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班别:姓名: 学号:议论文阅读(一)说“疑”①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之”疑”。
在客观事物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个“疑”字。
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
②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就是从“疑”开始的。
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跳起来?这个“疑”使瓦特发现了蒸气的力量,挂灯摇摆的幅度无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这个“疑”,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
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经常所见。
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唯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③“疑似之迹,不可不察”。
见“疑”,决不是“讳疑”,而应当“解疑”。
见疑不疑,主观臆断,强不知以为知,那就会走到真理面前却失之交臂,悔恨终身。
利比息在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时,发现在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
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是“氯化碘”。
法国波拉德在做同样的实验时,对深褐色的液体细加研究,发现它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种新的元素--溴。
这件事对利比息的教育很深。
他在自传中提到这件事时说:“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根据,我再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
④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
亚里士多德曾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
这个断言,流传了1800年。
伽利略却要重新用实践再检查它是否是真理。
他拿着两只大小不同的铁球,跑到比萨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实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断言是错误的。
不仅如此,伽利略还从中掌握了物体运动轨道,推动了力学的发展。
敢于对权威的结论见疑,才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碍,打开真理的大门。
不怀疑“电磁波穿过空气层就会一去不复返”的结论,马克尼就不可能不用导线把信号送到大西洋,开创无线电事业;不怀疑格林关于人体血液“遍布全身就在体内完全消耗干净”的说法,哈维就不会发现人体血液循环的真理;电磁场、原子能的发现,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生物进行论,元素周期表的创立,不都是敢于对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吗?⑤“疑”就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就是提倡科学的探索,不被陈规旧章束缚头脑,不随主观臆想乱下判断,不因权威之言捆住手脚,敢想,敢干,敢于在科学上掀翻天地重扶起,这不是虚无主义者的怀疑一切,而是不执迷于一切权威的结论。
在实现“四化”的进军途中,身为科学技术大军的战士,都要敢于“疑”,善于“疑”。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
B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C 、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D 在实现“四化”的进军途中,身为科技大军的战士,都要敢于“疑”,善于“疑”。
2 按议论文的引论、本论和结论,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_______自然段。
第二部分:_______ _____自然段。
第三部分:___ ____自然段。
3 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_______自然段,用________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了____ ____。
第二层:_______自然段,用________的著名比萨斜塔实验等事例论证了。
4 第②自然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A 、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 、比喻论证D、对比论证5 文章第一句话中加引号的“疑”字,和文章最后一句话中加引号的“疑”字,意思一样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一样,都是“怀疑”的意思。
B 、一样,都是“疑问”的意思。
C、不一样,前者是“怀疑”的意思,作动词;后者是“疑问”的意思,作名词。
D 、不一样,前者是“疑问”的意思,作名词;后者是“怀疑”的意思,作动词。
6 和下面例句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
A 、这个“疑”,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
B 、宋朝思想家张载说得好:“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C 、见“疑”决不可“讳疑”,而应当“解疑”。
D 、母液底部,沉着一层深褐色的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利比息想当然,认为这是“氯化碘”。
(二)我常常想:世界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错综万端。
它是从古到今,全人类共同 (dì)造的。
各个国家和地区贡献也许有多有少,但是,谁也离不开其他地方人们的支援和帮助。
谁也不可能一柱擎天,谁也不该妄自尊大。
世界文明的形成,有点像是海洋。
许多小涧小溪汇合而成江河;许多江海汇合而纳入大海。
世界文明的形成,也很像一片树叶的叶脉,许多微小的脉丝纳入支脉,许多支脉纳入主脉。
”一滴水可以照见太阳的光辉”,一幅地图上江河的风貌,一片树叶上叶脉的状态,也昭示了这个虽复杂,也简单的道理。
古代世界有五大文明:尼罗河文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文明,印度河文明和黄河岸边的中国文明,还有古代美洲的印加文明。
试想一想,今天世界任何地方的居民,有哪一处不拜受这些古代文明的厚赐?印加帝国( )已经灭亡了,( )它的石雕和美洲金字塔,直到今天还足令世人震惊。
( )没有印加文明,世界各地的居民今天( )没有玉米、番薯、马铃署、火鸡、辣椒、巧克力可吃,没有橡胶、金鸡纳霜等东西可用了。
其他几大古代文明影响之深就更不待说了。
英国的李约瑟花了大半生的精力研究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其实,对世界上任何国家,一经研究下去,它们的贡献也都可以列出长长的一张清单。
今天,世界的航海、航空、电子、医学、生物、化学、物理、宇宙飞行等等科学,都已达到很高的境界,但你能说哪一门科学技术只是某一国人的贡献吗?不能!它们的形成源远流长,都是各地人们智慧的汇合和结晶。
有时,一件小小的事情,例如从来未曾被人发现其卵子,但是却能繁 (yǎn)后代的”鳗鲡”之谜,它的解答,就经历了许多世纪,好些国家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当前世界上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收藏了各国学者专家的作品;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公司,陈列着世界各洲各国的物产。
这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世界文明是四面八方人们的共同创造。
积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吧!它将使智慧和智慧碰击,从而迸发出更加 (xuàn)丽的文明火花。
积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吧!它将可以医治许多人的自卑感、自大狂、狭 (ài)民族主义、沙文主义,这类东西,如果本着历史眼光看来,不过是人类从半蒙昧时代遗留下来的短视之见罢了。
积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吧!扬弃吸收、使为我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消除本可消除的误解,增强理应增强的友谊。
文明在号召人们,互相支持比互相仇视好,握握手,比吐唾沫、瞪眼睛好。
让我们为国际文化交流唱一阕赞歌,发出高亢的声音,怀着深厚的感情。
让它响遏行云,腾插天下。
8 根据汉语拼音,依次写出应填入文中方框内的字。
dì______ yǎn______ xuàn______ ài______9 哪一组关联词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 )A 、虽然但是既然就B 、尽管然而如果就C 、如果那么如果就D 、因为所以如果就10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答:11 文中加点的“它”指代的是:( )A 、一件小小的事情B 、发现其卵子C 、“鳗鲡”之谜 D、科学家的共同努力12 下面四句,哪一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A 、世界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错综万端。
B 、世界文明的形成,有点像海洋。
C、世界文明,是四面八方人们的共同创造。
D、积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13 下边两句话:从论证的角度看,各采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1)世界文明的形成,有点像是海洋,许多小涧小溪汇合而成江河;许多江河汇合而成大海。
(2)当前世界上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收藏了各国学者专家的作品;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百货公司,陈列着世界各洲各国的物产。
这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世界文明是四面八方人们的共同创造。
答:(1)______ ___ (2)___ __ __14 下边哪一个题目作本文的标题最恰当:( )A 、国际文化交流赞歌B、世界文明赞C 、一滴水可见太阳的光辉D 、世界文明(三)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
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
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
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
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
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
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
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
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
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
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