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审计义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作者:————————————————————————————————日期:第三章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第一节企业经济效益分析一、企业经济效益分析方法(一)因素分析法1、因素分析法——把综合性指标分解成各个原始的因素,以便确定影响经济效益的原因。
2、因素分析法的要点①确定待分析综合经济指标的构成因素;②确定各因素与综合经济指标的关系;如加减关系,乘除关系,乘方关系,函数关系等。
③测定各因素变动对综合指标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可用连锁替代法3、连锁替代法(1)连锁替代法的概念连锁替代法——是用来确定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对综合经济指标变动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2)连锁替代法的计算步骤①计算被分析综合经济指标基数与实际数的差异;②列出被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表达式;③将影响因素的计划数代入关系表达式,确定计算基数;④用表达式中的第一个影响因素的实际数替代其计划数,替换后计算所得结果与基数之差即为第一个影响因素对被分析指标的影响程度。
⑤用其他影响因素的实际数替代相应的计划数,替换后的计算结果与其邻近的前一次计算结果之差即为该因素对被分析指标的影响程度。
注意每次只能替代一个因素,已经替换的因素在以后的计算中应该用实际数,直到所有的因素均替换完为止。
⑥各因素对被分析指标影响程度的代数和等于被分析指标基数与实际数的差异;例某企业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实行计划管理,2009年2月份计划发生材料费用3600元,实际发生4284元,材料费用超支684元,有关资料如下:指标单位计划数实际数差异产品产量件20 21 +1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公斤18 17 -1材料单价元10 12 +2材料费用总额元3600 4284 +684要求:根据上述资料,用连锁替代法计算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总额变动的影响程度。
①材料费用实际与计划的差异: 4284-3600=+684②材料费用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表达式:材料费用总额=产品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材料单价③材料费用计划数: 20×18×10=3600④用实际产量替代计划产量:21×18×10=3780产量变动对材料费用变动的影响: 3780-3600=+180⑤用实际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替代计划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21×17×10=3570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变动对材料费用变动的影响: 3570-3780=-210用实际单价替代计划单价: 21×17×12=4284单价变动对材料费用变动的影响: 4284-3570=+714⑥合计 +180-210+714=+684由计算可知:虽然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降低使材料费用节约210元,但由于产量增加,特别是单价上升使材料费用增加894元(180+714),综合影响使材料费用增加684元。
应进一步查明材料消耗节约和单价升高的原因,然后才能对企业材料费用总额的变动作出评价。
(3)对连锁替代法的评价①连锁替代法应用存在一定假定条件,如测定某一因素变动对分析指标变动的影响时,是假定其他指标不变为条件的。
②各影响因素之间一般应存在相乘或相除的关系;③各因素的替换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否则,计算所得结果既不相同也不具有可比性,如上例改变替换顺序计算过程和结果如下:材料费用计划数: 20×18×10=3600A、用实际材料单价替代: 20×18×12=4320材料单价变动对材料费用变动的影响: 4320-3600=+720B、用实际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替代:20×17×12=4080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变动对材料费用变动的影响:4080-4320=-240C、用实际产量替代: 21×17×12=4284产量变动对材料费用变动的影响: 4284-4080=+204合计 +720-240+204=+684由以上计算可知:虽然总结果相同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却不同,主要是由于改变各因素的替换顺序造成的。
④各因素替换顺序的确定原则为:先数量指标后质量指标,先实物指标后价值指标,先基本因素后次要因素。
(4)连锁替代法的简化形式——差额计算法用各因素实际数与计划数的差异进行替代,直接确定各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
其原理与连锁替代法一样,仅计算程序不同而已。
上例用差额计算法计算过程和结果如下:产量变动的影响:(21-20)×18×10 =+180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变动的影响:21×(17-18)×10 =-210材料单价变动的影响: 21 ×17×(12- 10)=+714合计 + 684案例301案例301解答:工业总产值=生产工人人数×人均年工作日数×人均日工作时数×小时平均产值实际工业总产值:360×298×7.5×35=28,161,000(元)计划工业总产值:325×310×8×32=25,792,000(元)差异: +2369000(元)①生产工人人数变动对总产值的影响:(360-325)×310×8×32=2,777,600(元)②人均年工作日数变动对总产值的影响:360×(298-310)×8×32=-1,105,920(元)③人均日工作小时数变动对总产值的影响:360×298×(7.5-8)×32=-1,716,480(元)④小时平均产值变动对总产值的影响:360×298×7.5×(35-32)=2,413,800(元)合计: +2369000(元)(二)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也称比重分析法,就是计算经济指标各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分析其内容构成的变化,从而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三)动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是将不同时间的同类指标的数值进行对比,计算动态相对数借以分析指标发展的方向和增减速度。
