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析苏轼诗的艺术风格与影响

试析苏轼诗的艺术风格与影响

试析苏轼诗的艺术风格与影响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1)一、苏轼生平 (1)二、苏轼性格对其文学作品的影响 (2)(一)诗如其人的独特风格 (2)(二)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 (3)三、苏轼诗艺术风格分析 (3)(一)寓物讽世,借古讽今 (3)(二)取景入诗,笔下生花 (4)(三)诗富哲理,理趣横生 (5)四、苏轼诗对后世的影响 (6)结语 (7)参考文献 (8)试析苏轼诗的艺术风格与影响[摘要]:苏轼对于诗歌创作艺术,并不是专注于某一家,而是兼取唐代诗人如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诗人的长处,最终融入自己独特的思考,继而形成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

在其留下的几千多首诗中,其中涉及到当时社会现实和对人生的思考方面的题材特别醒目,苏轼通过诗歌的创作将当时现实社会中诸多不合理的现象,秉着不合时宜的入世态度,至始至终都以批判社会现实作为苏诗创作的重要母题。

最难能可贵的是,苏轼本人对当时社会的无情批判,并没有受到时代的局限而一味针对王安石的新政,而是能够跳出眼前,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封建社会遗留已久的种种弊政和陋习,并对此进行猛烈的抨击,其中体现出苏轼极为深刻的批判意识。

关键词:苏轼;诗歌;艺术风格;影响引言苏轼与其同时代的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将宋诗的创作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但是如果以诗歌的艺术风格而言,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三人也许在个性方面要比苏轼诗作更突出和鲜明,但是若言诗歌的创作成就则当属苏轼无疑。

无论是在广泛的诗歌题材上,还是多种多样的形式上,抑或是深厚的思想内涵方面,苏轼诗作都是数一数二的。

最为突出的就是苏轼本人具有十分强大的艺术兼容性,苏轼对于诗歌的创作艺术,并不是专注于某一家,而是兼取唐代诗人如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诗人的长处,最终融入自己独特的思考,继而形成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

加之,苏轼本着其文人的创作主张“以文为诗”,在咏史诗中寄寓其对世事无常的思考,蕴含极为深厚的人生哲理,这也是东坡所作咏史诗与众不同之处,更是其诗作中的一大亮点。

本文着眼于苏轼诗作的艺术风格,带给后世的深远影响,来谈一谈功苏轼诗中与众不同之处,以供商榷。

一、苏轼生平我们要研究苏轼的诗歌作品,就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文化氛围,人是自然与社会中的生命个体,因而研究一个人必须要看其生活的那个时代,以及其受特定时代精神的熏陶与浸染。

在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影响下,使得宋朝的文人在文化性格方面与前人迥然不同。

苏轼就是其中一个,不仅他的处事方式也因此而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在其思想中也受了很大的影响,既有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又其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苏轼从政的热情,与众多仕子无二,都是走科举入仕之路,胸怀“奋励有当世志”的远大抱负,常抒“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的凌云之志。

难能可贵的是在苏轼积极从政的过程中,仍然能比较冷静的头脑和心态,不因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有所改变。

在其44岁那年,惨经“乌台诗案”,几乎丧命,其后在多方仁人志士的救援下,以及王安石上书中的“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得以“一言而决”,最终苏轼得以存活,其后经年更是屡遭贬谪,直至流落至海南的儋州。

在宋朝被放逐海南的处罚仅次于满门抄斩,在儋州的苏轼食芋饮水,与当地的原著居民一起过着异常艰难的困苦生活。

苏轼于苦难并非无感,而是对于外界强加其身的迫害,选择一种全新的姿态来面对接踵而至的挑战,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影响下,能够从容的蔑视现实中的丑恶、消解内心的苦痛。

二、苏轼性格对其文学作品的影响正是苏轼这种既执着于人生,同时又能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蕴育了苏轼坚定沉稳的性格与旷达乐观的精神,使得苏轼无论在何种逆境之中都能保持浓厚的生活情趣和用之不竭的创作精力。

因此,苏轼无论被贬至何处,都能在那安身立命、自娱自乐、甚至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的他乡作故乡的乐观心态。

