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水画基础技法

山水画基础技法

山水画基础技法默认分类2010-05-12 00:41:14 阅读2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山水画基础技法中国画的运笔技巧中国绘画的最显著特点,是以墨线为基础。

中国画家不仅用它来表现一切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而且还用它来揭示物象的内在精神和画家的思想感情。

因此中国画的线条具有一定的独立的美学价值。

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出“一画论”的观点,他说:“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中国画家就是运用一管柔毫,通过种种不同性质的墨线,为大千世界传神写照的。

所以,如何用笔画线,就成了能否画好中国画的首要问题。

南齐谢赫在著名的《六法论》中,把“骨法用笔”放在第二位。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可见用笔是历来为画家所重视的,是中国画技法中基础的基础。

绘画执笔大体同于书法,要掌握指实、掌虚、腕平、五指齐力的要领,但较之书法用笔更为灵活。

书法执笔一般要求竖掌,绘画执笔则可横卧,可略高一些,这样与腕、肘、肩、身相互配合,运笔方能既灵活而又得力。

山水画运笔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等方式。

中锋运笔,笔管垂直,行笔时锋尖处于墨线中心;用中锋画出的线条挺劲爽利,多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

侧锋运笔,手掌向左偏倒,锋尖侧向左边;由于侧锋是使用笔毫的侧部,故画出的笔线粗壮而毛辣,此法多用于山石的皴擦。

藏锋运笔,笔锋要藏而不露,横行“无往不复”,竖行“无垂不缩”,古人称之为“一波三折”;藏锋画出的线条沉着含蓄,力透纸背,常用来画屋宇、舟、桥的轮廓,也用于山石的勾勒,树干的双勾。

露锋则使点画的锋芒外露,显得挺秀劲健,画竹叶、柳条便是便是露锋运笔。

逆锋运笔,笔管向前右倾倒,行笔时锋尖逆势推进,使笔锋散开,笔触中产生飞白(中国画中一种枯笔露白的线条),这种点、线具有苍劲生辣的笔趣,可运于树干、山石的勾勒、皴擦中。

顺锋运笔与逆锋相反,采用拖笔运行,画出的线条轻快流畅、灵秀活泼,勾云、画水常用此法。

中国画家十分重视运笔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总结了前人经验,提出“五笔”之说,“五笔”即“平、圆、留、重、变。

”所谓“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平均,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轻浮,要“如锥画沙”。

所谓“圆”,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

所谓“重”,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不能象“风吹落叶”,即古人说的“笔力能扛鼎”的意思。

所谓“变”,一是指用笔有变化,或用中锋或用侧锋,要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不能执一。

二是指运笔要相互呼应,古人比之为“担夫争道”,对此黄宾虹的解释是:“盖担夫膊能承物,既有其力,即数十担夫相遇于途,或让左,或让右,虽彼此来此往,前趋后继,不致相碰。

此用笔之妙契也。

”此外,运笔还要注意气势的连贯,前人提出要“意到笔不到”、“笔断意不断”,这些都是重要的经验之谈。

上述种种笔法,总括起来,无非是为了画线时求得粗、细、直、刚、柔、轻、重的变化,使画家更能为所描绘的对象“传神写照”。

所以黄宾虹说,这些笔法“皆非画家凭空杜撰,乃各代画家在写生中,了解物状与性质所得。

”种种笔线形式的创造,是画家对大自然的苦心探索,对客观物象的高度概括与提炼的结果,它不仅能表现物象的形与神,而且具有形式美的价值。

山水画在笔线形式美的要求上,提倡:一要枯而能润(指画出的线条既苍劲又腴润);二要刚柔相济(指笔线形式要达到既不柔弱又不刚直的完美境界);三要有质有韵(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宋代韩纯全《山水纯全集》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

”“板”是指没有腕力,用笔不灵活,画出的笔线平扁,没有圆浑的立体感;“刻”是说笔划过于显露,甚至妄生圭角,不自然,没有生气;“结”是落笔僵滞,欲行不行,当散不散,笔线不流畅。

