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大中国哲学试卷--集合]

[北大中国哲学试卷--集合]

北京大学1996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六府三事、天爵、四法界、德性之知、俱分进化问答(五选三):1、荀子对礼义和人性的看法2、王弼对自然名教的看法3、慧能“本性是佛”说4、王夫之能所关系的论述5、严复的认识论2000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方向名词解释1、《礼记》2、谶纬3、崇本举末4、习与性成5、体用一简答1、郭象与支遁逍遥义的比较2、华严宗的“四法界”说3、戴震论理和欲的关系4、郭店楚简的发现及其意义论述1、《易传》关于道的看法2、王阳明与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2001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一、解释下列概念或命题(每小题4 分,共20 分)1、三理2、三张伪法3、三世说4、圆成实性5、质测即藏通几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 分)1、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2、韩愈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新解释3、简要评述魏晋玄学各派对自然与名教关系的看法4、程颐对道与阴阳关系的论述三、论述题(20 分)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看法及其对朱熹、王阳明知行观的批评2002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伦理学专业名词解释[不全]1 离坚白2 淮南格物3 万理具于一心4 通为天下第一要义《今年和去年都考了一段给原文标点,翻译和评述》先秦的2005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一名词解释 5 分x4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二简答 8 分x5离坚白,以说出故,崇本举末,一物两体,能必副其所三问答 35 分x2 国内考生前3 题选2,外国考生4 选21老子与韩非道论异同2 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3 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4 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四标点并翻译古文 20 分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

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简答题1,《道德经》2,公孙龙3,天命之谓性4,斗莦之性5,裴頠6,天人交相胜7,四法界8,《传习录》9,严复10,《虺书》二、论述题1,试分析孔子“仁”和墨子“兼爱”思想的同异。

2,具体说明宋儒“理一分殊”的思想。

3,王夫之人性论的具体内容。

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试题一.简释1.《齐物论》2.无行相克3.一阴一阳之谓道4.形质神用5.得意忘象6.血气心知7.八识8.般若9.《仁学》10.《新理学》二.问答1.孟子"尽心,知性,知天"思想评述.2.试述郭象"独化论"3.张载"太虚即气"思想评析2008 年北大哲学真题名词解释(5*4)八卦忠恕有待征知间答(8*5)一阴一阳谓之道天人大一统崇本举末忘记一个太虚无形,气之本体论述(三选二 35*2 )惠施历物十事荀况的认识论黄宗羲论理气心的关系2009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试题2009年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试题(中国哲学方向)一,简答(每题5分,共50分)1.赫拉克利特2.逻各斯3.四因4.流溢说5.唯名论与唯实论6.我思,故我在7.存在即被感知8.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南9.自我和非我10.《精神现象学》二.论述分析题(每题25分,共100分)1.试论柏拉图洞喻如何体现其认识论2.试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3.试分析斯宾诺莎的实体和属性4.试分析为什么康德哲学是先验唯心论2009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试题(中国哲学方向)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先知先觉2.心斋3.二柄4.越名教而任自然5.太虚即气6.致良知二.简答(每题15分,共60分)1.荀子对孟子性论的批判2.韩非的法和术的区别3.慧能的无念为宗4.戴震的理欲关系三.论述(每题30分,共60分)1.试以王弼,裴桅,郭象为例分析魏晋玄学的本体论2.试论朱熹和陆九渊的学说的主要区别05年中国哲学史一名词解释( 5分x4)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二简答(8分x5)离坚白以说出故崇本举末一物两体能必副其所三问答(35分x2 国内考生前3题选2,外国考生4选2)1、老子与韩非道论异同。

2、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比较。

3、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

4、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

四标点并翻译古文(20分)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一、关于名解1、老子和庄子每年考1或2个很偏的,在方克立的辞典中老子有70多个名解,庄子也有60多个,考到了不会不要管,猜一个作者。

估计没几个人会,那本书没得卖了。

庄子的注意一个“见独”:是体会到独一无二的道的一种人身修养境界。

是人在修养19天之后达到朝彻境界后的第二阶段。

见独之后才能达到超脱生死、不为外物所累的阶段的境界。

2、每年都会考几个史料学的名解,曾考过《礼记》、《肇论》等。

注意西铭(即订顽)3、只会考名解的哲学部分孔子、孟子、名家、先秦逻辑学、孙武、道教、贾谊、慧远、天台宗、范缜、柳宗元、刘禹锡、李觏、谭嗣同、严复、章炳麟4、2004年的新动向。

考陈来《宋明理学》中的重要论述概念和命题(包括大题)。

列举可能考的孔颜乐处、一故神两故化、太虚即气、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民胞物与、定性说、涵养须用敬、元会应世、心统性情、四句教、知行合一、一物两体、道则自然生万物(程颐)、物极必反(注意程颐的发挥)、百姓日用即道。

