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探矿工程法-勘探工程布置
第五章 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第一节 矿床勘探类型 第二节 勘探技术手段的种类 第三节 影响勘探工程的因素
第四节 勘探工程总体布置形式
一、勘探工程与勘探剖面 二、布置原则
三、勘探工程总体布置形式 根据矿体的 形态产状 1、勘探线 把工程布置在一定间距的 一系列垂直于矿体平 均走向的剖面上 特点: ★剖面上的 工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适用于:层状、似层状、脉状矿体 ●剖面上的 工程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可以编制一组勘探线剖面 倾角:20 ° ~70°
筒状矿体的勘探剖面
(图6-4矿体产状要素)
块 状 矿 体 的 勘 探 剖 面
第三章 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第四节 勘探工程总体布置形式 一、勘探工程与勘探剖面
二、布置原则
1)相隔一定间距系统布置工程,布置于剖面上 2)勘探工程必须沿着矿体变化最大等方向穿过 (厚度方向) 3)布置工程从最有希望等 地段开始,从已知到未 知、由浅入深、稀密结合。 4)尽量使勘探工程能被将来利用,尽量利用前人 资料
一、勘探工程与勘探剖面
通过勘探剖面可以求得矿体厚度和 品位,勘探工程布置在勘探剖面上, 不同类型矿体(矿体构型见P161) 的勘探采用不同的勘探系统
水平坑道和 钻探系统
层状矿 水平坑 垂直水 体勘探 道勘探 平勘探 系统 系统 系统
水平与 垂直坑 道钻探 系统
垂直的钻探 系统
近水平层状矿体的勘探剖面
用于陡倾斜的矿体,特别是柱状、 筒状、管状矿体,采用水平勘探 地质效果更好。
第五章 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第一节 矿床勘探类型 第二节 勘探技术手段的种类 第三节 影响勘探工程的因素 第四节勘探工程总体布置形式
第五节 勘探工程间距
一、概念 沿矿体走向或倾向方向相邻工程间的距离 二、表示方法 A(走向) ×B(倾向)不同的工程布置 形式, A ×B的含义不同
倾角:>70°
第五章 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第一节 矿床勘探类型 第二节 勘探技术手段的种类 第三节 影响勘探工程的因素
第四节 勘探工程总体布置形式
一、勘探工程与勘探剖面 二、布置原则
三、勘探工程总体布置形式 根据矿体的 形态产状 3、勘探网 把工程布置两组勘探线的交点上 适用于:层状、似层状矿体 特点: ★工程必须是垂直的 倾角:<20 ° ★可以编制出不同角度 4个方向的剖面 正方形: 适用矿体无方向性变化 长方形: 适用矿体有单向延长的 方向性变化 菱 形: 矿体的 变化介于前二者之间
第五章 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一、坑探工程
1、地表坑探工程
2、地下坑探工程(重型山地工程)
★ 大平硐:地表有出口的水平坑道(大型)>30m ★竖井:地表有出口的垂直坑道 ★斜井:地表有出口的倾斜坑道,用作运输 ★石门、穿脉:无出口的水平坑道,垂直矿体走向。 穿脉:矿体中的那部分;石门:围岩中的那部分 ★ 石巷、沿脉:没有直接出口的水平坑道,沿矿体的 走向掘进,不在矿体中掘进的那部分叫石巷 ★天井、暗井:没有直接出口的垂直坑道 ★上山、下山:没有直接出口的倾斜坑道
4. 稀空法
其实质就是对于已勘探的 矿床删去部分工程后,用 较稀的网度的资料重新作 图计算,与原有的图件及 成果对比,以考察是否可 用较稀的网度,是对已开 采矿床进行网度研究的基 本方法之一。
( 四 ) 钻 井 地 球 物 理 勘 探
广义的井中物探可分成三大类:
①测定钻孔之间或附近矿体在钻孔中所产生物理场 的方法,主要有充电法、多频感应电磁法、自然电 场法、激发极化法、磁法、电磁波法、压电法、声 波法等; ②测定井壁及其附近岩、矿石物理性质的方法,如 磁化率测井、密度测井及电阻率测井等; ③测定钻孔所见矿体的矿物成分及大致含量的方法, 如接触极化曲线法、核测井技术等。
探 槽
钻 孔
矿 体 矿 体
用勘探线勘探矿脉立体图
平 硐 花 岗 岩
矿 体
钻 孔
灰 岩
矽卡岩矿体勘探线剖面图
勘探线编号:按勘探阶段最密间隔等距离编号。
中央为0线,两侧分别为奇数号和偶数号。
(见图6-7)
1.勘探线的布置几乎总是垂直于矿层、含矿带,或者主要矿体的走向,各条勘探线应尽量 相互平行与等距;
B 勘探线中心线沿顷向 的工程 间距离
A 相邻勘探线之间的距离
勘探工程沿矿体走向的间距系指水平距离,也即勘探线之间的距离; 勘探工程沿矿体倾向的间距,一般是指工程穿过矿体底板的斜距 (薄矿体)或穿过矿体中心线(厚矿体)的斜距。
勘查工程间距指沿矿体走向和倾斜方向相邻工程截矿点之间的实际距离乘积, 也称“勘探网度”。
前一种称作井中物探;后两种又称为地球物理 测井,或地球物理取样。
