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解析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解析

泰国外科杂志2005;26:82-87泰国皇家外科医师学会官方出版物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后残留下尿路症状(LUTS ):Chiangmai大学医院尿动力学研究Sumitr anutrakulchai, MDDivision of urology, Department of Surgery, Chiangmai University, Chiangmai5200, Thailand摘要背景自从开创内窥镜手术后,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便成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金标准。

然而,很多患者术后有无法排尿及有类似症状存在。

为更好的计划和管理此类患者,探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下尿路症状的病因是必要的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了1998~2004年7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年龄范围在72.66+/-9.68岁)的回顾性数据,患者均接受过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且术后伴有2个月的下尿路症状。

每例患者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次数为1-4次。

我们探查到下尿路症状的潜在因素: 有2例患间质性膀胱炎(IC),1例患有嗜酸细胞性膀胱炎(EOC),10例患者患有椎管狭窄(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性障碍/NLUTD),65例患者仅有下尿路症状。

以上数据均被尿动力学实验室用于研究残留下尿路症状的病因。

利用荧光透视法或视频尿动力仪对取站立体且至少完成两个连续排尿周期的每例患者行膀胱-压力-尿流率。

据Blaivas’s 标准分类的男性排尿功能障碍用于说明。

利用尿动力学变量与SPSSv.2 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32例患者(41,56%)逼尿肌收缩力受损(ImC),其中7例患者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性障碍,1例患者患有嗜酸细胞性膀胱炎患者;16例患者(20.78%)逼尿肌活动过度(DO),其中有1例患者有间质性膀胱炎;2例(2.6%)患者仅患有膀胱出口梗阻(BOO);18例患者(23.38%)伴有以上两种情况,其中9例患者(11.67%)患有DO+ImC(4例为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相关括约肌无张力性尿失禁(SWI)患者,2例为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性障碍),其他9例(11.67%)患者同时患有DO+BOO;6例患者(7.79%)正常;2例患者(2.6%)没有完成实验(因为他们在研究期间无法排尿),1例患者(1.3%)属不确定组。

结论所有例良性前列腺疾病不是诱发下尿路症状的必然因素。

大部分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患者的残留或持续性下尿道症状由以下因素诱发:第一,逼尿肌收缩性受损(ImC);第二,逼尿肌活动过度;第三,逼尿肌活动过度和膀胱出口梗阻或逼尿肌收缩性受损联合引发。

仅由膀胱出口梗阻引发的下尿路症状的比例为2.6%。

显然,如不行排尿体检及观察则不考虑再次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因为多数患者无膀胱出口梗阻。

关键词:持续或残留症状,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动力学研究Correspondence address : Sumitr Anutrakulchai, MD, Division of Urology, Department of Surgery, Chiangmai University, Chiangmai 50200, Thailand, Tel. 053-94-5532, 053-94-6422.介绍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旨在缓解膀胱出口梗阻,目前仍为治疗良性前列腺阻塞(BPO)的金标准(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是国际尿控学会推荐的新术语),但并非所有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可从该手术中获益。

以往有少数报告显示良性前列腺增生病不是引发下尿路症状的唯一原因。

由于人体泌尿管为可扩张性肌肉质管,前列腺的增大会逐渐压迫尿道前列腺部且使其前后直径增加。

该症状也同样发生在女性身上。

膀胱因素,例如,逼尿肌收缩性损伤、逼尿肌活动过度,或多种病因联合,将诱发严重性下尿路症状。

已有报告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残留下尿路症状的发生率为5~35%。

2-4 下尿路症状持续的主要原因为逼尿肌活动过度(DO).2,5,6 尿动力学数据的回顾性分析将提供关于持续下尿路症状病因的信息。

材料与方法收集77例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伴2个月及以上(2月~20岁)residual或持续性下尿路症状患者(年龄范围45~93,平均年龄为72.66+/-9.68岁)的尿动力学数据用于回顾性分析。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的次数为1~4次,手术间隔时间范围在2个月至10个月间(平均为28.32+/-42.11个月)。

完整的病史采集及体检,包括神经学检查及内窥镜检查,显示了所有患者以往未经历过尿动力学研究。

77例患者中,66例患者神经病学检查结果正常;据神经性跛行病史、脊髓造影术或MRI探查到神经根压迫体征、椎板切除减压术后残余神经功能缺损,9例患者诊断为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性障碍;通过病理学检查发现1例为间质性膀胱炎和1例为嗜酸细胞性膀胱炎。

本尿动力学研究利用外周长为7Fr、双孔导管记录膀胱内压,infusion ports,外周长为9Fr的直肠球囊导管测量腹内压力;所有导管均与Life Tech 有限公司的DANTECU Urodyn5000或Janus V 3.7 连接,输注率约为膀胱容积的10%;在每例患者取站立体位下至少有两个连续的排尿周期时,利用荧光透视法及视频尿动力仪进行膀胱-压力-尿流速研究。

