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孔子作为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乃至人 类屈指可数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圣 人,其思想学说有集大成的性质。最 基本的就是他的思想学说是‚集‛了 中国上古以来文化的‚大成‛ 。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孔子思想学术上集大成的认识主要有这么几个含义: 一是集伯夷、伊尹、柳下惠这样的三圣之事为一大 成之事;
三 圣 之 事 伯夷 伊尹
5.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孔子创立 了以仁为 核心的道德 学说, 他自己也是 一个很 善良的人, 富有同 情心,乐于 助人, 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 于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三、儒家经典——《论语》
《论语》是一部由孔子的 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当时孔 子的言行记录整理而成的儒家 经典著作,约成书于战国前。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 想,是一部传世之作。二千多 年来,人们不断地研究《论 语》,认识、发掘其思想,渊 远流长,经久不衰。这种研究 一直延续到新的世纪。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二)‚治国以礼‛既要注重形式, 又要注重精神实质
孔子认为玉帛、钟鼓是礼乐所不可 少的,但只是限于形式上是不够的, 要注重礼的精神。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 ‚恭‛、‚敬‛、‚让‛等方面。 ‚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援 仁入礼,以仁充礼,为孔子构建学说 体系的最关键环节。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必就谁了从力敢说知是他知 有拜那的不而当〄的出多识 我谁里。感不〃如圣了才都孔 师为有孔觉厌不果人名多表子 焉师他子疲其过说〄的艺现以 ”〄所学倦烦朝到但〄〄出好 因不无〄地着圣孔几知浓学 此知常我做圣与子乎识厚著 说道师认〄与仁却被渊的称 “的〄为教仁〄十当博兴〄 三东谁我诲的那分成〄趣对 人西有是别方我谦无在〄于 行〄知做人向怎虚所当因各 〄他识到也努么地不时此种 〄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万 平教授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是 西南财经大学面向全校本科 段各专业开设的一门自由选 修课。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二、国学释义
国学是指我们中国人原创的学问,是一个 凝聚着无数先辈的智慧和心血,具有浩瀚文献 以及其他物质和非物 质文化遗产作为 载体的思想、学 术体系。
柳下惠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二是孔子既圣且 智,孟子通过所谓金 声玉振,始终条理来 比喻和说明; 三是集三代及其 以上圣王德业的大成; 四是集古代思想 学术的大成。 孟子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一、仁者爱人,注重自身修养
孔子的‚仁‛,应该具有伦理道德 和政治思想两个层面的意思。 首先是伦理道德层面的‚仁‛。 其次是政治思想层面的‚仁‛。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 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 之吝,谓之有司。‛ 这些是对君子从政的一种带有理想 色彩的要求,是以‚中和‛为原则, 融道德与政治为一体,混修己与治人 为一团,是其后儒家修齐治平的先导, 对中国士人政治思维影响深远而巨大。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道家主要解决人与自然(含人的肉 体)的关系,人生态度也有些消极, 但作为认识世界、避祸和应对、解决 矛盾的思考充满智慧,尤其是其‚道 法自然‛(即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思想特别具有现代意义。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个题课深使复课而 专讲程度教,程论为 题座的和学保内,避 。方讲针具证容避免 式授对有教的免课 ,采性一学简与程 共用,定质单其泛 八专本的量重他泛 ,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五、教材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谭平、万平主编、人民出 版社出版的《国学经典导论》(2010年版)。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第一章
孔子与《论语》
第一节、孔子其人
一、孔子的身世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 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 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 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 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 展等几个历史时期。从这绵延 2000 多 年之久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出 这样三个特点: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二、孔子高尚的人格品质
孔子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 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 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人格精神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一 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 国的知识份子。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设三 置、 教 学 内 容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品提 升 远 大 屈 贵 族 操 们 识 国 习 求四 位高 华 志 丈 , 不 自 和 高 明 优 , 、 。他 他 向 夫 贫 能 信 作 尚 显 秀 使 通 教 们们与品贱淫心为的加传莘过 学 做的人格不,,中爱深统莘本 目 人人生。能威构国国,文学课 的 做文追树移武建人主培化子程 与 事素求立”不“的义养的对的 的养,高的能富民情他认祖学 要 ,
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 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 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 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 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 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 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 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论语》一书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 第一手材料,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 但它并不是孔子亲手所写,而是在孔 子去世以后,由他的学生们根据笔记 和记忆加以整理、汇编而成。其中主 要记我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了孔 子一些学生的言语行事。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第二节、孔子思想学说 的主要内容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一)孔子对执政者提出了 ‚正己‛的要求
孔子认为,在任何一 序良好的社会中,执政者 民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个秩 与臣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而在两者关系上,孔子又最注重执 政者的作用,认为执政者的好坏决定了 社会治理的好坏。因此,他对执政者的 政治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是 ‚正‛。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由于种种原因, 孔子在政治上没有 过大的作为,但在 治理鲁国的三个月 中,足见孔子无愧 于杰出政治家的称 号。
孔子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 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 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 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 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 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 各国高官栋梁。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五)实施‚仁‛的途径—— 尊五美、屏四恶
子张 问于孔 子曰: ‚何如 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 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 ‚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 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 威而不猛。‛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 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 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 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 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 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 学 而 不 厌 〄 诲 人 不 倦
3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4.生性耿介,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 正直,又主张 直道而行。 他认为,作 为君子,应 当有宽广的 胸怀,可以 容忍别人, 容纳各 种事件,不计个 人利害 得失。 而心胸狭 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 局促不安,则不可能成为君子。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礼‛的,在《论 语》中多次谈到自己对西周礼乐的向往。 孔子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 一方面维护周礼,另一方面他对周礼也 有许多不满之处,并在推崇周礼的前提 下,对周礼进行了许多‚损益‛。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孔子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 了‚仁‛的思想,使之他整个思想体系 的制高点,并与‚礼‛配合,在修己的 同时治人,在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 上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孔子主 张‚居处恭‛ ,‚貌思恭‛,但反对 过分做作的恭顺,因此,要做到恭, 必须依礼而行。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 待。孔子主张敬父母,在孝养父母的 同时要有敬,只养不敬不是真正的孝; 敬上,赞扬子产‚其事上也敬‛;敬 友,赞扬晏子‚善与人交,久而敬 之。‛ 他自己也在行为上表现了以礼 而行的恭敬。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在我们看来,国学就是指中国优秀传 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 化思想可以为治国 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 提供有益启发。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国学主要来自中国古典文化,它的 内涵博大精深,主要文献分类有经、 史、子、集,核心思想为儒、释、道 三部分,主要支撑平台是文、史、哲。 其中儒家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主 张阳刚有为,积极进取,理性取舍, 是传统中国学术文化的主体,并对中 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具有最重大最全面 的影响。
古代文论 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
二、为国以礼 ——以礼乐教化安邦治国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 学 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孔 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 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 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 的总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