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清照词风之转变李清照(约1084--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还是词。
她被尊为“蜿约之宗”,其词被誉为“易安体”。
清代文学家王士祯之评:“蜿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1]。
不同的社会生活与不同的个性心理历程,使李清照的词前期有清新、明快、活泼的率真美和蜿媚真挚缠绵的柔情美;后期的词具有乱世孤独寂寞、感实伤怀的凄冷美。
一、前期词风(一)婚前词风不同于传统大家闺秀“一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培养方式。
李清照生活成长环境十分轻松,无拘无束。
她不拘于闺阁女工,而像男子一般投身大自然游山玩水,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经常想起一次郊游,玩得十分尽心。
不知不觉间到了日暮时分,沉醉美景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致尽了才登舟返回。
不小心误入荷花深处,想要把船划出去。
划啊划啊,惊起了沙滩上休憩的一群鸥鹭。
全词以悠闲地游兴开始,中间溪亭沉醉,急切想要回舟,不料误入藕花深处。
动作情绪起伏变化,富有节奏感。
从中可以看出李清照生活的非同一般,天真快乐与自由赋予其创作以无限灵感。
词风欢快明朗,清新直白。
有一词作《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最是一回眸间,有无尽娇羞,无尽可人之态。
清晨少女荡完秋千,薄汗涔涔,露珠晶莹。
突然走来了一位客人,慌乱间匆忙逃走,金钗落地也不顾。
但是摁不住好奇激动的心绪,偷偷回顾来访客人。
为了掩饰失态她又假装嗅着青梅。
一个天真浪漫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词人明快清新笔下,一种青春快乐气息扑面而来。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生活的快乐与无忧。
还有一首《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
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词写的是女子和心上人约会又写信与其再次相约的情形。
人物肖像采用比拟、衬托。
侧面描写的方法。
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清新欢快。
随着时间流逝,这位饱含才情的少女渐渐长大。
18岁时经人撮合和当时宰相之子赵明诚喜结连理。
从此李清照将告别生活18年熟悉的家去到一个陌生的夫家。
他的创作也换了氛围。
从此创作源泉也发生不同。
(二)婚后词风赵明诚致力于金石之学,可谓幼而好之,终生不渝。
与李清照结婚后志趣更是有增无减,且日趋痴迷。
二人夫唱妇随,生活幸福美满。
“调夫雅谑谐琴瑟”[2]。
其中《醉花阴》就是丈夫远游时所作:“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在词中以黄花自比。
重阳佳节本是团圆好日子,但女词人却孤零零枕着玉枕,半夜惊醒。
枕边只有自己。
黄昏独自赏菊饮酒。
西风吹来,西风吹来,心中更加黯然,憔悴更加一分。
全词笔调有些许惆怅,不似闺阁少女的无忧无虑增加了对丈夫的思念,牵挂。
另有一首《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3]。
昨天夜里刮风下雨,即使沉睡了一夜,早上起床依旧酒劲未退。
有些醉意,担心昨夜的海棠花,于是去问卷帘人,卷帘人却说道,海棠依旧是之前的样子。
词人并不认同这种说法,经过了一夜的风雨应该是绿肥红瘦才是。
这首词是李清照写的海棠名篇。
是词人刚嫁人时所作,词中已经带有一点点的忧伤,这种细细的忧伤来源于作者对花的关心,对青春时光的珍惜,虽是花开正好,但风雨的洗礼加上岁月的更迭,也是该“绿肥红瘦”了李清照不仅是一个出色诗人,同时也是敢爱敢恨,敢抒情怀,敢写内心世界丰富感情的人。
她的诗文鲜明的表现她的豪迈深沉的风格上,这完全得益于她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
自由活泼,无拘无束,让她得以大胆的展露自己。
正如那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自回是月满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际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女词人对丈夫的思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可见其对她丈夫深沉的爱。
李廷机曾评曰:“《一剪梅》此词颇尽离别之情寓意超逸,令人醒目”[4]。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以景为主,没有明写相思。
但从前面描写的秋景中,隐约透露作者愁闷心情。
送走丈夫,难免有些许失落感。
举目所见到的,无论是云朵、花瓣还是流水。
均与作者相思联系起来。
以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短暂离别后便迎来公元1107年。
李清照公公赵挺之在激烈政治斗争中败下来,不久便离开人世。
而赵明诚也受到牵连被罢官。
于是赵氏夫妇便归隐山林,在青州定居长达十年之久。
这一段的定居让他们远离了政治的黑暗与勾心斗角,夫妻二人潜心钻研起了各自兴趣爱好,但又志趣相投。
二人时常共同钻研校对书刊,鉴赏收藏来的古玩字画。
二人因祸得福,天赐这样长时间里让他们在他们在文学的瀚海里尽情畅游与飞翔。
日子平淡却很幸福,如此欢快愉悦生活让夫妇二人即使“食去中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5]。
