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的

第六章、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的

壹、十九世紀以後民族國家的發展──鑄造的民族與鍛造的國家一、民族國家發展的第一階段:歐洲自中古末期以來形成的民族王國,多屬長期自然演進,一般較為安定團結。

(一)中古後期:歐洲各地方言與方言文學的興起,已為各國建立起共同語言(國語)和構成民族的的文化基礎。

(二)近代初期:葡、西與英、法的競爭和擴張,激起了國民的情緒;宗教改革也造就了一些獨立自主的教會。

1.法國:由查理曼帝國分裂的西法蘭克王國,經英法百年戰爭驅逐英國的勢力後,完成民族國家的統一。

2.英國:英法百年戰爭失敗後,英國又陷入了長期內戰;統一後,才發展出共同的文化而成為民族國家。

3.其它:三十年戰爭後,各君主將凝成的民族情緒、宗教信仰與國家利益結合,形塑國民對君主的忠誠。

二、民族國家發展的第二階段:十九世紀是歐洲民族主義確立的時代;後期則為歐洲民族國家發展的第二階段。

(一)形成動力:塑造民族主義的動力為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與浪漫主義運動;逐步由歐洲擴散至世界各地。

1.法國革命:國王被弒後,國民效忠的對象轉為國家,而徵兵制與對外征戰也激起了法國人的民族情感。

2.工業革命:中產階級因工業發展迅速成長,起而要求自由民主,參與政治,增進了自己對國家的認同。

3.浪漫運動:提倡民族文化,珍視傳統與地方習俗,引發各民族對自己的肯定,有利於民族精神的培養。

(二)發展方向:三種力量分別從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等三方面來推進,激發了現代民族主義的理念與行動。

