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升海水珊瑚造景缸日记教程工作内容:确定主缸和底滤缸的布局通常来说,大型的淡海水水族箱都是把溢流槽安装在鱼缸的一个角落,这无疑会在鱼缸内部人为地造成一个不自然的直角凸起。
我以前的鱼缸也是这样制作的,其实自己对此一直觉得非常别扭。
在设计这个海水缸的初期,我就决定使用TUNZE的WAVEBOX造流盒系统,而在鱼缸里如果有突起的溢流槽,无疑会影响水流的强度和造浪的效果,所以我后来推翻了开始的设计,把溢流槽安装在了鱼缸的背面,这样鱼缸的四面玻璃内部就是平滑的整体了。
但这么做也牺牲了鱼缸的近15厘米的厚度,在堆活石造景的时候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这是一个失误,应该在确定鱼缸厚度的时候就把这15厘米考虑进去。
我对此一直抱有遗憾,但后来布置完底砂,减少了高度,我无意间发现鱼缸的侧切面是一个标准的正方形,这倒符合现代水族箱对高度和厚度比例的要求,算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意外了。
底缸的设计我尽可能的简单,蛋分和主泵选择的都是外置的型号,把尽可能多的空间让给藻缸,同时设计了配合自动补水器的淡水储水空间,控制盐度在一个稳定的范围。
1、主缸设计图纸。
2、底缸设计图纸,因为是自己用的,所以反而不如帮鱼友们画的详细,大家先看个大概。
“小方块”代表在玻璃上打的孔,滤材只使用少量的生化棉和必要的化学吸附剂。
具体的布置请看教程后面章节的照片吧玻璃方面近年的新技术主要集中在“超白玻璃”上,这种玻璃因为高透光率、高透明性的特点,产品晶莹剔透、是玻璃产品中最高档的品种。
透光率决定玻璃的品质,普通浮法玻璃的透光率为86%,而超白玻璃透光率可达92%以上。
通过我的观察,分辨超白玻璃与普通玻璃的方法就是观察它们的立面,普通玻璃的立面是绿色的,而超白玻璃的立面是浅蓝色的。
以前超白玻璃的生产技术都掌握在美国、日本和法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手里,造成了价格居高不下,一般只被用在最高档的建筑上。
现在我们国家也建设了生产基地,尽管国产的超白玻璃的质量与进口产品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相对于减少的采购费用和大幅提高的视觉效果,还是成为了专业鱼友的不二选择。
靠墙放置的鱼缸的正面、左侧面和右侧面的玻璃可以选择超白玻璃;但如果是充当屏风的鱼缸,那么就再加上背面的玻璃。
其他的玻璃,比如鱼缸底面和底滤缸里的玻璃,如果也使用超白玻璃就是无谓的浪费了。
所以“超白玻璃鱼缸”比普通玻璃鱼缸的成本的增加是可以被接受的,一米左右的鱼缸也就增加几百元而已,当然随着面积和厚度的变化,价格的变化也非常大,那就具体情况具体计算吧!主缸的玻璃厚度是15mm,底缸的玻璃厚度是8mm。
虽然现在的鱼缸都用玻璃胶粘,再也不用象二十年前用角铁焊和用腻子粘了,但也千万不要把做鱼缸想得多容易。
把玻璃粘起来简单,但把玻璃做成鱼缸,几十年不坏就难了,特别是结构复杂的海水缸,需要照顾的方方面面非常多,说不定哪儿就漏水了,各种尺寸的鱼缸要用不同厚度的玻璃等等这些事情也需要常年的经验和操作。
我就曾经见过一个鱼市的师傅用8mm厚的玻璃做一米深的鱼缸(鱼缸非常薄是想当屏风用的所以用了薄玻璃)——放了一半水就炸了。
我也见过有的人做鱼缸不懂得在玻璃中间留胶缝而炸缸的。
我自己也吃过这种亏,以为只要料用得足就没问题,曾经自己粘过一个800mm长宽高的大方缸,试水没有问题,然后在里面做了溢流槽,打了孔,再放满水泡缸,第二天一看,水全漏出来了,把地下室都给泡了...我从此就再也不自己做缸了——改画图、纸上谈兵了。