”也能甘之如饴。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诗文从生活中流淌出来,如《凤凰台上衣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
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明朝,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
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
该词笔调郁忧,表达作者悲苦之情。
作词背景是隐居十年后,赵明诚再次出任太守所作。
词中所蕴含的愁苦意绪远远超过之前同作。
词上边写女子神情憔悴懒散,到了该起床的时候了,还是懒得起床,怕那些离别愁之苦占据心头。
但终究离愁还是铺天盖地地卷席作者,让她“又添一段新愁”。
二、后期词风(南渡)公元1127年四月。
“靖康之变”北宗灭亡。
五月高宗继位南京,改元建炎,自此宋室南渡。
八月赵明诚再次出仕、十二月,青州发生兵变,李清照逃难南下,家财毁于战火。
期间李清照曾作词《乌江》: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字字慷概激昂,掷地有声。
此时作者经过乌江,感概于此生乱世但不具英明的君主。
借项羽宁可一死也不愿无言去面对江东父老。
借此讽刺那些临阵脱逃,偏安于一隅,只顾个人生死而弃天下百姓于不顾的统治者,此时恰是赵明诚投降之后。
作者身为赵妻,虽不好说些什么,但心里还是深以为耻。
借此表明自己的态度立场。
赵明诚在听到此诗后也醒悟到自己的错误。
夫妻二人产生了朦胧隔阂加上战火绵延夫妻二人收藏多年的字画金石散迭大半,对于酷爱此的赵明诚来说又是一种打击。
金兵的长驱直入破坏二人和平安定生活战乱使二人感情产生淡漠。
最后赵明诚不幸而死。
李清照人生和命运的转折就此拉开帷幕。
此后李清照半生孤苦,一生的积累在经历战乱,偷盗后所剩无几,只身飘零的单身女人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的无助。
性格上李清照更加忧郁深沉。
同时性格的变化直接影响后期凄凉悲怆沉郁同风的形成。
此后其所作词之间就多了对丈夫的好怀念与追悼。
此时情怀就像《武陵春》中所写: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中写的是风儿停了,花儿凋谢,词人虽已起身清醒,却疲于梳洗,景物依旧,执手人儿已不在,心中无限悲苦凄怆,原本想去泛舟排遣忧伤,但怕船太小,装不了自己太多的愁苦,词人夸张的手法道出自己愁苦之深,此时作者已然寡居,居无定所的颠沛流离让她更加思念丈夫。
彼时感情寄托已然不再,一个单身女人带着贵重古玩字画是十分不便的。
这时另外一个男人出现了。
赵汝州,在李清照冷清的时候,他对其百般示好,花言巧语。
而此时李清照犯了糊涂,嫁给了他。
结婚之后,李清照原本以为一生就可以这样过去,没想到一切都是假象。
赵汝州之所以使尽浑身解数,不择手段骗取李清照为的是她的金石收藏。
当他发现事实是李清照的金石字画所剩无几时,丑恶嘴脸当即暴露,他不仅对李清照没有了好脸色,还对她拳脚相加。
李清照忍无可忍,她做了当时女性都不敢做的决定,离婚。
在那个时代,离婚只有男子去休女子,女子无法提出离婚这一要求,除非是妻子检举丈夫罪行。
即使这样,女子要连坐三年。
李清照不是一般的女子,她冒着坐牢的危险,也要同恶棍了断。
于是她找准机会检举赵汝州的罪行,当时赵李两家在朝廷都有亲戚做官。
于是李清照只坐了九天牢便被放了出来,而赵汝州被流放外地,经此一事,李清照认识命运更加悲苦。
她更加怀念从前的生活。
《孤雁儿》这首词便是作于此时。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断肠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6]。
这是一首咏梅词,也是一首悼亡之作。
既没有直接描绘梅花的颜色,也没有描写美化的气味,更没有去歌颂梅花的品性,而是把梅花作为自己悲欢离合的象征。
笔调沉郁,心境悲凉。
金兵的入侵使她流落到江南开始了孤寂的晚年生活,后期多以感时伤怀,悼亡之作。
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对山河破碎的无奈与痛心。
正如那首《声声慢》中所作: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环函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么一个愁字了得?秋天傍晚,地点是家中,心灵孤寂,国家的颓败,感情的失落,使她身心倍感孤独。
感情生活的痛与对国家的忧心,将作者推入苦海。
仅一个“愁“如何能够表达作者内心的悲苦。
此时作者的词风转为深沉感伤。
形成抒情艺术的极高成就。
由此可见,李清照词风转变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起初她的生活优裕,所以她的早期作品明朗轻快,不过仅限于闺情相思,晚年家破夫亡,因此她的晚期作品大多抒发深沉的相思之苦,凄凉身世之感,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不论词人,还是诗人,或者其他一些文人,他们的作品源于社会,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华大国才拥有经久不衰的灿烂文化参考文献:[1] 王士祯《花草蒙拾》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2]钱世明.李清照..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3]张治平.宋词花朵-宋词名篇欣赏[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4:89.[4]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0.[5]马茂军,张海沙困境于超越-宋代文人心态史[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89-98.[6]孙崇恩.《李清照诗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