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染色体与遗传
一、课标内容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过程。
4.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5.概述伴性遗传。
二、教学要求
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第二节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第三节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三、教学建议
2.教法建议
(1)“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的教学重点有三个:一是染色体与同源染色体;二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三是精子、卵细胞的形成以及受精作用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和数目的变化,为此教师可在学生已有知识(如有丝分裂)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境,结合实例探讨有性生殖过程中亲子代的染色体数目变化。
由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尽量直观地展示变化的过程,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结合教科书中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图解,让学生通过讨论列出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明确减数分裂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有关概念,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等。
关于受精作用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从染色体数目在前后代体细胞中的恒定性引入,说明受精作用的过程与实质。
其中配子形成的多样性可由生物的多样性引出,并结合减数分裂过程让学生讨论配子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为了突破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这个教学难点,可让学生进行识图与作图,明确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变化,也可以绘制出一张综合性的曲线图,包含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
(2)“第二节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二是孟德尔规律的细胞学解释。
教学难点是孟德尔规律的细胞学解释。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学生具备充分的想象力与逻辑推理能力,难度较大,再加上这节课的内容在旧版教科书中没有出现过,教师在教的时候也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能更好地突破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可采取步步设问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明白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的关系,从而证实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再让学生用所学的遗传染色体学说对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进行解释,形成准确的遗传学观点。
(3)“第三节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教学重点是人类的伴性遗传。
教学难点是人类的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的许多例子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利用实例和遗传学图谱,分析人类的常见的伴性遗传现象,归纳伴性遗传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