1.效應:三種力量對十九世紀前期西歐現在的民族國家有強化作用,對德、義等民族建國運動有促進效果。

2.代表:第二階段民族國家的建立,多由鐵血革命等激烈手段達成;一般以義大利與德意志兩國作為典範。

(1)分裂邦國的統一:德國、義大利憑藉武力與外交的手段,擺脫奧地利的控制,達成統一建國的目的。

(2)統一帝國的分治:奧地利帝國受德、義建國教訓,改與境內最大民族合作,以防止民族獨立的再起。

※事例:奧地利與匈牙利結盟成雙元帝國(1867),匈牙利成為自治王國,共同成為帝國的統治民族。

3.檢討:長久以來,德、義兩國的統一運動常被人們過度地美化和宣傳,成為政治上的樣板與道德模範。

(1)分析:事實上,歷史發展脈絡相似的德、義兩國,是否為民族主義發揚的結果,早就深受學者質疑。

菁英分子的積極:德、意兩民族的統一建國運動,乃是菁英分子的「少數運動」,而非全民運動。

官方掌控的進程:完成德、義建國的主角,是務實的政府要員與外交高手,不是民族主義革命家。

※事例:義大利的統一功臣是薩丁尼亞首相加富爾而非馬志尼;德意志亦由首相俾斯麥一人主導。

政經實力的支撐:德、義兩國依憑政、經實力推動建國,並非得力於全國人民自發的情感與支持。

※事例:兩國對內、對外主要是憑藉鐵血的武力政策與煤鐵的經濟實力(英經濟學者凱恩斯觀點)。

集體主義的強迫:民主改革在兩國建國運動中並未受到政府重視,統治者明顯以民族建國為要務。

※事例:德、義兩國為追求民族主義的目標,符合國家整體利益的需要,故犧牲自由主義的改造。

霸權一廂的擴張:德、義統一從某種角度觀察,是普魯士與薩丁尼亞霸權的擴張,非全國的期望。

A.原因:普魯士與薩丁尼亞所謂的「統一」,在其他地區人民的感受裡,可能是一種「兼併」。

B.事例:德國南部諸邦的統治階層與義大利南部農業地區的人民,對全國統一,其實並不歡迎。

(2)結語:理論上:合理的民族國家建國應先有民族主義的共識和情感,再以此尋求國家主權的建立。

實際上:德、義兩國則反其道而行,先建立主權獨立的國家,然後才圖謀塑造民族的認同。

趨勢上:德、義民族國家的體系完成後,激烈的競爭促使各國殖民海外,形成新帝國主義。

4.其它:歐洲之外,中南美洲的民族國家也紛紛爭取獨立;日本和美國的國家統一也形成新的民族國家。

(1)美國:南北內戰(1861-65)結束後,北方獲勝而國家統一,日後的改革與建設亦可視為民族建國運動。

原因:統一後的「合眾國」,對「國民」(包含原來的黑奴)的定義與權利,作了一番重大的調整。

結果:戰後,美國經濟恢復繁榮,各項生產事業急遽發達,國家力量大增,乃進一步向外拓占領土。

(2)日本:1854年開港後,受列強刺激,國內要求團結;明治維新終使日本脫胎換骨,躋身民族國家。

背景:日本自1635年實施鎖國政策,直到1854年與美國簽訂親善條約,開放下田、函館才結束。

發展:開港後,政治經濟均受列強衝擊,幕府無力解決,民生凋弊;國內乃要求團結,攘夷倒幕。

結果:1867年,德川慶喜取消幕府,大政奉還日治天皇;明治親政,推動各項革新以富國強兵。

A.尊王攘夷:1871年,廢藩(諸侯)置縣,達成國家的統一;並廢除社會嚴明且不公平的階級制度。

B.君主立憲:1889年,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公布憲法,建立君主立憲的政體,並大力發展工商業。

C.對外擴張:明治維新廿年,日本迅速發展,國力大增;其後仿效西方列強,積極侵略遠東各國。

貳、廿世紀民族國家的發展──列強操控下的新興民族國家一、第三階段:廿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東歐民族因專制帝國的瓦解和民族自決的宣揚,各民族紛紛獨立建國。

(一)背景:1.專制帝國的瓦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瓦解了土耳其、奧地利與俄羅斯等由多民族組成的專制帝國。

2.民族自決的宣揚:戰勝國採「民族自決」的和解原則,戰後的凡爾賽和約是民族主義的一大勝利。

(1)源由: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和平計畫,作為交戰國間的議和基礎。

(2)內涵:十四點和平計畫多與民族自決有關,即尊重各民族的自由發展與決定自身的政治前途。

(3)實踐:由於美國為大戰致勝的關鍵,戰後的凡爾賽會議則將此原則置入,並落實在東歐地區。

(二)代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羅的海三小國)與芬蘭、波蘭、捷克斯拉夫與南斯拉夫等共七國。

(三)發展:新建國家改變了原有的國際政治秩序,對受制於西方帝國的亞、非兩洲各民族也造成極大的刺激。

1.事例:(1)複雜依舊:東歐地區的民族原本混雜,新興民族國家內部,難免仍存在許多少數民族的問題。

(2)問題仍在:講西斯拉夫語的捷克雖自奧地利獨立,其國境內亦有匈牙利人與日耳曼人等民族。

2.小結:諸多問題顯示民族國家很難是「一個民族成立一個國家」,東歐民族問題至此仍不能真正解決。

(四)結果:法西斯政府與共產政權錯用民族情緒,使民族主義原本的自由精神與促進和平的功能,備受懷疑。

1.德義:一次大戰後,德、義法西斯政權都利用民族情緒建立專制統治,發動侵略戰爭,更屠殺猶太人。

2.俄國:史達林利用民族主義在國內清算鬥爭,排除異己,並激起東方民族的仇外情緒以推廣共產主義。

3.英美:英、美等民主國家雖然協助東歐國家獨立建國,但背後亦存有建立緩衝國與圍堵德、俄的用心。

(1)目的:支持民族主義之餘,也藉此扶持東歐親西方的政府,建立防線,以達懲治德國與反共的目的。

(2)作法:在符合民主國家利益的考量下,新興東歐國家的疆界,並未全然地依照民族分布的情形劃定。

(3)結果:西方列強在政治與戰略的考量下,犧牲日耳曼人及其他民族的權益,種下另一次大戰的遠因。

※事例:捷克境內的日耳曼人希望與德國合併,但不被接受;希特勒因此出兵占領捷克,開啟戰端。

二、第四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迄今。

由於戰後的歐洲元氣大傷,而美國與聯合國亦支持民族自決的原則。

(一)戰後的解脫:亞、非地區的民族乘機群起脫離西方的殖民控制與帝國壓迫,恢復其獨立地位或新建國家。

(二)新國的出現:此時新帝國主義已徹底瓦解,開始進入民族主義蓬勃的世界新局;新興國家數量增加甚多。

1.代表:美國同意菲律賓獨立(1946)、英國同意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別獨立(1947)、以色列復國(1948)等。

