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服饰课件
• 最早:孙中山意图,上 海“荣昌祥”店主王财 荣(王财运)完成
• 1922年前,西式结构/东 方式封闭立领/7纽
– 1918年立领无袋装
21
• 1922-1924年,立领 翻领 / 无袋 4袋 / 无袋褶 加袋褶裥/7纽
•1925-1927年,演进成现代式样
22
•款式
– 对称西式结构, – 翻领, – 4袋 – 上2小袋,倒山形笔架式袋盖
– 上衣下裙、皮分红裙的传统服装逐渐式微 – 短衫(褂、袄)、马甲、裤等逐渐退到长者、
城市贫民、农村 – 城市中传统短衫(褂、袄)的时装化 – 上衣下裤的城市时兴 农村常装 – 传统袍的衰落
25
26
•1914年的 月份牌
27
•1921年的 宋庆龄
28
3)面料
– 传统面料
• 传统型 • 传统改进型面料
– 名称由来推测
44
•旗装女袍
45
•1920年代的文明新装
46
47
– 与清代旗装袍无直接关系
• 旧式的旗装袍或旗袍马甲内必须穿裙或裤,将下肢 完全遮盖,岂有将臆念中女人的腿线在人前晃动?
48
49
1923年燕京大学
1923年上海电台播音室
50
– 西化本质
• 除1925年旗袍流行的萌芽期有少量旗袍内穿裤的记 载外,其时尚主流基本上是不着裤、裙而单穿旗袍。
民国服饰
目录
• 概述 • 男装 • 中西风格结合的服装 • 旗袍
1
一. 概述
• 1911年的辛亥革命 推翻帝制
• 废除了千年封建服饰制度,剪辨易服
• 民主与专制之争 • 民族抗争与文明进化 • 生活方式的改变,电影和娱乐业的影响 • 在中西撞击交融中,接纳西式服饰并创造出
“新中装”
2
二.男装
3
• 与西式连衣裙一致。 • 体现西式人体修饰概念。
– 刚开始不为主流社会所认同,政府曾明令禁止
• 1926年初《良友》,“孙传芳禁止女子穿旗袍”
– 社会舆论纷争不休
51
B. 普及
– 时尚的力量 – 渴望和想往西方文明的社会环境 – 北伐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 – 从1920年代中后期起代替传统衣裙成为城市市
– 衣裳连属的直身廓型 – 右衽大襟、如意襟等的开襟形式 – 立领盘钮、摆侧开衩的细节布置 – 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 – 在1920年代的旗袍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在其后
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款式
– 程式化的传统式样和裁剪 – 对襟(短衣)、斜襟(长袍)、一字襟和琵琶
襟(马褂、背心) – 两截长衫
• 长者及文人 • 金受申《老北京的生活》(北京出版社,1989):
“上半截和小褂相同,下截另接一种材料,共成一 件大褂,尺寸和普通长袍相同,上半截用夏布,下 半截用纺绸、洋绉、罗等,以时令及穿着年岁为 别。”
• 半长倒大袖、 园下摆上衣
• 长至脚踝、 套穿裙
34
35
– 西式套裙
36
– 西式连衣裙
• 1910年代后期至1920年代初,交际茶舞
– 衬衫 – 工装裤/长裤 – 男式服装 – 美式军服影响 衬衫、夹克 – 运动服装 – 内衣 – 泳装
• 1930年代,传自美国
茶舞裙
37
•1935年的西式服装
1.传统型服装
1)风格的简化 2)主要品类
– 长袍(长衫、大褂)、 马褂、背心、短衫(小 褂、袄)、裤、套裤、 围裙
4
3)适用范围
• 北方多于南方,内地多于沿海,城市少于 农村,青年少于长者。
• 马褂一般用于礼服 • 长袍(衫)作为礼服和部分有一定社会地
位男性便服 • 短衫(袄)作为便服和劳动者的常服 • 中式裤主要在农村和城市的长者和儿童 • 围裙主要出现于农村及长者
10
11
2.西式服装
1)传自西方
– 西装、衬衫、大衣、西式裤、西式便装、工装、 毛衫、军装、制服
2)经由日本传入中国
– 学生装
3)面料:西式
12
13
14
4)装饰
•帽
• 礼帽、鸭舌帽、铜盆帽、巴拿马草帽、其他
• 皮鞋和袜 • 领结和领带、手帕、围巾
15
• 饰品
– 怀表和手表 – 领扣袖扣 – 钢笔 – 皮带和背带 –包 – 手杖 – 眼镜
民和部分农村年轻女性的常装
52
– 意义
• 近代西方女性服装体系在中国的扩张以旗袍的出现 为节点,一改过去纯西式样小范围穿着的渗透而通 过中式表观的旗袍流行强调以人为本的形体美的西 式内涵
• 拉开了西式服装文明在中国从体表到心理全方位贯 彻的序幕。
53
54
C. 旗袍的典型中式表观特征 将旗袍视为传 统的主要依据
16
1940年代
17
3.中西风格的结合 新中装
1)中西服饰的配伍
– 典型:长袍、西式长裤、 礼帽、皮鞋
2)新型服装
– 中西式大衣:西式衣领 身+中式通袖
18
3)中山装:当 时的中国思想 对外来服装的 改造
19
20
•式样形成:
– 1912-1927
• 由传自日本的学生装和 陆军士官服演进而成
– 机织洋布
• 花旗布、毛兰布、阴丹士林布、印花布
29
4)装饰:简化
30
宋氏三姐妹在美国留学
31
2.西式服装
1)上海流行(时称“摩 登”)与巴黎仅有2-6月 时差,逐渐接轨,成 为中国甚至远东的时 尚中心,号称“东方 巴黎”。
32
2)式样
• 时装:西式外套 • 西式套穿裙
33
文明新装
• 1910年代, 传自日本的 短衣长裙, 少有纹饰
6
5)面料
• 传统面料
– 以暗花和单色为主 – 棉布、麻布和丝绸 – 夏布、纺绸、香云纱(薯莨绸)、实纱、亮地
纱、官纱
7
• 西式面料
– 棉、毛 – 单色、条格暗花 – 府绸、凡立丁、哔叽、华达呢、麦尔登等
8
6)帽
• 瓜皮帽(平民) • 风帽(长者、儿童)
9
7)鞋
• 布鞋,如千层底梁鞋 • 草鞋
38
39
40
1920年代的西式外套和中式服装
41
3.中西结合的服饰 新中装
1)配伍上的结合 2)局部结构的西化
– 中西式袄/中式衣身+西 式袖
– 礼服
42
43
3)旗袍
A. 起源
– 1925年前后的上海女学生
– 男装袍的广泛使用为背景,旗袍马甲为衣身、文明新装的 袖型、西式连衣裙的配伍的结合
子)
– 下两大袋,琴式 – 衣襟5纽 民国5权分立 – 3袖纽 三民主义
尊重知识(分
23
• 配伍
• 西式长裤(2前暗插袋、2后软盖暗臀袋)、西式大 衣、礼帽、皮鞋、手杖
• 材料:棉卡其,毛料 • 使用
– 政府及公职人员 – 国民党党务人员:深色/藏青、黑
24
1.中式服装
1)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的乱世装 2)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