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处》的读书心得精选范文5篇《自由在高处》的读书心得1最近一直在读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
在即将掩卷的时候总在想,高处何在?低处如何?自由是人们不懈的追求,幸福也是。
如果说自由在高处,那么幸福也是么?《自由在高处》作为熊培云对先前力作《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不仅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而且充满了对社会、对国家、对历史与未来的深刻解读和关注。
作为七零后的年轻学者,熊培云能以这样睿智而理性的目光,深情而又犀利的笔调,勾勒出一簇簇精神家园的奇葩,以书畅志,不能不令人拍案,掩卷长思。
熊培云是学历史的,在他的著作里,不乏其恢廓的历史镜像,但他没有像学究式的史学家那样刻板冷峻,厚古薄今。
相反,他像坐在我们身边文采斐然、娓娓而谈的弟兄,凡举透彻,诗意盎然。
且听他自己的叙述吧:以自由的名义,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主的生活;以生活的名义,谁也不要去鼓励他人牺牲。
勇敢也罢,懦弱也罢,背后都是个人有选择如何生活的自由。
自由在高处,也在你我平凡的生活里。
我之所以能做到不绝望,并且“永不绝望”,是因为我对人生对世界有这样的理解:一是相信自由内心的力量、行动的力量,一点一滴地改变逆境的力量;二是相信即使你没改变,别人也在改变,没有一成不变的环境。
事实上,人类文明化的历程,就是围绕着自由与自救展开的。
保持一点一滴做事的作风,既是让自己在尽力做事,也是让自己醒着。
相信中国因有社会而有未来;相信我们每天的付出都有报偿;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相信大家一起努力,万物各成其美;相信阳光如此美好,坏人也会回头。
我同样相信,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在困顿中前行的人们,将来总有一天会站在自由而幸福的彼岸会师的。
我不要天堂,我只要底线。
因为没有底线,就没有自由。
不要把疼痛当绝望,凡事还是看积极的一面,至少我和周围很多朋友都在积极地做事;同时也给自己的视界多一点时间感:一百年前中国还有凌迟,五十年前中国还在喊万岁,四十年前中国还在破“四旧”,三十年前中国还不许跳舞,二十年前中国还在争论姓社姓资,十五年前中国还没有普及互联网,十年前中国还有收容遣送条例,五年前中国还没有物权法,两年前中国还没有微博,一年前中国还没有通过城乡居民选举同票同权……社会终究是在进步。
退一步说,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你总还可以做最好的自己,因为你即你选择。
这些年,我一直坚持的一个信念是,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当《新京报》采访熊培云:“自由在高处”这句话怎么理解,“高处”是一种隐喻吗?熊培云的回答是:这里的“高”是纵向的理解吧。
我们有太多的横向思维。
中国历史的一些问题,我觉得和这个是有关系的。
我说的“自由在高处”,实际上希望每个人能够回到生命本身,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应该在自我成长中获得幸福与欢乐,而不是简单地同别人的比较。
由此我自己想到,如果说自由在高处,这是一个仰望的方向,那么说幸福在低处,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有句话说:“小时候,幸福是一件物品,你得到了,就是幸福;长大后,幸福是一个个目标,你实现了,就是幸福;再年长些,幸福是一种心态,你领悟了,就是幸福。
”如果说自由作为全人类的追求,多数不能依靠自己实现,那么幸福可以相反,虽然相对,但似乎可以遍布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各个角落。
所以说幸福在低处,不是阿Q宣言,而是像流水,渗透在我们中间。
《自由在高处》的读书心得2人的一生之中不可能都是顺境,不可能不遭遇挫折、痛苦甚至绝望。
在挫折、痛苦甚至绝望面前,是选择低头妥协慢慢绝望还是抗争搏斗去改变它,这永远取决遇我们自己。
希望是人生的救赎。
只要你充满希望,不管我们受到什么样的困难,挫折之后,仍然能够生存;只要你执着能够持之以恒,你就能够改变并到达希望的彼岸。
熊培云在中央电视台的演讲《自由在高处》特别引用《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的三个经典片段并附三个剧照,我想许多人都看过这部片子。
影片故事情节很简单:被诬谋杀自己的妻子及其情夫的银行家安迪被判终身监禁来到了肖申克监狱。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用自己丰富的金融知识帮助狱卒们“合法”地逃税,甚至帮助典狱长洗钱,以此换得一些对囚犯、对自己稍微宽松的待遇。
他甚至不厌其烦地给州政府写信,并在几年后得到了回应——州政府向肖申克捐赠了图书、唱机、甚至史无前例的监狱图书基金每年500美金。
然而安迪终于从一个新来的囚犯那儿得知了自己妻子被杀的真相,当他向典狱长提出申诉的要求时却遭到了粗暴的回绝。
因为此时贪婪的典狱长已将安迪当作自己谋取暴利的摇钱树,他甚至不惜杀掉那个知情的囚犯从而将安迪永远地留在肖申克来满足自己对于金钱无止境的贪欲。
安迪对于法律公正的幻想破灭之后,终于不动声色地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并在一个月黑风高、闪电交加的深夜,安迪成功地穿越了自己十九年来挖成的秘密通道,重新获得了自由。
无论是什么,都关不住希望,一切皆因希望而起,一切只要有了希望便变成可能。
电影之中有一句话:有些鸟儿是永远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希望是关不住的,主人公安迪他看上去懦弱,但实际却非常坚强。
他不怕毒打,坚持自己的意见。
他聪明而有学识,善待他人,善待自己,最重要的是他从没忘记自己是个有尊严的人,从没忘记自由的希望。
因为。
有了希望,肖申克监狱不过是一座形同虚设的监狱,有了希望,一把小小的锤子便可以救赎生命,可以救赎自由。
有了希望安迪可以在救赎自己的过程中尽情的享受每一个小小的乐趣,并将这乐趣传播开来,将希望播种在每个人心里。
“希望”和“信念”如果连同他们的肉体一同被禁锢起来,那就是哀大莫过于心死,漫漫无期的岁月,寂寞无望的日子,精神一点点被磨蚀,灵魂逐渐在扭曲,心灵走向麻木,直到自己已经感觉不到麻木。
