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4)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社会历史的主体》课堂实录湖北省应城二中尹红【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吴仁宝作用的辩论,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主学习、互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展示并发展个性特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华西村艰苦奋斗的五十年,深刻体验中国民众的伟大创造力,培养对群众的思想感情;通过认识吴仁宝领导华西村取得辉煌成就的事例,领会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重点难点】1、重点(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表现。
(2)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 难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教学对象】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好,学习的主体性不强。
【教学标准】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五个环节:自主学习——情景导入——合作探究——建构知识——体验践行。
1、自主学习在课前进行,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或其它途径收集华西村近五十年的发展历史及吴仁宝的事迹,同时通过阅读教材提出疑惑点,此环节关系到师生的“最近发展区”需教师加强监督落实。
2、情景导入是以吴仁宝的一段话导出一段视频,直接过渡到对问题的探究,教师应简单明了,直奔主题。
3、在合作探究环节:安排学生的辩论时教师应控制好辩论的时间、方向,把握好主题,点拨要精炼,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而不在于到底谁对谁错;在创设情景的基础上,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提出的问题尽量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4、以学生构建知识为主,注重知识生成的自然。
5、体验践行环节以播放“走基层”视频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群众的情感升华。
教师要注意捕捉学生真情的流露。
【教学过程】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牛”人,他就是江苏江阴华西村的老党委书记吴仁宝(出示图片)他说,“哪个人到世界上去找,找到一个村子比我华西村好的,那么我奖他一千万美金。
”我们看一下他为什么这么“牛”?播放视频:华西村又称“中国第一村”。
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区东,华西于1961年建村,最初面积0.96平方公里,人口1500多人,是当时的穷村。
40多年来,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人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务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建设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
华西村,始终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动摇。
目前,村民家家住400到600平方米的别墅,有100到1000万的资产,有1到3辆小汽车。
2010年,华西实现销售收入超500亿。
现在正在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师:吴仁宝在华西村当了48年村官。
半个世纪以来,华西村的每一次发展,无不与吴仁宝的运筹帷幄远见卓识有关。
因此有人说,没有吴仁宝就没有华西村。
也有人说,没有华西村就没有吴仁宝。
现在一二组的同学为甲组,三四组的同学为乙组,分别就前面两观点展开辩论。
(同学们合作交流,组长整理观点)甲组:我组认为没有吴仁宝就没有华西村。
是他决定华西村的命运,“文革”中是他决定偷办加工厂;改革开放中,是他嗅出政治风向,明智决策,一个会赚了一个亿。
甲组(补充):没有吴仁宝,华西村和其它农村没啥两样。
我们这里如果有吴仁宝,一样成天下第一村。
(大家笑)乙组:吴仁宝确实有能力,但没有广大的华西人,他有三头六臂也改造不了山河,他有通天本领也是孤掌难鸣。
乙组(补充):所谓“时势造英雄”,没有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没有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没有华西村人的艰苦奋斗,就没有天下第一村,更谈不上吴仁宝的个人荣誉。
甲组:华西人的作用固然重要,但领头人的作用更重要。
吴仁宝是“1”,华西人是“0”,有“1”才使“0”有意义。
乙组:没有“0”,“1”只是“1”,是孤家寡人。
甲组:……师(总结):大家的观点都有合理性。
对吴仁宝,我们首先应肯定他的作用,但不能夸大,否则易成“英雄史观”,即强调个人意志对社会的决定作用。
每个人对社会历史所起的作用大小和性质是不同的,我们来看两组观点(出示“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幻灯片)。
尼采认为,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人民群众“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大家看尼采的观点属于(一起说)“英雄史观”而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他的观点是(一起说)“群众史观”。
师: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那么这种生产的主体是谁呢?生: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师: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出示板书的幻灯片)师:对于人民群众,大家是怎样理解的?生:就是普通老百姓。
生:就是社会中平凡的大多数人。
老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出示理解的幻灯片)师:哪位同学能区别一下公民、人民群众、劳动群众的关系(大家踊跃举手,课堂气氛融洽。
)师:刚才我们谈到华西村,下面让我们感受一下华西村的富裕吧(出示幻灯片)华西村建于1961年,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当时一穷二白的江南小村经过51年的发展,如今面积扩大至30平方公里,目前正大力发展海洋工程、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2011年销售收入超550亿元,向国家交税8.5亿,年人均收入达8.5万元,每家至少有100万元以上的存款,未来5年将建成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并向文化教育领域扩展实现华西村的可持续发展。