第三章 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三、 影响勘探工程的因素
1、矿体形态大小 2、产状与埋深 3、产状与地形 4、水文因素 5、自然经济条件 6、技术因素 7、勘探任务
第五章 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四、勘探系统与勘探工程总体布置形式
第五章 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第一节 矿床勘探类型 第二节 勘探技术手段的种类 第三节 影响勘探工程的因素
第四节 勘探工程总体布置形式
一、勘探工程与勘探剖面 二、布置原则
三、勘探工程总体布置形式 根据矿体的 形态产状 2、水平勘探 把工程布置在一定间距的 一系列水平面上 特点: ★可以编制一系列的水平剖面 适用于:筒状、脉状矿体
方法特点:简便,能利用人的知识和经验,有一定的可靠性。
勘探工作初期采用。
应用注意事项:不能硬套规范; 要充分、全面研究矿体地质特征和数学特征,确定影响矿床 勘探的主导因素。
2.加密法
在矿床勘探开始时用较稀 的网度,施工后根据工程 对矿体实际控制情况,决 定是否加密及在何处加密 工程的一种方法。 如左图,开始时,由于工 程较稀而不能作出矿体连 接的正确判断(左上)。 在矿体中部加密了3个工 程后(左下)则矿体能比 较正确地连接。
坑内钻作用综合示意图 (a)、(b)、(f)、(i)、(k)—平面图;其他为剖面图
h 探构造错失矿体
1一矿体;2一断层,3一沿脉,4一钻孔
(三)井中化探
在钻孔中同时进行岩石地球化学采样, 已受到普遍的重视。它不仅是建立已 知矿床原生晕模式、了解矿体蚀变带 特征的基础,而且也是预测和评价深 部盲矿体十分重要的依据。
沿 脉
穿脉
竖井
平硐
斜井
天 井
h
石 门
盲中段辐穿—在天井 或上山中开口,沿矿 体厚度方向掘进的水 平探矿穿脉(h)。
• 坑探工程按其掘进方 位可分为: • 水平坑道: 平硐、石门、
穿脉、沿脉、石巷、盲中 段辐穿。
• 垂直坑道:竖井、暗井、
天井。
• 倾斜坑道:斜井、上山、
下山。
穿脉
石 巷 平硐
沿脉
一、坑探工程 二、钻探工程
类 型
据 倾 角
置据 位钻 置机 设
直钻
扇形钻
斜
钻
地表钻 坑内钻
第三章 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一、坑探工程 二、钻探工程 钻孔的天顶角:轴线与铅垂 线之间的夹角
钻 孔 要 素
钻孔的倾角:轴线与水平面 之间的夹角 钻孔的方位角:轴线与投影 于水平面与正北之间的夹角
β α
• 坑内钻按钻进方位分为:水平钻和剖面 钻,并多使用扇形钻。可代替穿脉、天 井、上山等探矿;寻找小、盲、分枝矿 体,断层错失矿体,探老窿残矿、采空 区、暗河、含水层,并作超前放水孔等 用。 • 钻探和坑探相比,具有效率高、操作简 便、比较经济的优点,和物化探相比则 较之准确可靠。
第三章 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一、坑探工程 二、钻探工程 用钻探机械向地下钻进,从中取出岩心或岩粉, 观测了解地下地质情况和矿体情况,以及来圈 定矿体,深度从几十米—几千米,一般 100~500m。 ★ 浅钻:深度小于100米,当地下水很大时, 不能用浅井时,用浅钻。 ● 深钻:>100米
第三章 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加密前
加密后
3. 数理统计法
根据矿体标志值的变化系数(V)及给定的精度(P)确定合 理的工程数量(n),其公式为: n=(tV)2/P2 式中:t为概率系数,决定于对结论所要求的可靠程度。 应用公式注意事项:
矿体标志有矿体厚度、矿石品位、矿体宽度、面积等多种。 可以用总变化系数V0参加计算, V02=V12+V22+…+Vk2 也可用诸标志变化系数值中的最大值参加计算。 确定工程数量必须用穿透样的观测值计算的变化系数。 上述公式确定的工程数量只是在随机抽样条件下的统计要 求。
A
A A
B 正方形网 矩形网
B 菱形网 B
B 相邻 勘探段 面之间 的距离
用水平勘探系统勘
A 走向上工程 间距离
探的矿体,勘探工 程间距的含义:矿 体沿倾斜的间距为 中段高度,矿体沿 走向的间距为穿脉
间距。
勘探工程间距的含义
• 勘探工程间距的另一种表示方式是以单个截 穿矿体的勘探工程所控制的矿体面积表示: • S0=S/n • S0—单个工程所控制的矿体面积; • n—勘探工程数; • S—为勘探矿体的总面积。
第五章 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第一节 矿床勘探类型 第二节 勘探技术手段的种类 第三节 影响勘探工程的因素 第四节勘探工程总体布置形式
第五节 勘探工程间距
一、概念 二、表示方法 三、确定工程间距的方法 1、类比法 2、稀空法 3、加密法 3、数理统计法 4、勘探网度优化的动态过程
三、确定合理勘探工程间距 的方法
第三章 勘探技术手段及其合理利用
地表坑探(轻型山地工程)
探 矿 工 程
坑 探 工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