7利用blaivas’标准评估男性排尿功能障碍,如下,阻塞组:Pdet.Qmax>40cm. H2O, Qmax.<12ml/s, 30~40cm. H2O,中间组:Pdet.Qmax. =30-40cm. H2O, Qmax.<12ml/s, 非阻塞组(或逼尿肌收缩性受损):Pdet.Qmax.<30cm. H2O,Qmax.<12ml/s. 关于Pdet.Qmax.值,评估时用测量中记录的最低Pdet.Qmax 。

括约肌劳损(缺陷)6,9,10 定义为无逼尿肌收缩性或可塑性低,充盈期时伴腹内压力增加的尿漏发生(C=dV/dP:<10毫升/厘米)H2O。

尿动力学单位和术语符合国际尿控协会推荐的标准。

利用SPSSv.2进行尿动力学变量的统计学分析。

结果每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数量、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最近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的间隔见表1。

患者主诉为尿存储、排尿及混合症状分别为39例(50.65%)、25例(32.47%)及13例(16.89%)见表2。

77例患者中有68例患者(88.31%)有尿动力学异常;32例(41.56%)患者逼尿肌收缩性受损严重(ImC PdetQmax= 8.47+/-11.24, Qmax=3.91+/-4.29);7例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性障碍;1例为嗜酸细胞性膀胱炎;16例(20.78%)逼尿肌活动过度(DO:PdetQmax=27.31+/-8.02, Qmax=11.81+/-6.16);1例间质性膀胱炎; 2例(2.6%)膀胱出口梗阻(BOO. 57.5+/-16.26, Qmax=6+/-5.65)。

18例兼有上述两种病症,9例(11.67%)存储期逼尿肌活动过度,排尿期膀胱出口梗阻(PdetQmax=75.33+/-21.61, Qmax=5.22+/-3.73)(图1);9例(11.67%)兼有逼尿肌活动过度及逼尿肌收缩性受损,尿存储期逼尿肌活动过度,排尿期逼尿肌收缩性受损。

(PdetQmax=16.22+/-7.87,Qmax=6.11+/-3.69)(表2) ;其中,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性障碍患者2例,括约肌无张力性尿失禁患者4例;检查结果正常患者6例(7.78),其中括约肌无张力性尿失禁2例;括约肌无张力性尿失禁患者总比例为7.79%;2例患者因导管置放期间无法排尿没有完成研究。

不确定组患者比例为1.3%(PdetQmax=36,Qmax=7).尿动力学变量的详情见表3.表1. 下尿路症状病例的尿动力学发现、患者数量(发病率)、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次数,及与最后一次行TURP的术后间隔时间注释:IMC:逼尿肌收缩性受损NLUTD: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性障碍DO:逼尿肌活动过度BOO:膀胱出口梗阻Normal: 正常SWI:扩约肌无张力性尿失禁Incomplete study: 未完成研究Equivocal: 未确定组Age:年龄No.Patients: 患者数量NO. of TURP: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次数Interval of last TURP: 最后一次行TURP的术后间隔时间表2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的暂时性或持续性下尿路症状注释:LUTS:下尿路症状Storage: 尿存储症状V oiding:排尿症状Mixed : 混合症状讨论老年男性患者中下尿路症状及良性前列腺肥大普遍,目前有数据显示其已上升至78%。

12除膀胱出口梗阻外,下尿路功能性行障碍症仍有两个常见病因: 逼尿肌活动过度及逼尿肌活动低下(逼尿肌收缩性受损);多数下尿路功能性障碍患者兼有2个或3个病因(膀胱出口梗阻、逼尿肌活动过度、逼尿肌收缩性受损)。

多年来,老年男性患者下尿路功能性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旨在切除阻塞的前列腺组织和缓解症状,因为少数泌尿学家保守性认为前良性列腺肥大是主要病因。

然而,以往研究已开始引导人们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包括阻塞的类型、程度,及逼尿肌反应。

6,7,13大量研究报告指出,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持续性下尿路症状的病因,包括:逼尿肌活动过度(上升至54%);残留膀胱出口梗阻(上升至16%)2,3,6;括约肌无张力性尿失禁(上升至8%);逼尿肌收缩性低下/逼尿肌收缩性受损(上升至4%)。

本研究中,多数患者逼尿肌收缩性受损(41.56%;其中,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性障碍7例,嗜血细胞性膀胱炎1例。

如果患者接受排尿术前评估,则可避免不必要的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7 单一逼尿肌受损比例为20.78%,其中间质性膀胱炎1例。

Abram 发现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逼尿肌活动过度的逆转率为62%,而Gormly等的发现仅为9%。

13 Anutrakulchai的一项关于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逼尿肌反应的直接结果, 得到了同样的结果(8%逆转)。

这可能因为前列腺阻塞年轻患者与老年患者在逆转率上的实际差异。

研究提示了老年男性患者中逼尿肌活动过度并不亚于膀胱出口梗阻13,这可能由脑病变导致衰变引起的。

Kageyama等进行的14例患者术前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研究报告指出,8例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持续性逼尿肌活动过度逆转患者前脑区域大脑血流量低。

尽管逼尿肌活动过度在阻塞缓解后得到了非适宜性的改善,抗胆碱药物可改善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

仅2.6%的患者因residual 前列腺组织不规则而引发膀胱出口梗阻,需要再次手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