下面照片上这个戴眼镜的小赵师傅是我的好朋友,在北京鱼圈很有名,我们曾经合作过几年,我出图纸和设备,他做鱼缸和安装、维护。
后来我们合作越来越少的原因是他做大了,经常接那种一干干好几个月的大型工程,还经常跑外地。
所以大家如果想找他做鱼缸我是可以告诉你他的电话,但能不能做就要看他的时间安排了——真不是装大个儿的,我现在有事都半年逮不着他一次这是小赵师傅出的主意,在鱼缸背面玻璃上粘整块的黑色PVC板,5mm厚,上面用电脑直接切割出溢流槽的入水口的拦鱼梳,还有上中下位置的入水孔,水孔用的圆型拦鱼梳是德国AB的产品溢流槽的结构:分两个隔断,右隔断是从上中下三个位置进水,然后溢流到左隔断。
左隔断从上到下依次放置雨淋板、过滤棉和生物球。
左隔断下部有两个出水口,大的入底缸,小的入蛋分4、连接底缸主泵的上水管为冷水机预留了一个分支水管,用阀门控制流入冷水机的水流,记住:水是天下最不听话的东西,必须人为控制才能想让它流向哪儿才能流向哪儿!全实木底柜的左侧副柜与底柜其他空间是隔绝的,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放置在这里面的设备和仪器。
这个副柜的门是玻璃的,可以清楚观察设备的数据和工作情况。
照片中的外置水泵已经安装好了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传统的海水缸过滤系统会尽可能多地使用下面这些滤材:天然的大粒珊瑚砂(珊瑚骨)、人工的陶瓷环(玻璃环)来培养硝化细菌,净化水质。
但是这些滤材只能为细菌营造一个好氧性环境,而在这种环境里也只有好氧性的硝化细菌品种可以生存。
好氧性硝化细菌的能力只被限制于把巨毒的氨/铵(NH3/NH4)转变成高毒性的亚硝酸盐(NO2),以及把亚硝酸盐转变成低毒辣性的硝酸盐(NO3)。
硝酸盐含量过高,对鱼只和珊瑚(特别是SPS)来讲也是有害的。
但能够将硝酸盐做无害处理的细菌属于厌氧性硝化细菌,必须在低氧含量甚至无氧环境里才能生存。
自从柏林系统出现后,水族专家和爱好者终于找到了可以同时提供好氧性环境和厌氧性环境的滤材——就是活石。
活石内部具有非常复杂、非常深的“孔洞”,这些孔洞就同时具有供好氧性细菌和好氧性细菌生存的条件(“孔洞”的入口部分的数厘米的氧含量高,“孔洞”的深处的氧含量低甚至无氧)。
所以,依据柏林系统建造的新一代海水缸,都尽可能地少使用传统滤材。
但因为活石过滤需要一定时间的培育(也就是经常说的“养水期”),在大量有机物废物产生的时候也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化解,所以我们还要使用大型的(能多大就用多大)的蛋白质分离器,将有机物垃圾直接排出水体,以降低活石的过滤压力。
因为蛋分往往被连接臭氧机,所以还要在蛋分的下一级设计一个放置吸咐性化学滤材空间,以阻挡臭氧离子进入主缸,伤害生物。
同时我们还要在底缸设计藻缸来用植物的方法分解硝酸盐,因为硝酸盐是海藻生长的营养源。
为了稳定海水的比重,很多先进的海水缸还设计了自动补水装置,自动补充蒸发的淡水。
所以在一个现代化的海水缸底柜里,至少应该设计有如下的空间:蛋白质分离器单元、化学性滤材单元、藻缸、自动补水器(液位开关)+淡水储水的空间、水泵单元1、主缸流向底缸的两根下水管:细管是连接蛋分的入水管,粗的连接底缸。
细的入水管上安有阀门用来调整进入蛋分的水量。
现在很多鱼缸和几乎所有水族馆,都是让水全部进入巨型蛋分甚至蛋分组,所有的水经过处理后再流向其它的过滤设备。
但我这个缸论底柜空间有限,放不下更大的蛋分了,所以只能预处理部分海水。
2、蛋白质分离器:收集杯上的细管是排污管,可以连接到污水瓶进行收集。
蛋分中下部的红色阀门用来控制其内部水位,配合进水管上的阀门,双保险提高安全性。
3、底缸入水部分:水管上的各个接头,与玻璃的接口都要小心地密封,以免露水。