在学生羡慕、赞叹的唏嘘声中,老师鼓动说:“你们想成为华西人么?说说你的理由?生:非常想。
在那里可以不用发愁找工作,不用成为“房奴”“车奴”“孩奴”……太幸福了。
师:可你知道那里的房子、车子、设施等是谁创造出来的吗?生:当然是华西人了。
师:对。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你如果成为华西人,也需要努力的工作,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
(板书: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出示幻灯片)师:华西人不仅创造了富裕的物质条件,那里人的精神生活也很丰富(出示幻灯片:华西艺术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同时出示三段情景材料的幻灯片,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材料蕴含的道理。
材料一:去过华西村的人都被邀请看一场演出:《华西人》、《要看稀奇到华西》、由村民自编自写的《十富赞歌》、《十穷诫词》、《华西村村歌》……华西人在舞台上演绎了自己的精神。
材料二:为配合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安排,中央电视台陆续派出编辑记者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
他们“走下去”“沉下来”,用心灵倾听群众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材料三: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旁边,哪里还能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生(略)师:大家都说的非常好。
我们把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的作用概括为三个词,即(一起说)“源泉”、“物质财富”、“直接创造”。
师:好。
我们来说一说下面三幅图(出示图片:诗经、文房四宝、草根明星朱之文)各体现了群众的什么作用?学生一下子就说了出“源泉、物质条件、直接创造”,并热议朱之文的故事,还数出近几年出现的草根明星,像“旭日阳刚”“菜花甜妈”等网络电视红人。
老师出示幻灯片(板书: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精神财富)师:大家通过课前对华西村资料的收集,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它成功的重要几步(出示幻灯片)华西村成功的重要几步60年代,当别人闹“文革”时,华西村人挥汗重造山河,偷偷办加工厂,彻底改变贫困面貌。
70-80年代,华西村人喜迎改革春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90年代,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华西村人抓住机遇,提前筹资,两月内净赚一个亿。
经济大跨步发展。
现在,华西村人在传统工农业基础上成功转型,大力发展海洋工程、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师:华西村的几次变革是谁在推动?它是怎样推动的?生:是华西人在推动。
六七十年代,别人闹“文革”,他们平田建坝,奠定农业发展的基础;后来,别人搞家庭承包经营,他们结合实际集中经营;别人初建乡镇企业,他们的工业化发展已飞速发展。
师:的确如此,华西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是华西群众在积极配合支持。
他们不断调整生产关系,结合国家的政策和自己的实际,促进当地生产力的发展。
师:大家能列举古今中外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变革的例子吗?生:(略)师:看来大家的历史知识还是较渊博的,在阶级社会中一般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或战争的方式推动社会变革的,而在我国现阶段是通过改革的方式实现的。
老师出示幻灯片(板书: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能否把前面所学的知识整理一下呢?生:(略)教师出示整理图师:大家看过央视的走基层节目没有?那则宣传语是怎样说的?(一起):“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
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真情实意地走近你。
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播放视频)师:这里的“你”是谁?为什么要走近你? 为了你该如何做?生:“你”是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为我们提供了生活资料生(补充):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师:那么怎样为了群众呢?我们看一下吴仁宝是怎样做的(出示图片:吴仁宝的几句话)“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 “我是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不听群众的话” “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人民对吴仁宝的赞扬:时代先锋--吴仁宝人民实业家,国家济世人。
村官似仁宝,何愁有贫民。
师:从他的事迹中,你觉得他为什么能得到人民的赞扬?生:因为他为百姓干实事,让百姓生活幸福。
生:因为他善于听群众意见,让群众有尊严。
师:总之,吴仁宝作为村里的党支书,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连两头,上头听党的政策,下头考虑群众实际所需,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老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展示幻灯片: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师:你觉得作为青年一代应怎样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生:我们可以积极参加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
生:我听说某校的大学生组织了一个活动,专门为农村的留守老人照相,有的老人还是第一次照相呢。
生:我们也可到群众中走走,向他们学习一些社会经验和技巧。
生:……(大家意犹未尽,叽叽喳喳)师:好,这个话题大家就留到课外,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现在我们一起归纳本课的知识点(幻灯片显示)【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理念是以华西村作为背景材料,进行情景导入、分析、回归,通过华西人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不断调整生产关系的案例,为师生的共同探究提供一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