(一)诗如其人的独特风格苏轼率真洒脱的性格特点,形成其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在他的作品中始终表现出一种追求自我,有所为及有所不为的诗歌意境。

在宦海沉浮的一生中,命运多舛的贬谪生活使苏轼在面对接踵而至的沉浮荣辱,有着异于常人的冷静和自持。

一如其被贬黄州之时,虽有痛苦和愤懑,但是身处逆境的苏轼表现在其诗作中的却是俾睨众生、傲视苦难的超越。

在黄州这座荒城下,由于生活困窘不堪,老友帮其申请了一片荒置的营地,苏轼颇费一番精力的整治后,躬耕其中,并在侧筑建居室,亲题名为“东坡雪堂”,此中不仅灌注了诗人的辛勤劳作,更倾注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自称东坡居士。

无论是其自嘲自伤般的《初至黄州》中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于自然处发现美,还是在山石崎岖、凸凹不平的东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苏轼总能在逆境之中寻觅到生活的乐趣。

其后苏轼的人生更是变幻莫测,苏轼本人也曾在逆境之中概叹人生如梦一般,但他从未藉此否定自己的人生,相反,苏轼一直在超脱自我,始终以一种顽强的信念和超然的态度,熔铸于其诗歌的创作当中,形成其诗如其人的创作风格。

(二)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苏轼正直的性格、坦率的处世态度,使得他无论是身处王安石厉行新法之际,还是司马光在竭尽全力废除新法时,苏轼都因其正直的性格而据持不同的意见,最后进退维谷,屡遭排挤。

在“乌台诗案”后,其仕途更是坎坷不平,接踵而至的政治打击、突如其来的精神折磨、贬谪途中的肉体病痛,都使得苏轼的内心深陷多重矛盾与困苦之中。

但是这些都没能消磨掉诗人坚强的意志与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即便以戴罪之身发放至惠州之时,苏轼也一如既往的从容冷静。

刚到此地便作诗《惠州一绝》,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绝句,即便是面对满地瘴疠之气,还能吟咏“海上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挥笔而就《寓居合江楼》中的“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旷达胸襟。

被贬谪琼州时,听闻其弟子由尚在藤州,作诗言表“他年谁作舆地质,海南万里真吾乡”,在苏轼的诗作中,我们能看到他总是将生活中的苦难,通过转悲为喜的方式融入到其诗歌的创作之中,从而形成其旷达乐观的处世风格。

三、苏轼诗艺术风格分析宋代是我国古典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诗歌在经历了唐代的巅峰之后,进入了宋代以后,宋诗在研习唐诗繁荣的基础上,又进行更多领域的开拓与创新,继而形成其独特的诗歌风格。

在这一过程中,众多宋代文人都在做着不同程度的努力,其中尤以苏轼与陆游的影响最为巨大,成就也相对最高。

而苏轼作为我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以其渊博的学识、精湛的创作技艺、高度的创新意识,从而形成其别具一格的诗风。

在苏轼的诗作中,既有宋诗独具的特点,又没有他人诗作中常有的缺陷和流弊,建立了与唐诗卓尔不群的诗歌风格,使得其诗作堪称宋诗典范。

(一)寓物讽世,借古讽今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与强烈影响之下,苏轼的人生价值观中一直都有积极入世的思想存在,正是基于要有所作为,才使得他在其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始终都彰显出一种极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坚贞不屈的高尚道德情操。

在苏轼的诗歌创作中社会功用的特点极为明显,在他的政治诗中都有很强的现实性,直指那一时期的社会矛盾,其中寄寓了苏轼对百姓生活疾苦的关注和同情,还有对当时政治黑暗政治的无情揭露与强烈批判之情。