二、企业经济效益的五性分析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一般从企业的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成长性及生产性来进行分析,这又叫做经济效益的五性分析。
(一)收益性分析(财务效益)分析的目的在于观察企业一定时期的收益及获利能力,主要指标如下:收益性指标计算公式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资产平均总额所有者权益报酬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毛利率销售毛利÷净销售收入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净销售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每股利润(净利润-优先股股利)÷普通股发行在外的平均股数每股股利支付普通股的现金股利÷普通股发行在外的平均股数股利发放率每股股利÷每股利润股利报酬率(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平均普通股权益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场价格÷普通股每股利润(二)流动性分析(资本营运状况)分析的目的在于观察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资金周转状况,为此要计算出各种资产的周转率(次数,正指标)和周转期(天数,逆指标),主要指标如下:流动性指标计算公式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余额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额固定资产周转率(次数)销售收入净额÷固定资产平均净值总资产周转率(次数)销售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三)安全性分析(偿债能力)安全性指企业经营的安全程度。
企业安全性指标分析的目的在于观察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偿债能力。
主要指标如下:安全性指标计算公式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利息保障倍数(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利息费用权益乘数资产总额÷股东权益负债与股东权益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四)成长性分析(发展能力)分析的目的在于观察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能力发展状况,其指标计算是将本期指标增长数做分子,前期指标做分母,求得增长率,具体指标如下:成长性指标计算公式销售收入增长率本期销售收入增长数÷前期销售收入税前利润增长率本期税前利润增长数÷前期税前利润固定资产增长率本期固定资产增长数÷前期固定资产人员增长率本期职工人数增长数÷前期职工人数产品成本降低率本期成本降低额÷前期产品成本(五)生产性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要查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均生产经营能力、生产经营水平和生产成果的分配问题,其主要指标如下:生产性指标计算公式人均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平均职工人数人均利润率净利润÷平均职工数人均资产总额资产总额÷平均职工人数人均工资工资总额÷平均职工人数第二节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特点和确定原则一、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概念1、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是审计标准的组成内容,是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效益性的基本要求和限定,是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经济效益高低、好坏及其程度做出评价的依据,是提出审计意见,得出审计结论的依据。
P542、审计标准的作用——使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真实可靠,避免凭审计人员的感情和好恶来评价和判断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
3、审计标准与审计准则的关系①审计标准与审计准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②审计准则是解决如何进行审计问题,是审计人员行动的指南和规范。
③审计标准是解决审计人员根据什么标准提出这样那样的审计意见,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审计结论的问题,是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的根据。
二、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特点财务审计标准有层次性、相关性、时效性、地域性的特点,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除上述特点外,还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多维性(全面性);2、可控性;3、动态性案例3024、指导性三、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确定原则选择和确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必须从被审单位实际出发,围绕审计目标,紧扣审计主题,力求做到全面、客观、科学、适用。
1、全面性和完整性原则考核评价标准要覆盖生产经营系统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因而,既要有财务指标,也要有非财务指标。
2、责任性和可控性原则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应准确考评被审对象可控的全部或部分职责范围,即考评的是被审对象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的结果和过程。
3、计划性和可比性原则为使审计标准与国家和企业的计划保持一致性,尽量选择国家和被审单位的计划作为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