用笔犯了这三个毛病,就谈不上线条的形式美,作出的画也就不足观了。

克服用笔毛病的方法:一是要增强腕力,“笔为我使”。

练腕力最好的方法是练习书法。

中国画家历来有“书画同源”、“书法通于画法”的理论。

为了适应山水画笔法多变的需要,真、篆、行、草都应该练一点,才能掌握用笔的种种技巧。

二是要顺应自然,不矫揉造作。

只有练就了深厚的用笔功力时,才能水到渠成,能得心应手地画出预期的线条,人为的做作只能适得其反。

三是在行笔之前,必须“胸有成竹”。

古人有“意在笔先”、“笔周意内”的说法,都是指必须想好了再落笔。

山水画中的用墨方法墨分五色:在中国画里,“墨”并不是只被看成一种黑色。

在一幅水墨画里,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也可使画面产生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

“墨分五色”,那墨色有“干、湿、浓、淡、黑”五种,如果加上“白”,就是“六彩”。

其中“干”与“湿”是水分多少的比较;“浓”与“淡”是色度深浅的比较;“黑”,在色度上深于“浓”;“白”,指纸上的空白,二者形成对比。

各种墨色的特点及用途如下:“干墨”墨中水分少,常用于山石的皴擦,可产生苍劲、虚灵的意趣。

“湿墨”墨中加水多,与水调匀运用,多用于渲染,或雨景中的点叶、点苔、使画面具有湿润之感,或用于泼墨法,表现水墨淋漓的韵味。

“淡墨”墨色淡而不暗,不论干淡或湿淡,都要淡而有神,多用于画远的物象或物体的明亮面。

“浓墨”为浓黑色,多用以画近的物象或物体的阴暗面。

“黑墨”比浓墨更黑,用于笔蘸上极黑之是为焦墨,常用来突出画面最浓黑处,或勾点或皴擦,可收提神醒目的功效。

常用墨法:破墨法——唐代王维、张燥等人的山水画,改单线平涂的画法为墨色有深浅层次的画法,当时称为“破墨山水”。

后世说的破墨法,是专指作画时,当前一墨迹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的效果。

破墨法又可分为四法(浓墨破淡墨、淡墨破浓墨、墨破色、色破墨),各有不同的特点。

泼墨法——泼墨法创始于唐代王洽(又名王墨、王默),《唐代名画录》、《历代名画记》都有记载。

王洽喜豪饮,醉后解衣磅礴,激清迸发,用墨泼在绢上,然后根据墨迹的形态,画成山石林泉,云雨迷茫,浑然一体,时人称他为“王泼墨”。

后世所谓泼墨法,是指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

行此法,毛笔要大一些。

用饱含水的笔头,蘸上浓淡得宜的墨汁,大胆落笔,点拓出山石的形体。

运笔要胸有成竹,轻重得宜,可以重笔,也可有飞白,随物形而变化,自然可获得墨色丰富、滋润生动的效果。

(见图例)积墨法——积墨,即层层加墨。

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再皴、再勾、画足为止,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