5、明清之际部分:反因、四几、能必副其所、习与性成、颜李学派、六府三事、知无体以物为体、气化即道、血气心知。

二、大题可考范围:1、老庄比较道论或论无;荀子、韩非子;2、玄学与早期佛学(3个考察方面:本体论即是有无之辩、方法论即是言意之辩、理论归宿即是名教与自然之争。

特别注意不要漏了嵇康和阮籍这一派)3、佛学中的僧肇就剩般若无知论没有考过,重视!华严宗、维识宗或禅宗;4、宋明理学部分朱熹陆王掌握知行观和格物说即可。

张载、二程、王夫之、颜元、方以智要全面把握。

其中如果按专题分则格物说注意王阳明、朱熹、王夫之、颜元、戴震和王艮;知行观掌握朱熹、王阳明、王夫之;人性论此部分掌握罗钦顺、王廷相、王夫之、颜元、本体论部分注意张载和二程。

三、近两年试题分析1、综合部分的题大题一般和中哲150试卷难度相当,基本是从中哲当年试题中抽选,但是名解较中哲的相对容易,亦有重合部分。

2、03年的题很怪,大题基本都是考过的真题,名解也有一半左右是考过的真题。

但是04年的就难了,而且已考题重复考的情况骤减。

主要是大题偏向于考五行和周易的一些专题方面,可能与北大那个研究周易的姓朱的老教授有关。

但是应该对你们影响不大。

估计05年不会这么偏。

四、对比以往试题、实际情况的发展以及我掌握的信息我押的题名解:反者道之动十翼仁内义外无故从有故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三惑泰定识体《七略》见分相分真唯识量《坛经》《六逆论》新故相除元亨利贞为性者五法行法弛(一、4、5所列名解)敬除其舍公羊三世说仁以通为第一义心力内籀外籀大题1、老庄哲学对道有何不同看法。

2、庄子论心与物、道与物以及物与物的关系。

3、老庄有无观异同。

4、荀子的逻辑学理论以及对当时三大谬误的批判。

5试论述扬雄的玄本体论。

6、王充的精气论。

7、玄学部分如上所述3个角度。

8、玄学补充角度:王弼与本无宗、郭象与即色宗的比较(如郭象与支遁逍遥义比较)9、僧肇的般诺无知论论述。

10、隋唐佛学均是名解的详述(略)11、韩愈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新解释。

12、张载的心性论论述。

13、宋明理学部分(二、4中的归纳整理)14、朱熹罗钦顺理一分殊异同比较。

15、朱陆之争论述。

16、方以智随泯统、交轮几的思想论述。

17、二程关于“有对”的思想。

五、说明基础题为主,我自认的可能性较高的题。

要高分可能题要更细化、范围更广2002年北京大学伦理学专业的部分中西哲试题中哲名词解释1 离坚白2 淮南格物3 万理具于一心4 通为天下第一要义(今年和去年都考了一段给原文标点,翻译和评述)先秦的北大2004伦理学原理、中西哲学史试题以下系考后回忆而成,措辞用语及先后排设当与原始试题有所差距,有欠精确及完整。

伦理学原理试题一.列举下列人物的一部伦理学/有伦理学意义的著作(共10小题,每小题2分)1.柏拉图2.亚里士多德3.密尔4.摩尔5.西季威克6.罗尔斯7.麦金泰尔8.康德9.尼采 10.休谟二.简答.概念术语说明(共5小题,每小题10分)1.道德怀疑论2.美德伦理学3.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4.良心与名誉5.罗尔斯差异原则三.问答(共2小题,每小题20分)1.举出一本自己喜好的伦理学或具有伦理意义的著作,叙述其主要观点及其论证,并解释喜好之原由。

2.说明可普遍化原理,并举实例予以分析(用此原理说明特定道德问题、伦理现象)。

四.情境分析(共1小题,40分)某轨道上有一车厢突然失控,疾速向前滑动。

其前方设有一处岔道,分别通向A、B两股不同轨道。

甲轨道上有一正在行走的盲人,乙轨道上有三名被捆绑的健全工人。

某工作人员用望远镜发现车厢失控,但因距离原因,不及提醒A、B两道上的人员,只能用一遥控设施进行扳道,从而改变车厢滑向(非A即B)。

假若你是这位工作人员,你将采取何种措施(引向A或B),说明其道德理由,并进而分析功利主义与义务论之争及其对于个人、社会政治的意义。

中西哲学史试题A西哲部分(问答,共4小题,每小题25分,选做3题)1.解释“人是万物的尺度”,并就此对智者运动/智者学派之若干特点予以说明2.说明奥古斯丁思想中的柏拉图主义3.评述休谟关于因果关系的论述4.如何理解康德之所谓“哥白尼革命”B中哲部分一.名词概念简述(共5小题,每小题4分)1.以说出故2.六派七宗3.守真存一(守一存真)4.命不在天而在其人5.知行常相须二.问答(共3小题,1、2小题各20分,3小题15分)1.述华严宗之“理事无碍”思想2.比较朱熹、王守仁、颜元之“格物”说3.韩愈关于仁、义、道、德的论述(注:此题系01年中国哲学史考题重复)科目2—中国哲学史一名词解释 5分x4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二简答 8分x5离坚白,以说出故,崇本举末,一物两体,能必副其所三问答 35分x2 国内考生前3题选2,外国考生4选21老子与韩非道论异同2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3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4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四标点并翻译古文 20分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