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餐后高血糖
在我们临床工作中,尤其面对众多的门诊糖尿病患者,很多人对餐后血糖毫无概念,大家不知道还需要监测餐后血糖,更不知道餐后血糖监测的时间。
部分经住院强化教育、管理的糖尿病患者,才刚刚对餐后血糖有些许的概念。
餐后高血糖的定义以及在整体血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您知道吗?
餐后高血糖定义为进食后2小时的血浆葡萄糖水平>7.8mmol/l (140mg/dl)。
为何强调餐后高血糖的重要性?因为人一生中或每天血糖波动的最高点出现在餐后,而血糖的最高点决定了血糖变化范围,若餐后血糖很高,血糖波动会较大,这对血管和心脏均有害。
很多研究并未发现空腹血糖和大血管病变有关,但几乎所有研究都发现餐后血糖与之相关。
餐后和负荷后高血糖是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餐后高血糖与视网膜病变的增加有关;餐后高血糖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增加有关;餐后高血糖会导致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以及内皮功能的障碍;餐后高血糖与心肌血容量和心肌血流的减少有关;餐后高血糖与肿瘤风险的增加有关;餐后高血糖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有关。
与西方人群相比,中国糖尿病患者中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更为严重。
亚洲人群饮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而西方国家则摄入较多蛋白类食物,蛋白类食物升高血糖较缓慢,血糖波动较小,但碳水化合物却使血糖较快升高。
中国人餐后高血糖患者的比例更高,并发症发生率高,而且仍有近1/2的患者餐后血糖不达标。
此外,中国人群有其自身特点,如身高相对较矮、体重较轻,但中国人超重所致代谢紊乱比西方人群更严重,这与遗传及环境有关。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喝粥”,尤其是在北方各个省份,很多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年的饮食习惯就是喝粥,每天早餐喝2碗粥,晚餐喝2碗粥,根本不吃主食,大家都是两个字喝了“舒坦”,如果严格要求老人三餐尽量吃干食,那是对他们生活习惯和胃肠道的挑战。
但是,粥类食物升高餐后血糖会更显著。
如无禁忌症,此时可适当选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来降低餐后血糖。
其可以通过竞争性抑制小肠内的各种α-葡萄糖苷酶,减缓肠道内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来降低餐后高血糖。
合理选择控制餐后血糖的药物非常重要,甚至在糖尿病前期就应及时应用。
糖尿病早期仅血糖波动异于正常,餐后血糖高但空腹血糖不一定高,此时干预餐后血糖获益更多,既可预防大血管并发症,又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因此,餐后高血糖管理的重点是强调其重要性、合理用药及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