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鉴赏课件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 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雷
杜运燮
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
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
A.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 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40年代中 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 四个“越过” 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
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
1948年于新加坡
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2001年濉溪县高三
语文复习研讨会
授 课 教 师 赵 虹
教学目标:
明确考纲要求,了解高考新诗鉴赏题的 特点,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C.最后一句中“冲破冰冻严寒” 几个字,意在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 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 应。
为着撕人心肺的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
D.以“随着”“越过”“为着”
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
起始的三节诗,既隐含“雷”到来 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
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 “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 ""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 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倦旅 冰心
银海般的雪地
灯已灭了, 残花只管散着余香。
欹枕处—— 只一两声飞雨 打着窗户。 听到此时,
怒潮般的山风—— 这样的别离! 山外隆隆的车声,
不知又送谁人远去。 听到此时,
一切的心都淡了!
一切的心都淡了! 鼓励的信
A.实指小平同志经过的那条从将军楼到 拖拉机修配厂的窄窄的田埂。
B.小路,象征了共和国在十年动乱期间 遭到林彪、“四人帮”破坏的曲折与艰 难。
C.小路,象征了十年动乱期间小平同志 和共和国道路的曲折与艰难。
D.小路,既实指小平同志下放江西南昌 劳动时,每天走过的那条窄窄的田埂, 也象征了小平同志和共和国十年动乱时 所走道路的曲折与艰难。
对下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远和近 顾城 1980年
A.“你”象征着一般的“人”, 而“云”象征着宇宙自然。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B.“远和近”指的是现实中的距离, “你”和“我”隔得远,而“你” 和“云”相隔很近。
C.全诗表达了人类一个很平常的、 细想却令人痛心的经验,作者呼 唤人们努力消除同类间可怕的隔 膜。
选项错误类型
1、意象割裂 2、理解坐实 3、主题偏向 4、用词不当
阅读《那时他走在小路上——怀念小平同志》,然后回答 问题。
那时,他走在小路上 共和国也在小路上 从将军楼 到拖拉机修配厂 一条窄窄的田埂 那些沉重的脚步 踏向崎岖和旅途的沧桑
பைடு நூலகம்
“那时,他走在小路上/共和国也在小路上” 对“小路”的含义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开花的季节, 我跟枝叶同样幸福, 秋天,沉甸甸的果实, 注满了我的全部心血。
新月未落 朝霞已生,
蒙蒙里—— 一颗曙星 躲避天光似的 穿着乱云飞走。
好辛苦的路途呵!
寄与了倦慵的人! 事违初意皆如此! 一书在手,
湖光睡去, 星辰渐生—— 看到此时 一切的心都淡了!
看到此时 一切的心都淡了!
一九二四年一月二日, 青山沙穰。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的开首以灯灭、花残、飞雨、寒 窗反衬出一个凄凉的夜晚,体现了这 首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 现手法。
D.诗的构思利用了心理距离和物 理距离的矛盾所造成的表层逻辑 的错觉,将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 进行对比,从而揭示诗的主旨。
对下列诗歌的赏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根
牛汉
我是根, 一生一世在地下,默默地生长, 向下,向下…… 我相信, 地心有一个太阳。
听不见枝头鸟鸣, 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 但我坦然, 并不觉得委屈烦闷。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 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 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 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 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 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 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 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 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 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B.诗人在表现内心情感的时候,很善 于营造气氛,诗中的凄风苦雨、雪地 山风、暮色晨星无不寄托着诗人的思 绪。
C.诗歌含蓄蕴藉,始终没有一句思乡 念亲的表白,然而诗中对曙星飞走的 描述,山外车声的联想,却明明的道 出诗人远离故乡、别离亲人的痛苦惆 怅。
D.当读者体验着诗人当时的心情去读 这首《倦旅》时,自会从她的倦情读 出感人的眷情——对故乡、对亲人的 深深的眷恋之情。
1945年5月31日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 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 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 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 中华民族同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 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 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 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 力和感染力。
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 每双眼睛在渴望,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 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
B.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 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 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 解放的象征。
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 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 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泪,他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