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古代书籍的发展演变

我国古代书籍的发展演变

我国古代书籍的发展演变摘要:本文探讨了我国古代从结绳记事开始、文字的产生、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论述了我国古代书籍由陶文、甲骨文、青铜铭文到简策书籍、缣帛书籍、写本书、刻本书和印本书籍的发展演变过程。

关键词:中国古代古代书籍书籍演变中国书史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典籍。

如果从最古的甲骨刻辞、青铜器铭文、石刻文字算起,到简策书籍、缣帛书籍和写、印在纸上的书籍,其历史之悠久,数量之繁多,内容之丰富,为世所罕见。

1 结绳与契刻1.1 结绳记事我国上古时期人们采用的“结绳记事”法,在史书上有很多记载。

战国时期的著作《周易·系辞下传》中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汉朝郑玄的《周易注》中记载:“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九家易》中也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1.2 契刻记事汉朝刘煦在《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

”说明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来记录数目。

人们在订立契约关系时,数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争端的因素,于是,人们就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线条作符号,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这就是古时的“契”。

2 文字的产生人类的几种古老文字,如古代埃及的圣书字,古代苏末人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古文,都是开始创造于氏族社会或奴隶社会初期的。

各自独立产生的不同文字,不谋而合地都诞生在相同的历史阶段,说明一定的社会条件,是文字起源的温床。

当然,世界上有些民族即使进入了封建社会也还没有创造文字。

3 古代书籍的萌芽在殷代和西周早期,人们将占卜卜辞、重要历史事件等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甲骨刻辞,青铜铭文,石鼓文字等,这些属于档案性质的文献资料,我们称之为初期书籍。

3.1 陶器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陶器上已经发现了刻划简单的文字,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称为陶文。

这一时期的陶文尚未被辨认出来,很可能是一种消逝了的文字。

但从中可以证明,陶器是已知最早的人工制作的文字载体。

3.2 甲骨文中国最早的书籍是距今已有3000余年商代刻有文字的甲骨。

当时,为了便于保存,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来。

甲是指龟甲,骨是指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写刻在甲骨上的文字被后人称为甲古文。

因这些文字是商王朝用龟甲兽骨占卜凶吉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人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被称作契文、卜辞。

3.3 青铜铭文较早的铭文只有几个字,商代末年开始有较长的铭文,最长的有三、四十个字,西周的铜器铭文增多,有近500字的长文,多为与祀典、锡命、征伐,契约有关的记录。

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我国许多古代文献,因此后人称之为青铜器的书。

3.4 石片和玉片1965-1966年,在山西省侯马晋城遗址出土了一大批春秋晚期写有文字的玉片和石片。

这批玉石文书的内容是反映韩、赵、魏三国分晋前夕,晋国世卿赵鞅为战胜敌对势力,巩固内部团结,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时订立的盟约,故称为“侯马盟书”。

侯马盟书是用毛笔书写的,多数为朱红色,少数为黑色。

侯马盟书的发现,表明春秋晚期的人们已经有意识整制玉石成片,使之适于书写,作为文字的载体。

3.5 石刻除陶器、甲骨、青铜器之外,古人还在石头上刻字,谓之石雕。

现存最早的石雕是陕西出土的石鼓,是战国时代秦国的石刻。

雕刻在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经典和佛、道经典,谓之石经。

历史上最著名的石经是汉灵帝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公元175─183年)雕刻的《熹平石经》,由蔡邕等人用隶书书写上石,共刻成46碑立于洛阳太学。

内容为《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七种儒家经典。

熹平石经之后,历代都有石经传世,如三国时期的《正始石经》,曹魏正始二年(241年)刻成古文、篆文、隶书3种书体的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唐文宗开成二年的《开成石经》,五代蜀广政元年至二十八年(公元938─965年)刻的《后蜀石经》,宋仁宗庆历元年始刻的《北宋国子监石经》,南宋高宗用楷书手写付雕的《御书石经》以及清朝的《清乾隆石经》等。

在文字传播的准确性和广泛性上,石雕具有更大的意义,被后人称为石头书。

4 正规书籍的产生与发展4.1 简牍我们祖先写字的材料,除了甲骨、石刻以外,还用竹片和木板。

人们把它们削成一条条狭长而又平整的小片片,在上面就写字。

竹子做的叫竹简,木头做的叫木简,又叫版牍,统称简牍。

在竹简和木简上写字,要比在甲骨和石头上刻字容易,而且也便于编连。

这样就使古人有了编书的条件。

我国最早的正式书籍就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而编连成册的。

据考证,在商代末期,我国已有简策,后世一直沿用到印刷术发明之后,其间以春秋到东汉末年最为盛行。

东汉以后逐渐为纸写本所代替。

4.2 帛书帛书和简牍一样都是我国早期的正规书籍,而且在我国历史上都运用了近千年。

用竹简和木简写书,虽然比甲骨上刻字容易,可是这样的书仍旧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笨重,翻阅起来十分麻烦,携带尤其不便。

