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结算的历史演进

国际结算的历史演进

国际结算的历史演进
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及事务性的交往和联系,均会产生债权债务关系或资金收受行为,而国际结算则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当事人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合法办理的跨国境货币收支业务,用以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及实现资金收受的转移,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经济活动在货币收支方面的体现。

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国际结算的相关概念:
一、国际结算的含义范围,原因,分类,方式
1、含义:国际结算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当事人通过银行等金
融机构合法办理的跨国境货币收支业务,用以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及实现资金收受的转移的行为。

2、范围:不同国家、货币区域之间
3、原因:
1 )商品进出口
2 )劳务输入输出
3 )对外投资、国际借贷
4 )政府间的资金收付
5 )其他:国际旅游、国外亲友赠款、继承遗产、留学、
红利的汇回…引起跨国货币收付的原因:
4、分类:
国际贸易(货物或服务贸易)结算、国际非贸易(资本
流动或者官方转移等其他原因)结算
5、方式:现金结算、非现金结算、电子结算
(票据/汇款、托收、信用证、银行保函、保付代理…)
二、国际贸易结算的历史发展过程
国际结算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法律
的演进,特别是国际货币、银行信用、国际运输、国际保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经历了现金结算、非现金结算和电子结算 3 个发展过程。

1)现金结算
现金结算是指通过运用资金来清偿债权、债务关系。

具体而言,就是债务人以现金(包括纸币、铸币等)或等值黄金直接送交外国债权人以清偿债务。

这种结算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几乎一直占主要地位,例如我国古代在对日本及南洋各国的海上贸易和通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和中东地区各国的陆上贸易中,除直接的易货交易外,都长期地使用金银等贵金属进行交换和结算。

但这种方式从诞生起就有,就带着毛病,具有代价高、风险大、携带不便、积压资金、时间长的缺陷。

此外,因各国货币制度不同,一国法定货币现金输往国外,既不流通,也不生息。

2)非现金结算非现金结算又称票据结算,是指使用汇票等票据和支付凭证,传递国际间资金支付指示,通过各国银行间划账冲抵的办法清偿国际上债券、债务关系。

很显然,较现金结算,这是一种方
便快捷而又节省费用的国际汇兑方式。

票据结算的使用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11-1
2 世纪
从11 世纪开始,历史上就曾出现过以“字据”代替现金的做
法,这是票据行为的雏形。

12 世纪,意大利沿海城市的商人们就已经开始大量地使用票据结算方式。

但这一阶段的票据仅有收据和兑换的功能。

2 、1
3 世纪前后开始具备支付功能。

但必须是到期的票据。

3 、16-17 世纪这一阶段欧洲大陆上票据结算的方式已基本取代了现金结算。

由于出现了背书,使得票据具备了流通转让和融资的功能。

4 、18-19 世纪生产力提高,国际贸易发展,国际结算业务量也日趋增多,票据结算的优越性也日趋显现。

18 世纪资本主义时期,随着金融业、航运业和保险业的发展,银行信用产生,提单和保险单等也相继问世,海运提单成为可以倍数的物权凭证,保险单也可以转让。

凭单付款的结算方式迅速发展,买房可以得到货物单据并凭单付款;卖方可在出运货物后以单据为质押要求银行融资。

但这一方式也有较大的局限性,不仅需要进出口商之间密切联系且相互信任,而且还需要进出口货物的金额和付款时间应完全相同。

所以说,这仅仅是非现金结算的雏形,真正的非现金结算是以银行转账为特征。

5 、20 世纪至今随着资本主义银行业的兴起和国际间银行代理关系的建立,国际结算从商人间的直接结算逐渐过渡到以银行为中介
的简介结算,并以各种票据为主要结算工具。

这种以银行为中介人的间接结算克服了单纯的商业票据结算的局限性,逐步发展成一种
占主导地位的结算方式,银行也就发展成为国际间债权债务的清算中心。

3)电子结算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引用和革新,国际结算向着迅速、安全、节省费用的电子结算阶段进一步发展。

银行的国际间业务越来越使用一些电子手段来进行票据乃至头寸的拨付和偿付,如SWIFT的广泛引用。

尽管目前没有完全达到电子结算的程度,但随着电子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国际结算过渡到完全的电子结算是必然趋势。

三、当代国际结算的特点
1. 国际结算的业务品种在不断创新国际结算的基本方式是汇款、
托收、信用证。

但随着时
代的发展,国际结算出现了很多新的品种,如:保函、备用信用证、国际保理、福费廷、等等;
2. 贸易融资功能日益加强
现代商业银行可在国际结算中提供多层次中介服务。

其对国际贸易结算的影响在逐步扩大,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帮助贸易的双方简化手续,减少资金占用,节省非生产性费用甚至转嫁风险。

西方国家纷纷利用新的政策性金融手段支持本国出口商开拓国际市场,其中最典型的是出口
信贷和出口信贷担保,与其相适应的福费廷、卖方信贷、买方信贷等出口信贷新方式应运而生。

这些被称为结构性贸易融资的新方式应用于国际结算,大大降低或转移贸易、外汇、结算中的风险,使出口商从合同签订到结算收汇各个环节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

3. 商业信用的成分在逐渐增加
20 世纪60—70 年代,全球进出口贸易额的85%以上都是采用信用证方式来结算的。

但进入20 世纪90年代以后,
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等原因,信用证支付方式的使用率却迅速下降。

而非信用证支付方式,如付款交单
(D/P) 、承兑交单(D/A) 以及赊销(0/A) 等以商业信用为付款保证的支付方式却大行其道,很快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流支付方式。

欧美企业的信用证使用比例已降至10%—20%,亚太国家信用证的使用比例也在逐年下降,大多数业务已采用商业信用。

辅之以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来进行。

4. 国际结算越来越依靠现代信息技术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意为“电子数据交换”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94 年确认的技术定义为: “根据商定的交易或电文数据的结构标准, 实施商业或行政交易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

EDI是人类从事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进行信息
交换的一种崭新的方式和工具。

EDI 的深入应用, 不仅孕育着一场全球性的产业革命, 而且在催促着信息化社会的早日到来。


体到国际结算领域,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EDI 还会更深刻地引起国际结算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重大变革。

比如, 可以大胆设想, 在不远的将来, 议付行、交单行、通知行可能完全消失。

因为那时不再有地域限制,可跨越国界直接向开证行交单,不再有邮寄风险, 也不必二次寄单。

结算速度大大加快,交易费用大幅降低。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