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一 非特异性反应

实验一 非特异性反应


▲ 物理屏障
▲ 化学屏障 ▲ 微生物屏障 2、血脑屏障 3、血胎屏障
(二)固有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NK细胞、 NK1.1+ T细胞T细胞、 B-1细胞 (详见p89 第九章)
(三)固有免疫效应分子
补体、细胞因子、防御素、溶菌酶、乙型溶素
补体的溶血作用


概念 (complement) 存在于正常人或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 一组与免疫相具有酶活性和自我调解作 用的球蛋白质。因它们能协助和补充特 异性抗体介导的免疫溶菌、溶血作用, 故称为补体。它是由30种成分组成的复 杂系统,部分成分遇热不稳定(56℃加 热30分钟即可灭活)。 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page 55)
形态及 镜下特征
a. 胞体大、不规则,有伪足,边 缘不整齐,胞内见不规则的大核 b. 胞浆内见吞噬的鸡红细胞呈椭 圆形、淡紫红色且有核
a. 胞体较小,边缘较整齐, 胞内见深紫色的分叶核及 淡红色的中性颗粒 b. 胞浆内见被吞噬的细菌 团呈紫色
功能
参与非特异及特异性免疫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2%SRBC SRBC溶血素 补体 盐水 试管 吸管
1瓶(30ml)/列 1支(2.5ml)/2组 1支(2.5ml)/2组 1瓶(30ml)/列 3根/组(做好标记) **试管及吸管的拿捏方法
豚鼠图
实验步骤
(如下图)加样 管号 2%SRBC 1 2 3 0.5 0.5 0.5 SRBC溶血素 0.5 0.5 补体 0.5 0.5 盐水 0.5 1.0 1.0 结果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及共同末端效应全过程
本次实验涉及的原理

绵羊红细胞(SRBC)+SRBC溶血素——Ag-Ab(IC)

识别:与免疫复合物抗体( Ig )中补体结合位点结合后 其分子构象发生改变,致C1r及C1s被激活
活化: C4 、 C2 在激活 C1 的作用下分解产生 C4b 及 C2b , 两者组成 C42b ,它为 C3 转化酶 ——C3 分解产生 C3b ,与 C42b结合形成C423(C5转化酶)——C5分解产生C5b 膜攻击复合物形成: C5b 进一步与 C6 、 C7 、 C8 、 C9作用 后,最终产生 C5b6789 (即膜攻击复合物),使 SRBC 穿 孔,发生溶血反应。

巨噬细胞伪足包裹异物示意图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中 性 粒 细 胞 形 态
单 核 细 胞 形 验原理、实验结果、结果分析
实验一 非特异性免疫
[实验内容]:
补体的溶血作用(操作) 大小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示教)
人体免疫系统
屏障结构(如皮肤、粘膜 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吞噬细胞 体液因素(如补体、溶菌酶、 乙型溶素等)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非特异性
人体 免疫
免疫 特异性
免疫
一、固有免疫的组成
( 一)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1、皮肤黏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



膜攻击复合物(mebrane attack complex, MAC)结构示意图

膜攻击复合物电镜观测示意图
实验一 补体的溶血作用
原理
• SRBC(Ag)+ 溶血素( Ab) Ag-Ab(IC)
• 识别: C1q • 效应:溶血
补体结合位点
• 活化:膜攻击复合体(MAC)形成
实验材料:
37℃水浴15-30分钟,观察结果 1号管中SRBC溶解,液体由混浊变为澄清\透明 **实验结束后吸管置废液缸,试管置铁蓝框
大小吞噬细胞 的比较
大吞噬细胞 (macrophage,monocyte) 小吞噬细胞
(neutrophile granulocyte)
细胞类型
组织中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
血液中中性粒细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