2.發展:1960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給予殖民地國家與人民獨立宣言,更助長了世界各民族獨立建國之風。

3.結果:1970年代,新興國家超過八十個;這些國家在趨勢下突然成立,因而內部常起衝突,亂象甚多。

4.檢討:這些「不自然」或「早產」的民族國家,原是民主國家為防止共產主義對殖民地的擴張而成立。

(1)新興民族國家的亂象,說明了民族主義的形成主要是靠文化力量來推動,而非僅靠政治或軍事力量。

(2)新興民族國家的領袖在國家獨立後,大多繼續利用和鼓吹民族主義,促進國家進一步的統一和建設。

(三)強權的禁臠:廿世紀後期在美、蘇對抗下,國際社會出現兩極化現象;雙方都鼓動新興國家的民族情緒。

1.原因:美、蘇兩國為打擊敵方的陣營,使戰後的民族主義運動,一樣遭受甚多強權政治的介入與扭曲。

2.事例:以色列與阿拉伯人激烈的衝突等問題,便常被視為美、蘇集團角力對抗的戰場,而難以單純化。

參、現代民族主義的省思──隱憂與批判一、種族中心立場造成的難題:民族主義以反抗帝國強權的角色在歷史上出現,如今階段性的任務已大致完成。

(一)現代涵義的矛盾:民族主義的現代意義、使命與價值,及其在現代化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難免令人疑惑。

1.疑議:現代文明追求個人主義的價值,追求天下一家的理想,而民族主義對此二者都構成相當的障礙。

2.理由:民族主義本質上是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相斥;而其種族中心的立場也與世界大同的觀點不合。

(二)有待商榷的利害:講求民族至上與國家認同的民族國家政體,對個性追求和人權保障,其利害仍待商榷。

二、民族認同意識潛藏的問題:民族主義作為民族國家形成的基礎,可成為統一的力量,亦可成為分化的力量。

(一)概論:民族國家的統一建國歷程中,在民族主義的條件與標準下,統一的範圍有限,而分化的可能無限。

(二)理由:任何一個民族國家內的人民,都可能進一步區別族群的差異,產生新的認同意識與要求獨立的呼聲。

1.新興民族國家不盡然能滿足國內不同的族群;因此嚴格定義民族主義,會製造無數的「少數民族問題」。

2.建立民族國家的過程,必然打壓國內所有族群,而某些人的自覺受害,將造成民族主義的癱瘓或毀滅。

(三)小結:什麼是民族主義的中庸之道或完美境界,這是永無解答的;畢竟民族情感與認同是不斷在變化的。

1.事例:印度在英國統治時期是一個國家,在它脫離英國殖民而獨立後,則分裂成印度與巴基斯坦二國。

2.證明:1971年,孟加拉又從巴基斯坦中獨立出來。

不過,這是否即為定局,不再變化,未來無人能曉。

3.理由:因為印度半島上的種族、語言、信仰、風俗、傳統等差異甚多,民族認同的變化永遠無法預測。

三、現代民族主義的提昇之道:(一)目標:現代世界發展的方向是世界一家,全球經濟、資源與環保問題,已迫使世人思考國際合作的必要。

(二)作法:國際政府或許永無實現的可能,但是捐棄種族中心的立場,培養人本精神的世界觀則是當務之急。

(三)分析:1.培養現代人的國際觀或世界觀的意義和目的,並不意味個別民族性的重視與發揚已經不再需要。

2.現代世界的「大同」理想,並非要求民族的同化,而是講和解的人類文化,它仍應保有多元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