苏轼在贬谪惠州时,因惠州盛产荔枝,便创作了许多有关荔枝的诗作,其中就有结合当时的朝政以及自身的身世创作的七言古诗《荔枝叹》,来表达其内心的感慨。

诗人先是借古时向朝廷进贡荔枝之事,通过纪实的创作手法来追忆汉和帝时期交州为向朝廷进献荔枝,频设驿站以便荔枝的运送,从而使得无数人死在送荔枝的途中。

而后再写唐玄宗时派飞骑专送荔枝,送达长安时还新鲜如初,岂不知为博杨贵妃的欢心,而牺牲多少人的性命。

苏轼借与进献荔枝这些劳民伤财的历史史实,寓以讽刺现今统治者们骄奢淫逸的生活,同时向天宫高呼祈求得以体恤百姓不受疾苦,其中表达了苏轼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并指出那些奸邪权臣和黑心的官僚们,只为迎合统治者的欢心而想尽办法争新买宠的丑恶行径。

在苏轼的《王莽》一诗中“汉家殊未识经纶,入手功名事事新。

百尺穿成连夜井,千金购得解飞人”,就是典型的借古讽今,因为所站立场和角度的不同,苏轼借《王莽》这首诗意在讽刺北宋继王安石之后的吕惠卿所推行的变法新政,就好比王莽在世时的欺世盗名行为一样。

而在《屈原塔》一诗中苏轼则是借屈原决绝赴死,赞美屈原舍弃人世间的富贵,进而执着追求其远大理想的高尚节操,从中寄寓了苏轼对未来的希冀和人生路上的正确选择。

在其日后的政治生涯中,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不与世俗妥协的处世态度,苏轼在诗中寓物讽世,针砭时政,以借古讽今之意,无情地嘲讽了现今统治权臣的腐朽与残暴,表现了苏轼的高尚人格。

(二)取景入诗,笔下生花在苏轼的诗作中有很多咏物诗,不仅意境十分优美,而且还诗意盎然,十分富有情趣。

特别是在取景方面,有如行云流水,取景入诗更是信手拈来,不着痕迹,便能有笔下生花之效。

如其在《赵昌寒菊》中所作:“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起句用拟人色彩的“轻肌”、“弱骨”来写全面概写了菊花的形态,次句对菊花的色彩进行具体描写,以突显其品貌。

后两句言明菊花可以延年益寿,因而菊花常在百草摧折之时才尽情绽放,赞叹菊花高雅的品性。

而在《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这首诗中,苏轼起句描写重重叠叠的花影走上了瑶台,极言花影的动态,其中隐意光线之动态。

次句花影之“扫不开”,言花影的不动之态,间接表明光线的停止不动。

而太阳落下后花影刚被收走,此时月亮却又将花影再次送了回来,苏轼通过这一“收”一“送”就将光线的变化巧妙的表达出来,既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一“去”一“来”的花影变化。

苏轼正是抓住了光与影之巧妙的关系,将原本静态的之景,呈现出一种跌宕起伏的动态之美。

以一种讽喻的方式,来表达那些有如花影一般密集又盘踞高位的朝中小人,正直的社稷之臣想尽办法也无法将其清除。

太阳落下花影骤然消失,还没来得及庆幸,明月又将其送来,颇有无可奈何之叹。

苏轼将其内心情感的变化巧妙的寓于变化的花影之中,从而使得其诗歌有了无尽的含蓄之美,借咏花影以抒其想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正如其在《李氏园》中所表达的史实一般,要读懂这首诗,必须要先懂东坡其人,在他第一次进入李氏园时所见诸景花、鸟、鱼、水、竹、桥,虽有破败但依然能感受到此园刚修建时的美好景观。

但是仅一句“问此谁所筑”便将观者拉回到现实之中。

因而,联想到昔日修建此园时“夺民田”、“破千家”的凄惨画面,感伤无尽,彼时东坡正值青春年华,意气风发之际,于《李氏园》中细细品来才能深切的感受到苏轼的一番雄心壮志。

苏轼此类诗作,皆是取景入诗,便可达笔下生花之效,意境十分深远。

(三)诗富哲理,理趣横生苏轼本人不仅极具社会责任感,更是一个善于思考人生的哲人,他在创作诗歌时,时常将一些极富哲理性的人生感悟熔铸到其诗歌的创作当中,于景物之中也能窥探出苏轼自身安身立命的处世态度,抑或是诗人表达其个人对待事物的一些与人不同的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