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畜牧养殖生产面临的环境与动物福利问题

我国畜牧养殖生产面临的环境与动物福利问题

工厂化、集约化养殖方式对动物健康与福利的危害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对动物健康与动物福利问题的日益关注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大规模的“工厂化”、集约化养殖方式在许多方面都对动物健康、动物福利以及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引起了人们对工厂化、集约化养殖方式的质疑。

本文论述了集约化畜牧业生产与动物福利的关系,分析了集约化畜牧业生产对动物福利的影响,并从开展动物福利宣传教育活动,加快动物福利立法;精心饲养,积极推进我国畜禽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畜禽基本生存福利水平,积极推行畜禽定点屠宰等方面对加强动物福利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养殖方式;动物福利;工厂化;集约化;持续健康发展在许多发达国家,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都选择了大规模的“工厂化”、集约化的养殖方式。

目前以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为特点的小群体、大规模的饲养模式在我国农区初步形成,集约化工业生产模式初具规模。

工业化畜牧生产方式的优势在于将工业化生产的原理应用于畜牧业养殖生产中,极大地促进了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

随着生产的发展,集约化工业方式固有的一些特征也得以表露:畜禽饲养量大、大量集中产生的废弃物、兽医安全高度危险性和动物福利的忽视。

由于我国当前畜牧生产的技术水平较低、设备水平落后、资金短缺、社会防疫体系不健全和环保意识缺乏等现状的存在,上述集约化养殖生产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

环境、能源及食品安全等问题正成为我国规模化畜牧养殖生产新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些发达国家正在试图逐步淘汰“工厂化”、集约化的养殖方式,并且越来越重视改善动物福利。

这种动向与趋势应当引起我国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过渡的转型阶段,如何扬长避短,兴利除弊,趋利避害,保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值得认真研究与探讨。

1.概论在工业化畜牧生产系统对生产效率和投资效益(投入/产出比)的追求决定了对动物福利问题的忽视。

在另一个方面,在家畜与家禽育种中对生产速度、生产性能和饲养转化率的片面追求,使现今畜禽品种对环境愈加敏感。

如瘦肉型猪的应急敏感和屠宰前恶性高温引发PSE肉的出现,环境因素诱发肉仔鸡腹水症的发生等都是其后果。

此外,在世界范围内频频出现的烈性动物传染性疾病不仅造成畜牧业的巨大损失,而且由于其在人群中的传播而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这一事实使我们在组织畜牧生产时必须正视人与我们所圏养的畜禽之间关系。

“家畜福利委员会”提出的动物福利的基本目标是免于饥渴、不舒适、疼痛、伤害惊吓、疾病和应激,并且能够自由的展示其正常的行为。

但是这些要求是无论在集约化还是粗放化的生产系统中都是难以达到和实现的。

目前在欧洲改进的饲养体系为自由放牧式饲养和福利友好型饲养系统。

但这些生产模式并非十全十美,对于前者在虽然保证了动物的活动和行为自由,但是无法使动物免于冷、热和野生食肉动物的影响;家禽的自由散放式饲养也增加了感染寄生虫疾病的危险,由此影响到家禽产品的质量。

此外,自由放牧与环境保护的目标相冲突,大规模的动物群体会增加土壤中的氮与磷的富集,并污染水体。

因此对于这一类生产体系需要更高、更严格的生物安全标准,包括:饲养管理、场址选择、牧场设计、清洁和消毒(包括有害昆虫的控制)、免疫和专门的兽医监测计划等。

2 .集约化畜牧生产对动物福利的影响2. 1 集约化畜牧生产对非反刍类动物福利的影响2. 1. 1 饲养方式不当导致高密度饲养。

高密度饲养是家禽集约化养殖的产物,主要出现在笼养饲养模式中,在笼养蛋鸡中表现尤为突出。

对产蛋母鸡实行笼养后 ,蛋鸡普遍发生了一种被称为“笼养产蛋鸡疲劳症”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能站立,但仍能采食和饮水,被侵袭的鸡只消瘦,容易发生骨折,甚至死亡。