持之以恒的执着,你就能到达希望的彼岸。
执着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无坚不摧的武器;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取决于他潜在的希望有多远大。
当主人公的朋友瑞德认为用一把小锤要100年才能打洞逃生的时候,主人公安迪实际只用了19年就做到了。
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他没有失去越狱的希望,他更加有动力地用常人无法预料的速度和极好的隐蔽能力,用一把锤子挖出了一条隧道,使他成功越狱,重获该属于他的自由,去过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
在安迪心中,希望就如同熊熊火焰般一直燃烧在他的心中,永不熄灭。
而遗憾的是,现实中我们往往因为无知和软弱,轻易放下了这件武器。
当肖申克从下水管道逃出去跑在雷雨之中,这是什么感觉,是逃脱宿命的兴奋还是对自由的追求还是对灵魂的救赎。
我觉得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解释。
黑暗孤独中真正不灭的引领我们的是希望。
人生其实一件东西最重要,它支撑着我们在艰难的时候依然能够生活下去,那就是:希望。
《自由在高处》的读书心得3熊培云《自由在高处》很励志,与许多“狗日的励志书”不同,这本书贵在传达一种乐观向上顽强生活的态度。
所谓“狗日的励志书”,还是大学时的哥们儿刘涛提及的,这类书充满煞有介事的说教,引用些万能的老故事,表达些谁都会讲的观点,而其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剪刀+胶水+编造,号称成功学的什么什么教材,改变命运的什么什么,吹破天的虚,不过凑一帮人十天半个月加工出来而已。
看完《自由在高处》,发现跟看完《越狱》的感觉有些相似,原来,小强真的打不死;原来,所处逆境与麦克和安迪相比来说不算什么。
这本书好读的原因,除了思想积极、鼓舞人心外,还有一点是因为语言流畅而富有激情,那句子是流出来的,而不是憋出来、挤出来的。
为什么有如此的见识,有如此的语言?看看内容就知道了,作者读了多少书,到过多少地方。
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是不错的。
如果难以行万里路,那就先读万卷书吧,不必担心成为“书呆子”,因为读书数量到不了那“骨灰”级别,所读的书也不会全像《九阴真经》或《葵花宝典》那样剑走偏锋。
假设选择的书足够“活”,即使不可能身临书的“自由市场”,起码不会有“计划经济”那么禁锢。
今天,始皇大帝终究难以再一声令下“焚书坑儒”,况且网络时代,这个喧嚣的信息大集是一个观看大千世界的好窗口。
自由在高处,书中提到的一道智力题让人印象深刻:101——102=1,怎样在挪动一个数字的情况下,让等式成立?答案是把2作为10的上标,即10 2。
实际上,但从脑筋急转弯来说,做不出这道题并不能证明水平不行,这道题只是用来说明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方式的重要性。
千方百计地解决问题,千方百计地解决好问题,除了乐观、积极,还得要动脑,有积极的行动,不能傻乐呵。
在选美小姐遍地生花、高富帅、白富美夺人眼球,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年代,《奋斗》与《士兵突击》的火爆不是偶然,屌丝的逆袭又有什么不可能?可以转换为生产力的,除了资本、土地、权力,还有知识、科技与思想。
《自由在高处》的读书心得4去年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让我觉得很大气。
于是,今年买了他的新书《自由在高处》,读完后感到温暖和力量。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
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
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
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
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
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
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
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权利。
近来,读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书籍,发现自由、平等是所有学科都绕不过主题,也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话语。
自由与平等哪个更重要?我觉得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还是可以实现的。
自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也都面临着自己自由与否的问题。
可是,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断这些框架的过程。
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
比如,有时候当我吃完饭就到网络上闲逛时,其实就是不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
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
做老师也有些年头了,深感现在大学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但学生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为,有时候自由是要争取的,别人施与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
不但有无形的,也包括有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