用积墨法,行笔要灵活,无论用中锋还是侧锋,笔线都应参差交错,聚散得宜,切忌堆叠死板。

要注意第一次墨色与第二次墨色之间的差别,色度的浓淡相差略大一些,才能看得出笔痕,不至于干后糊涂一片。

用得好的积墨法始终保持墨的光泽,积墨愈多,光彩愈足;如果干后出现灰色的死墨,积墨法就失败了。

成功的关键决定于笔法,笔笔有力,行笔有度,墨色才能有神彩。

总之,积墨法既要浑然一体,又要有笔迹墨痕可寻,墨色生动,光彩焕发,忌灰暗板滞。

(见图例)浓墨法——描绘物象,落墨较重,可使画面厚重有神。

用浓墨要“薄”,即笔法灵活,只有干、湿、深、浅变化有致,才能浓而不凝滞。

焦墨法——浓墨之极为焦。

在一幅画完成时,在极需突出的地方,用干笔蘸上焦墨勾勒点擢,能起开醒提神的作用。

也有一幅画全用焦墨画出的,显得苍劲有力。

例如黄宾虹的有些山水画全是用浓墨、焦墨画成,黑、密、重、厚,表现了山的真面目。

(见图例)宿墨法——宿墨即隔宿之墨,墨汁存放较久,水分蒸发而浓缩,墨色最黑。

宿墨常用于最后一道墨,用得好能起“画龙点睛”作用;但因宿墨中有渣滓析出,用不好极易枯硬污浊,故用宿墨要求具有较高的笔墨功夫。

黄宾虹最善宿墨,每于画面浓墨之处点之以宿墨,使墨中更黑,黑中见亮,加强黑白对比,使画面更加神彩焕发写生写生,在谢赫的“六法”中称为一应物象形”,是说描绘对象的“形”,必须以客观的“物”为根据。

山水画家历来强调“外师造化”,这里面也包含有“写生”的意义。

中国画家是十分重视写生的,凡是有突出成就的山水画家,无不从“师造化”中吸取营养,“穷自然之奥秘,发山川之精微”,才画出了不朽的传世名作。

五代荆浩的深入大行山,北宋范宽的入居终南山,元代黄公望的隐居虞山、富春山,近代黄宾虹的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茸岱岳,这对于他们的艺术造诣,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明代董其昌提出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的目的就是多观察自然,积累创作素材,写生是学画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中国画的写生有两种方法:1.对景写生中国画的写生与西画有所不同。

西画写生是面对景物,运用透视、色彩等技法,注意光和形体的关系,边看边画,反复增改,直至完成。

这种写生法可称之为“直接写生法”。

而中国画的写生,却用的是“间接写生法”,画家面对自然,观察多于描绘,常用勾勒手法,画的画稿,只能称为“半成品”。

中国写生画,一般分为两步走:对景勾画槁仅是第一步,这时画家着重观察体验,把握客观对象的特征与精神气质,画稿只起加强记忆和为下一步创作提供素材的作用。

第二步是对画稿进行取舍提炼,加工创作直至完成。

作写生画,重点是在笔墨、章法、意境上下功夫,使作品更具美学价值。

荆浩在《笔法记》中,记述了他居住太行山时,对生长于洪谷中的古松,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先后勒了数万株古松画稿,认识了古松仰、惬、屈、张的千姿百态,和“不调不荣”的“君子之风”,然后才动笔作画。

这种以写生画稿作素材进行创作的方法,荆浩叫做“掇妙创真”。

后来石涛说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也是这个意思。

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一生遍游名山大川,写生画稿积累至万余帧,这是他取得卓越成就的雄厚基础。

要学好山水画,必须以前辈大师为榜样。

2.“目识心记”中国画还有一种独特的写生方法,是默写法,古代称为“回识心记”,即不用面对实物勾勒临写,而是把所见景物默记于心中,回去后背着画出来。

中国画家常有惊人的默写能力。

有的人物画家只要看一眼要画的对象,就能“毫发无遗”地默写出来,千古不朽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就是顾闳中观察了韩家夜宴后,背着画出来的。

山水画方面,则有吴道子默写嘉陵江三百里山水的事迹,传为千古佳话。

据说,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从四川回到长安,当他怀想蜀道嘉陵江风景时,就命吴道子去嘉陵江写生,画出图来观赏,以寄托对嘉陵的怀念。

吴道子遵命去了。

回长安时,唐玄宗要看他的写生画稿。

他回答说:“臣无粉本(画稿),嘉陵山水皆藏于臣胸中。

”于是挥毫儒墨,仅用一天时间,就在大同殿壁上画出了嘉陵江三百里景色。

如果没有高强的“目识心记”能力,吴道子是完不成这次绘画任务的。

可见作为一个山水画艺徒,必须宴有默写功夫,只有具备这种功夫,才能捕捉住阴晴雨雪之奇,行云流水之变,才能储万象于胸中,下笔如有神,为山川传神写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