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在使用竹木简的同时,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另外一种比较轻的可代简策的东西,一种丝织品——帛。

于是帛书便应运而生。

帛书亦称缣书,是写在缣帛(丝织品)上的书。

《墨子》一书中有“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的记载。

帛书起源于春秋时期,实物则以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为最早,1942年被盗出,今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战国时代,帛书与简牍是同时并用的。

三国以后,纸逐渐通行,帛书随之渐少。

帛书的使用时间大约在战国到三国之间,长达七八百年之久。

5 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书籍材料的伟大变革东汉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造纸技术并加以改进,开创了以树皮、麻头、破布、鱼网为原料,并以沤、捣,抄工艺技术,造出了达到书写水平的植物纤维纸,称为“蔡侯纸”,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这是书籍制作材料上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5.1 拓印在纸张开始流行的时代,石雕也很盛行,导致了捶拓方法的发明。

拓印的方法是用微带粘性的药水洇湿碑面,铺以纸张,用鬃刷轻轻捶打,使纸密着于石面,砸入字口,然后在纸上捶墨。

这种方法拓下来的纸片称作“拓片”,用拓片装订成册的称作“拓本”。

拓印本既不象简策那样笨重,也不象帛书那样贵重,又可以省去校对和抄写的麻烦,而且随要随拓,便于携带。

这就大大方便了书籍的传播,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拓印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

5.2 写本书籍东晋末(公元404年)桓玄帝下令废简用纸,纸材取代简牍成为普遍采用的书籍材料,此后直到印刷术发明初期,在纸上抄写是成书的主要形式。

由于纸的来源充足,抄写容易,使得文字、书籍的传播更加广泛。

隋唐时期是我国写本书的极盛时期。

由于当时社会趋于稳定,科学技术发展较快,宗教盛行,加之封建统治者对书籍异常重视,广集图书,使得要求记录和书写的东西不断增加,同时随着手工业迅速发展,造纸技术不断进步,为抄写书者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书写材料,从而促进了抄书业的迅速发展。

6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雕版印刷的书从纸张发明到隋唐时代,纸书的制作主要靠手写。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方式远不能适应客观的需求。

隋末唐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

唐咸通九年(868年)印制的《金刚经》为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印刷品。

宋代为我国雕版印刷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其雕印的书籍,校、写、刻、印、纸、墨皆精,反映出宋代的刻版、印刷、造纸、制墨等技术工艺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元代刻书承宋人之风,字体流行赵孟頫刚劲秀逸之体,对明初刻书影响较大。

明代刻书更为发达。

其末期出现的拱花及豆版套印技术,将雕版印刷术推向新的高峰,成为中国印刷史上最光辉的篇章。

7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活字印刷的书北宋庆藩年间(1041-1048),布衣毕升首先使用活字印刷书籍。

这一发明,为快速印制书籍创造了条件,毕升比德国谷腾堡活字印刷早近400年。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运用,标志着中国书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7.1 泥活字由北宋平民毕升发明。

据《周益国文忠公集》记载,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益国公周必大用毕升发明的泥活字排印了他自著的《玉堂杂记》。

该书是现知世界上最早的泥活字印本。

7.2 木活字据《梦溪笔谈》载,北宋毕升曾试验木活字,但最后研制成了泥活字。

一百年后,元朝农学家王祯请工匠用四年时间,制作了木活字三万多个,于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试印他自己编修的《大德旌德县志》成功。

全书六万字,一月之内,百部齐成。

可见效率很高。

7.3 金属活字(锡、铜、铅等)锡活字最早的记载是元代初期王祯的《农书造活字印书法》,书载:“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

此为锡活字在历史文献中的最早记载,比欧洲金属活字创制约早一二百年。

清雍正六年(1728年)用大、小两号铜字印成《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64部,每部5020册。

现存铜活字最早的印本是弘治三年(1490年)江苏无锡华燧(1439-1513年)以铜活字印成的《会通馆印正宋诸臣奏议》50册。

随着书籍生产材料的不断变化,书籍的装祯形式业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纸书出现后,大致流行过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多种形式。

参考文献[1] 王志国,等.中国史书(古代)[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8.[2] 李致忠.中国古代书籍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 潘吉星.中国造纸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4] 庄葳.中国书的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5] 郑如斯,肖东发.中国书史[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6.[6]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耍[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7] 赵振铎.古代文献知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8] 刘县钧.中国古代书籍史话[M].北京:中华书局,196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