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2、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自由和人权?
3、为什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经济建设不动摇?
4、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5、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6、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
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2、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自由和人权?
答:“自由”通常讲政治自由,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权利。
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
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政权在人民手中,这是最大的政治自由;公有制为主体,从经济基础上铲除了金钱对自由的束缚。
与此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人们在思想上获得了空前自由。
“人权”泛指人身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主要包括生存权、经济权、政治权、文化权等。
而公民在政治上应该享有的自由和民主权利,一般也被作为“人权”。
我们强调,人权不仅包括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人权,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权利。
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
人权的基础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
自由、人权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组织扶贫开发,解决了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它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对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高度重视。
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由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比较落后,我们现在建设的社会主义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自由、人权的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社会主义社会的自由和人权的充分实现也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创造条件,同时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自由和人权的具体实现形式,以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
3、为什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经济建设不动摇?
答: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是经济建设,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是从根本上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
能不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我们一定要横下心来,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扭住不放,毫不动摇地努力发展经济。
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珍惜遇,用好机遇,排除一切干扰,千方百计地发展自己,发展经济。
4、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答: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
第二,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劳动者,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
即使成为私营企业主的那部分人,虽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但也不同于历史上的民族资产阶级。
第三,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新的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
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自主创业,或进入私企、外企,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成为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成员。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大批被分流出来的职工和农民纷纷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其中一些人成为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
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
他们为我国的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
我们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没有也不会否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5、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1)中国革命中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2)中国革命中的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
(3)中国革命中党的建设:党的建设问题是一切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革命中所遇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毛泽东坚持把马列主义建党学说运用于特殊国情、具有特殊困难的中国。
相互关系: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
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战争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
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6、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答: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强调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