4、进水单元和化学滤材单元:因为活石并不能马上工作,所以刚开缸的时候,我把照片上这两个单元放上生化棉,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更换成小块的活石(现在想想,其实让它空着就行了,因为生化棉也会产生硝酸盐)。
5、底缸整体:中间最大的空间就是藻缸,后面和侧面我也粘上了黑色PVC板,避免其它空间长满褐藻。
以后在正式使用的时候,底缸会上盖,只有藻缸上方开了个玻璃的“天窗”。
藻缸容积100升。
6、藻缸照明:在这里我选用了70瓦、色温为10000K的金属卤素灯,其实用灯管也可以,但是因为我的藻缸不小,用三四根灯管的消耗也超过这个70W的金卤灯了,所以在这里,用金卤灯反而是最经济的办法。
7、淡水储水缸:这个储水缸容积30升左右,蓝色的部件是自动补水器的浮子固定卡子,卡子是安装在连接水泵的出水单元里,因为那个单元是水位是整个主缸和底缸里唯一变化的地方。
有了自动补水器,除了可以稳定盐度外,也减轻了每天补充蒸发淡水的工作。
夏天的时候,水温低于室温,蒸发量非常小,所以我一两个星期才需要用纯净水灌满一次储水缸。
冬天水温高于室温,空气也干燥,就需要三天灌满一次储水缸了。
8、设备单元:这个空间以后要摆放很多设备,所以在做底柜的时候,这个空间与底滤缸是完全隔离的,只有一根水管穿过厚厚的实木隔板连接底滤缸和水泵。
照片上白色的盒子是藻缸金卤灯的启动器。
底沙系统可能是在海水鱼养殖爱好者里最被争论的话题。
用活石和蛋分为主要组成部分构成的柏林系统里并不包含底沙,也就是说柏林系统是完全可以不铺设任何厚度的底沙的。
但在美国的爱好者圈里,厚底沙系统(厚15厘米以上的均匀大小颗粒的底沙)却又是曾经的主流。
充水层是最新的一种底沙系统(那其实自被一法国人发明后也过了十几年了),它的结构如下:1、最下面是用支架支撑起来的不超过3-5厘米高的中空层;2、然后是5厘米厚的粗菲律宾沙,3、最上面一层是厘米厚的细菲律宾沙层。
各层之间要用隔网严格区分,避免不同大小沙粒混合。
充水层的原理是:两种粗细的沙子和最下面的充水层开成一个自然的渗透环境,水慢慢地渗透到底层。
上层沙是好氧层去NO2,下层沙是厌氧层去NO3,所以最下面的充水层里是没有吸水或者吹水的泵的。
这可能是最让大家迷惑和觉得最神奇的地方,但这正是最自然的过滤方式。
但要记住最重要的一点是充水层的缸里的水流一定要强,这样方便更新表层沙里的含氧量。
(当然不是让水泵直接冲沙子)因为如果表层沙形成厌氧层了,底层沙就“死”了,充水层也就宣告失败。
充水层有效的降低水中的硝酸盐含量、促进营养盐的自然循环,缸中不会累积过多的营养盐;增加碱度与稳定pH值;使得水缸里的生物可以在最好的状态下活的更久等等。
但充水层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成熟期时间过长,因为具体操作的不同,有的缸需要近一年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新鱼友不会有足够的耐心等待。
而且有的时候因为小小的失误,也会造成充水层的失败。
所以除非是对此特别感兴趣的老鱼友,我并不推荐每一个爱好者都来尝试这个非常“麻烦”的系统。
2、在缸底用玻璃胶粘住几十个5厘米长的PVC管子做为支架,管子的外径是厘米左右。
使用管子是为了保证充水层内底层水的流畅,同时可以对将来鱼缸里上百斤沙子和几百斤活石提供有力的支撑3、一天后等粘接管子的玻璃胶彻底干透后,在管子上铺满格子板(灯格),装修市场有卖,只是最近几年不太好找了。
4、在鱼缸顶部又粘了一个15厘米宽的拉带。
因为这个缸长1米五,但采用了无四边拉带的设计,为了安全还需要再粘一道宽拉带。
5、在格子板上铺过滤棉。
这道工序国内很少有人搞,但我看过关于充水层的原版译书,上面是有这层过滤棉了,严防沙子进入充水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