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高校规模已经在全球居于前列,但是在教育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素质培养等方面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
教育质量总体较差,企业界对于毕业生普遍反映为:实践能力不足,岗位适应慢,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较为缺乏。
为了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融入高校实践育人环节,希望能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高校实践教学Exploration of College Practic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lan//Gu Guosheng,Wei JianjinAbstract The scale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have been among the highest in the world,but still lags behind the level of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human capa-city development,quality training.Overall poor quality of educ-ation,the business community for graduates generally reflected as follows:lack of practical ability to adapt to slow post,spirit of innovation,more a lack of teamwork and professionalism.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teaching,to improve the level of training personnel,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Exc-ellence Engineer Education Plan was launched in June2010, the paper focuses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excellent engineers how to integrate into the University Practical educat-ion sectors,hopi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play a positive role.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universities;practice teaching Author's address Academic Affairs Department of Jiangnan University,214122,Wuxi,Jiangsu,China2010年6月,由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目的在于改善、解决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教育水平。
在该计划中已经将高等教育看作为一项工程实践,其中实践教学是该项工程的关键部分,学校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高校尽其所能抓住机遇,努力获批“卓越计划”的首批实施学校,根据高校多年来的以工程应用为核心的本科教育、研究和实践成果,紧紧围绕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同时,高校应以“卓越计划”要求为准绳,积极探索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教育部门要以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共同协调发展为基本的培养理念,以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
因此,卓越工程师具备专业知识过硬、综合素质较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强的特点。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坚持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向,将培养计划分为两阶段:学校培养阶段和企业培养阶段。
1培养大学生树立工程价值观工程价值观代表着工程师对于工程价值的理性思维、价值取向。
在部分学者看来,工程系学生只需掌握好工程技术、工程效率足矣,无须关心工程价值、工程伦理意义。
也有学者认为“工程也不是为了解决某一孤立的技术问题沿着一条笔直的路径应用科学知识的求解。
工程不是价值无涉的解题,而是含有价值负载的决策过程,道德问题渗透其中”,学校在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并针对工程设计、工程管理、施工组织、工程评估中涉及的风险责任问题、公共健康问题以及环境问题等进行专项讨论,一方面积极地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工程建设中要始终将人的生命放在首位,要以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为建设原则,开展健康、绿色工程,要始终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安全责任感。
另一方面,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面临工程决策、施工组织、工程设计和工程管理的学生,要重视工程价值方面的培养,要以培养学生具有理性价值观为标准,使学生学会从长远利益角度出发,对工程项目中可能存在的不可预知风险及危险因素能够做出理性判断,以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做出选择。
2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课程体系都是根据学科设立的,而教学课程的选择也是以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基础。
因此,仍然采用以往传统的知识点组织教学,致使知识更新较慢,不能满足实践需要。
在传统的教育课程体系中,往往只重视培养学生单一学科的知识,对于工程实践与应用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涉及得很少。
在课程实践教学中,由于条件有限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设计性不足,与工程实际相关联的教学内容不多。
因此,实验教学无法实现教学与实际应用较好的联系,也就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产、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的设计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江南大学教务处江苏·无锡214122)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19-0047-0247学内容,体现基本理论知识与工程实例之间的内在联系。
加强课程内容更新,将理论教学与分析、解决生产工程问题相联系,重视多学科知识在工程实际问题上的综合应用。
3实习教学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应实施“3+1”的教育培养模式,因此,教育部门应对四年的教学计划重新调整,改为三年学校培养,累计一年企业培养,以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的目的,教学计划的调整以符合“卓越计划”具体要求为前提条件。
例如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原教学计划中就已经将电气专业的最后一年设置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并计划该项教学内容设置在企业中,因此很容易整合至“卓越计划”。
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实现“卓越计划”须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工作。
第一,教育部门为增强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吸引更多企业加入校企联合队伍,曾多次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商定有关学生实习安全、社会保险以及联合企业税收等方面政策的制定。
由于目前有关校企联合的各项政策均不完善,各高校应主动与企业取得联系,建立校企协调、联合的组织体系,以企业高效率要求为标准,努力简化程序,并确保各试点专业能够与企业联合培养进展顺利。
学校要对企业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和培养模式的制定与实施引起足够重视。
要慎重选择联合企业,首先企业应具备各项培养实践的保障设施,例如建立专门机构,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定,具有经验丰富且懂得如何授课的工程师。
其次,要具备能够满足教学和实践要求的场所、设备。
最后,还要为学生提供安全保护用品以及基本的生活环境。
第二,在企业实践之前,学生应事先根据生产实践安排,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地完成实习计划。
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对生产实践所需理论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同时也是对以往所学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以提高学生对与实习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
事先对实习过程有初步认识,为以后更好实践打下基础,以避免今后实践中过于盲目,影响实习效果。
通过调查发现,在实习之间做过资料准备的同学在实习中取得的收获要远远大于那些毫无准备的同学。
因此,实习前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实习计划将大大提高实习效率。
第三,在实习过程中采取集中理论学习、分散实践的培养模式。
按照“卓越计划”要求学生要在企业内接受为期累计一年的培养,在这一年的学习与实践中,学生不断的学习、跟岗、参与企业生产,已达到“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
4精英教育培养模式在实施课堂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校企合作的础之上,相互严格要求,从而培养大批应用与创新性人才。
③师资团队的组建应精选出一批具有教学经验丰富、高学术理论水平的教师。
还可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专家为学生上课或开展学术讲座,明确培训班教师的待遇及工作职责。
④学生的选拔应在第二学期后进行,可在第三学期的前两周或暑假内进行公开选拔,严格执行选拔程序和选拔条件,由个人提出申请,根据学生成绩,由学校审查后,进行操作考核和面试,选拔人数定为计划的2倍,在不影响原课程正常进行的前提下,于第三学期便可开始培训班课程,第四学期后,根据培训班学生的实际表现,再次从中进行选拔,选拔出1/2的学生继续参加培训班,在培训期间,凡是旷课、违纪等行为或正常课程有不及格的令其退出培训班。
⑤指定培训班的指导老师,并制定培训科目,开展各种设计竞赛。
⑥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培训班的选拔,学校可为学生提供优惠条件,例如推荐免试研究生、加学分等。
卓越工程师培养可体现出各高校各种专业独特的培养特色。
实施“卓越计划”应以培养学生的工程集成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工程人员的培养模式。
工程专业学生在校内三年的学习阶段,学校对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中心,同时加强多学科知识培养;在企业一年的学习阶段,应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和先进技术的学习,积极参与企业的各项工程实践活动,并根据实习内容完成毕业设计。
此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项目编号:12JDSZ1004参考文献[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5]8号文件.[2]李惠,廖炼忠,郭磊.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实践教学规范的建立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17-120.[3]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4]高为国,董丽君,吴安如.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建设[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20(3):74-77.[5]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编辑叶浩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