有研究认为,高密度饲养使肉鸡变得极其怠惰 ,仅在 5~ 7周龄时,没有腿病的鸡躺着度过的时间占76% ,而有腿病的占 86% ,其正常采食模式被打乱,很少采食, 采食后却又维持较长时间。

大多数肉鸡似乎在疼痛中走动, 这些疼痛改变了其行为模式,增加了恐惧感,甚至阻止了肉鸡采食和饮水。

同时,对于猪而言,目前,国内广泛采用的圈栏饲养模式,造成猪的生产生活环境十分单调,圈栏内除必要的饲养设备外,其他有利猪表现其天性行为的福利性设施设备一概全无。

圈内的饲养环境贫瘠,使猪只的自然天性行为诸如啃咬、拱土等行为受到抑制,出现诸如对同伴的咬尾、咬耳和拱腹等有害的异常行为,这就违背了让动物享有正常表达行为自由的最基本原则。

不仅如此,高度密集饲养模式不仅造成大量粪尿、臭气、噪音污染,也使猪产生了打斗、咬尾、咬耳等行为规癖,最终导致生长速度缓慢、肉质下降。

有研究表明,随饲养密度的增大,猪的咬架、攻击、威胁、霸位和咬尾等行为的发生频率增高,平均站立活动时间增长,平均卧息时间相应减少,猪群次序不易建立, 咬斗频率明显增多。

2. 1. 2 强制性喂养。

通过人工强行把饲料填入家禽食道的方法,主要用于家禽的育肥,最典型的就是填鸭,如我国著名的北京烤鸭,所选用的鸭就是采用此方法饲养的。

强制填喂不仅违背家禽的生理规律,而且给家禽带来极大的痛苦。

家禽动物福利组织坚决禁止强制性喂养。

母猪哺育仔猪,仔猪在母猪身边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是动物的天性,是动物的一种康乐。

然而,目前有些集约化猪场为了片面追求高产,将仔猪断奶日龄从28 d 提早到21 d ,又从21 d提早到14 d ,须知这种不顾条件的盲目追求,不仅显著增加了生产成本, 而且因断奶引起的心理应激、环境应激、营养应激造成的损失也比较大。

2. 1. 3 强制换羽。

为了缩短换羽时间,延长蛋禽的生产利用年限,常给蛋禽采取人工强制换羽。

目前,我国最常用的强制换羽方法是饥饿法,一是因为这种方法非常有效,二是可以减少饲养成本。

这种饲养方式严重损害了动物免受饥饿自由的福利。

2. 1. 4 断喙、去爪和阉割。

断喙与去爪是防止鸡只相互伤害的一种方法。

欧盟在5年内禁止断喙。

目前我国在实施此措施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野蛮操作的情形, 给鸡只造成比较大的痛苦。

阉割是一种对动物造成很大痛苦的手术之一,为此,遭到了动物福利保护人士强烈反对。

我国部分地区有饲养阉鸡,因此,由此造成的对家禽福利的损害不容忽视。

2. 1. 5 运输、屠宰环节。

长途运输常常给家禽造成痛苦、损伤或疾病。

家禽被装在拥挤铁笼中,层层叠放,在运输中受尽颠簸, 饮水饲料供应不及时,饥渴难耐,运到屠宰场的肉鸡有时需要拖延很长时间才能进行卸载和屠宰,这加剧转运过程中的应激,导致许多家禽掉膘甚至死亡。

屠宰开始前,肉鸡在屠宰场依然要面临福利问题,进行卸载的肉鸡, 腿部被钩子钩住, 倒挂在生产线上,它们的腿骨继续遭受更大的疼痛,它们继续恐惧,只有在绝望中等待生命的最后一刻早点到来。

一些地方屠宰方法十分残忍, 如生抠鹅肠, 这种将鹅肠从活鹅体内直接抠出来的屠宰方法, 给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可见在运输、屠宰肉鸡时,如果不能进行正确的操作,就可能威胁到家禽的生命安全, 降低家禽的福利。

猪的动物福利国际法规规定, 猪在运输途中必须保持运输车的清洁,按时喂料、供水,运输时间超过 8 h要休息24 h,宰杀时要用高压电击快速使猪失去知觉,减少其痛苦。

