌抗体
辅助性T细胞
识别抗原-MHC复合体, 释放淋巴因子 识别抗原-MHC复合体,增殖分化 细胞毒性 淋巴干细胞 形成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 T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或记 识别宿主细胞,并与之结合, 效应 细胞毒性T细胞 忆细胞毒性T细胞 使之裂解 B细胞 识别抗原, 记忆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 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过敏原
释放物质如组织胺等
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强 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
全身过敏 反应
呼吸道 过敏反应
消化道 过敏反应
皮肤 过敏反应
三、免疫系统功能异常
1、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过敏反应(变态反应) ⑴概念: ⑵致敏原(过敏原): ⑶类型: 速发型和迟发型 ⑷过敏反应机理: 2、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自身免疫病 3、免疫系统功能减退 ①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如: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 ②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如:艾滋病(AIDS)
(4)HIV有Ⅰ和Ⅱ两种类型,其中Ⅰ型又有7个 亚型。Ⅰ型的基因组中4个主要基因的变异率最 高可达22%,多达100种左右的HIV变异株是目前 研制疫苗的主要困难,因此切断传播途径是唯一 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HIV众多变异类型 是 基因突变 的结果,这种变异特点与一般生物 的不同之处是 突变频率高和突变方向多 ,其原因 是 单链RNA结构不稳定 。 (6)据最近研究认为,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系 SARS冠状病毒 。 统综合症”(SARS)的病原体可能是 它和HIV一样,遗传信息传递规律是:
• 抗体的化学本质: 球蛋白 • 抗体的性质: 特异性
抗体
效应B淋巴细胞
抗体立体模式图
• 抗体的分布:内环境、外分泌物中
成熟B细胞
致敏B细胞
效应B细胞 记忆B细胞
抗原
(成熟的) B淋巴细胞 致敏性B 淋巴细胞 增殖、分化 效应B 细胞 记忆B 细胞
吞噬 巨噬 抗原-MHC复合体 细胞 处理 呈递 与受体结合
☆疫苗类型: ◇传统疫苗
一般只需要接种一次,且接种量也少, •减毒的微生物: 免疫持续时间长,效果好。 •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产物: •灭活的微生物: 接种量大且需多次接种,免疫效果较差。 但是植被简单,保存时间较长,且相对安全。 ◇基因工程疫苗:
⒈免疫接种: ⒉免疫接种的两种方式:
主动免疫: 接种疫苗 被动免疫: 接种抗体
三、பைடு நூலகம்疫系统功能异常
1、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过敏反应(变态反应) ⑴概念: 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同一抗原 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⑵致敏原(过敏原): 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
思考:过敏原与抗原异同点?
(1)进入机体后都能产生抗体,但抗体在体内 的分布不同,再次入侵后引起的反应不同; (2)抗原对所有人都一样,即不具有个体差异 性,但过敏原有个体差异。
吞噬作用 分化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液:白细胞及一些坏死组织、坏死细胞、
死细菌和活的白细胞结合一起
一、非特异性防卫
第一道防线: 体表屏障 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反应 特点:
不针对某一种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例1、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是:B A. 淋巴细胞与抗原结合 B. 皮肤的阻挡作用 C. 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 D. 巨噬细胞吞噬病毒 例2、下列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的是:C A. 唾液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B. 呼吸道纤毛摆动对病菌的排除作用 C. 血浆蛋白对病原体的破环作用 D. 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例3、皮肤受损时,人体会释放一种多肽类物质, 该物质的综合作用效果是: D A.使人产生痛觉 B.使皮肤变红 C.使局部体温升高 D. 阻挡病原体进入
例4、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 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B A.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流失 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项目 作用对象
产生效应 细胞 体液免疫 抗原 效应B细胞
细胞免疫 被感染的体细胞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产生效应 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 与靶细胞接触,使靶 与抗原结合 方式 细胞破裂
相互关系
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二次免疫应答
二次免疫应答特点 反应更快、更强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 的非特异性防卫
第一节
免疫概述
◇免疫的概念: 免疫是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 ◇免疫的功能:
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
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免疫系统的组成:
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构成。
第一道防线: 体表屏障
物理屏障 皮肤、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管道的粘膜
HIV病毒
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乏症)
1、病原体: HIV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遗传物质: RNA RNA呈单链,结构不稳定,易发生变异 3、存在场所: 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 4、主要传播途径: ①性接触 ②血液传播 ③母婴传播 5、患病机理: HIV病毒能侵入人体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 致患者基本丧失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使得其它各种 传染病趁虚而入。
(试着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这些细胞的来源、作用)
淋巴干细胞(骨髓)
增殖 分化
胸 腺
增殖 分化 T细胞(成熟)
B细胞(成熟)
四大天王: 巨噬细胞 成熟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 成熟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成熟的B淋巴细胞
(成熟的) B淋巴细胞
致敏性B淋巴细胞
⒋ 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
(一) 抗原
特异性识别(膜表面受体)
白细胞介素-2 活化的 致敏性B淋巴细胞 辅助T细胞 分裂、分化 抗体 + 抗原 效应B细胞 记忆B细胞
病毒类抗原失去进 入寄主细胞的能力
体 液 免 疫
细菌产生的毒素 被中和而失效
使一些抗原(如可溶 的蛋白质)凝聚而被 巨噬细胞吞噬
• 抗体的概念: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 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B淋巴细胞
(二) 抗原
吞噬 处理
巨噬细胞
(抗原-MHC)
呈递
T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 与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表面) 抗原 多肽 抗原-MHC复合体 吞噬降解 的MHC结合
与受体结合
呈 递
(成熟的) 辅助T细胞 活化的 辅助T细胞
(成熟的) 细胞毒性T细胞 记忆 细胞毒性T细胞 效应 细胞毒性T细胞
多种 蛋白质 增殖、分化
记忆细胞的特点 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 能“记住”入侵抗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