要隔离宰杀,以防其他猪看到而产生恐惧感。

目前,我国主产区的生猪往往要经几十小时的车载运输才能到达目的地,特别是某些转运站在收到经长途运输的活猪后,立即给活猪灌服 20~ 30 L 凉水,这不仅是对猪的摧残, 也造成猪肉品质严重下降。

至于宰杀方式, 决大多数达不到国际法规要求。

2.2 集约化畜牧生产对反刍动物福利的影响在奶牛的饲养管理过程中,人们很少注意奶牛自身的健康和福利,这就导致在发展奶牛饲养业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奶牛福利和奶制品安全生产问题。

动物福利是动物与其生存环境相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一种生存状态。

因此,奶牛福利就是要求奶牛在无营养不良、有舒适的生存环境、无伤害和疾病、能自由地表达其正常生命活动以及能在无恐惧和应急的环境状态下生长发育。

针对这一要求,目前奶牛饲养业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福利问题。

2.2.1奶牛的产奶量越来越高,而遗传多样性却越来越少。

长期以来,在奶牛业生产中人们通过遗传选育和饲料与饲养等各种手段,力求大幅度提高牛奶产量。

例如,我国的荷斯坦奶牛年平均产奶量已达3500—4500kg, 好的达6400-8000kg ,最高可达12700kg。

全世界奶牛的平均产奶量为5500kg ,其中美国最高产奶记录为24000kg。

近10年来,世界每头奶牛的产奶量提高了。

但是,随着奶牛产奶量的不断提高,优良的奶牛品种却不断减少,同时在同一品种奶牛内的近交系数也逐步提高。

在上世纪中期,全世界著名奶牛品种有荷斯坦牛、娟姗牛、更赛牛、爱尔夏牛、西门塔尔牛和瑞士褐牛等,但目前只有荷斯坦牛成为优势品种。

例如,在美国饲养的奶牛中,荷斯坦牛的比例已达95%,奶牛的近交系数在近20年内已提高了4倍。

在我国目前饲养的奶牛中,除了有少量的西门塔尔牛外,95%-98%也都是荷斯坦牛。

由此可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奶牛的遗传多样性正在逐步减少。

2. 2. 2 奶牛的设施饲养导致生产性疾病不断发生。

奶牛设施饲养的主要特点是采用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方式,这显然在短期内大大提高了奶牛生产率(其主要指标是产奶量大幅度提高),但同时也导致奶牛的生产性疾病大为增加。

国内外研究表明,奶牛的生产性疾病与产奶量的高低有关。

奶牛生产规模越大和越集中,产奶量越高,其发生乳房炎、腐蹄病和繁殖性能障碍的机率也就越高。

研究还证明,奶牛饲养方式与其生产性疾病有关。

减少奶牛运动和放牧时间,能提高其乳房炎和皮炎的发病率。

奶牛圈舍投放垫草,增加乳房炎的发病率。

用狭小的分隔栏饲养奶牛,奶牛蹄病的发病率增加。

用混凝土的床面栓系式饲养奶牛,奶牛蹄部的出血率较高。

生活在漏缝地面的奶牛,其腐蹄病的发病率较高。

总之,由于设施养殖方式带来的奶牛生产性疾病不断增加,奶牛疾病的增加,又反而大大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即其产奶量也大幅度下降,接着由于产奶量的下降,又使得奶牛的淘汰率上升。

因此,奶牛的生产性疾病是最大的奶牛福利问题,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

2. 2. 3 环境中的不良因素。

确保奶牛生存有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有一个适宜于奶牛舒适生活的生存环境条件,是实施奶牛福利的基础。

奶牛生活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风力和辐射等。

一般说来,奶牛是一种喜凉爽怕炎热的动物。

因此,在夏天,要采取措施对奶牛舍进行防暑降温工作。

例如,采用半开放式牛舍以及建造室外凉棚和实行散放式制度;选用隔热材料做牛舍顶棚;在牛舍内安装风扇或吊扇;中午用冷水刷拭牛体;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等。

奶牛饲养中的夏季通风机械,不时地发出单调的机械噪声,管理人员的走动及其他干扰源等,这些刺激都不是奶牛的生理所需要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