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1、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性质表现为(概括性、稳固性和民族性)。
▪2、实词和虚词的重要区别在于:(能否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3、代词分为()、()、()。
▪4、一个语法单位的分类,可以按其外部的(组合特点)分,也可以按其内部的(结构特点)分。
▪5、兼语短语是由一个()短语和一个()短语套叠构成的。
▪6、主谓谓语句是指以(主谓短语)作谓语的句子。
▪7、一部分不能做谓语但具有分类作用和对立性质的词叫(区别词)。
▪8、划分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词的(组合能力、造句功用)。
▪9、词的分类是逐级进行的,根据能否充当句子成分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10、虚词的特点是:(1)虚词总是(附着)在实词或短语上边,表示一定的语法作用;(2)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的结构成分);(3)虚词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比较固定。
▪11、将结构助词“的”“地”“得”分别填入下边句中的空格内。
▪(1)他说(的)我没听清楚。
▪(2)月亮悄悄(地)爬上了树梢。
▪(3)我们按规定作(的)处理。
▪(4)你别说(得)太过分了。
▪12、根据句子的()分出的类别叫句类,它包括:()、()、()和()四种;根据句子的()分出的类别叫句型,它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13、“生命之树常青”这一句话中用了比喻,这种比喻属于(暗喻)。
▪14、“我最近在读鲁迅”这一句话中用了借代,其借代方式是(以作者代作品)。
▪15、辨别句型:把句型的代号字母填在括号里。
▪A、连谓句B、兼语句C、双宾句D、主谓谓语句E、主谓短语作宾语▪(1)他让我骑自行车。
( B )▪(2)我每天骑自行车上班。
( A )▪(3)他知道我不喜欢挤公共汽车。
( E )▪(4)骑自行车我从没出过事。
(D )▪16、“向前看”、“向无此例”和“心里向着他”的这三个“向”的词性分别是介词、副词和动词。
▪17、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词性。
▪(1)小王曾经跟老张到过俄罗斯。
(介)▪(2)小王跟老张都到过俄罗斯。
(连)▪(3)小王跟着老张到过俄罗斯。
(动)▪(4)他的思想跟不上形势。
(动)▪二、单项选择▪1、句子“这东西你吃过没有?”中“没有”的词性属于(C )▪A、动词B、形容词C、副词D、区别词▪2、下列句子属于连谓谓语句的是(C )▪A、他看见了就上前去搀扶她。
B、差人带着张好古来到考场。
▪C、中午,老杨同志到老刘家去吃饭。
D、母亲站起身,出去了。
▪3、下列句子属于兼语句的是(D )▪A、最有趣的事是捉了苍蝇喂蚂蚁。
B、雷锋发现一个背着小孩的妇女丢了车票。
▪C、闰土的父亲把闰土带走了。
D、这件事使大家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4、“刚才指导员宣布一班的三个同学去训练,其余的同学去看彩色电视节目。
”这个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词性分别为( B )▪A、副词、副词、形容词B、名词、代词、区别词▪C、副词、代词、形容词D、名词、副词、区别词。
▪5、“一锅饭吃十个人。
”中的宾语属于( B )▪A、目的宾语B、施事宾语▪C、受事宾语D、工具宾语▪6、“盘子买来了”中的主语属于(B )▪A、施事主语B、受事主语▪C、当事主语D、工具主语▪7、“善者不来,来者不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运用的修辞格是(B )▪A、借喻B、回环C、比拟D、借代▪8、下列句子中“谁”表示任指的是( B )▪A、明天开会谁的主席?B、咱们几个谁也不能推卸责任。
▪C、谁说明天不上课?D、这句话我好像听谁说过。
▪9、中心语是体词性,修饰语是( A )▪A、定语B、状语C、同位语D、插入语▪10、以下各例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格的是( B )▪A、这孩子像他爸爸。
B、这孩子像个猴子。
▪C、这孩子好像感冒了。
D、这孩子好像活过来了。
▪11、“墙上挂着横幅”变换成别的格式后意义有差别的是(D )▪A、横幅在墙上挂着。
B、横幅挂在墙上。
▪C、横幅被挂在墙上。
D、把横幅挂在墙上。
▪12、“书我看完了”中的“书”是( A )▪A、主语B、宾语C、状语D、插入语▪13、实词是( D )▪A、能单独充当主语、宾语的词B、能单独充当宾语、补语的词▪C、能单独充当定语、状语的词D、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14、“年年出口商品”中的“出口商品”是(B )▪A、偏正关系B、动宾关系C、主谓关系D、中补关系▪15、下面这个短语第一层的正确切分是( B )▪走进来一个男孩子▪A、▪B、▪C、▪D、▪16、状语是( D )▪A、动词的修饰语B、形容词的修饰语▪C、名词的修饰语D、谓词性偏正短语中的修饰语▪17、下列句子中,“跟”属于连词的是( C )▪A、我昨天跟他去公园了。
B、我跟他昨天去公园了。
▪C、我昨天跟他一块去公园了。
D、我跟他没关系。
▪18、下面短语属于兼语短语的是(B )▪A、别让雨淋坏了B、让他再说一遍▪C、你就让着他点儿D、把这本书让给你▪19、“他清清楚楚地听见人在说话。
”这个句子是(D )▪A、连谓句B、兼语句C、一般主谓句D、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20、下面的句子里使用了拈连辞格的是( A )▪A、人老心却不老。
B、舍不得孩子打不住狼。
▪C、酒好不怕巷子深。
D、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21、下面的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格的是(B )▪A、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B、浇树浇根,交人交心。
▪C、天寒地冻冻不坏我们的决心。
D、高山低头,河水让路。
▪22、“怎么少了个人?”这个非主谓句的下位句型是(C )▪A、名词句B、动词句C、形容词句D、叹词句▪23、“你看、你听、严格说、毫无疑问”等用作插入语时,可以(B )▪A、表示呼应和感叹B、表示提醒和强调▪C、表示推测和估计D、表示依据和来源▪24、下面问句中是特指问的是(C )▪A、你说的像话吗?B、你这个人到底说不说实话?▪C、他讲过什么话呢?D、你是买东西,还是买态度?▪25、“土豆买回来了。
”中的主语属于(B )▪A、施事主语B、受事主语C、当事主语D、工具主语▪三、判断题(无论对错,均说明理由)▪1、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充当谓语的。
▪×(名词属于体词,体词经常做主语、宾语,一般不做谓语。
但名词做谓语的情况也是有的:名词与名词性短语做谓语的句子称为名词谓语句,如:“昨天晴天”;“小伙子山里人”等句子中加粗的词就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2、“同情”既可以说“我对他有点儿同情”,又可以说“我同情他的遭遇”,因此这个词是兼类词。
▪×(“同情、了解、担心、讨厌”这一类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动词,既可以带宾语,又可以受“很”修饰,还可以放在“有点儿~”框架内,不能作兼类词看)▪3、“吃得饱”是述补短语,其中的补语可能是情态补语,也可能是结果补语。
▪√(如果是情态补语的话,否定形式是“吃得不饱”,疑问形式是“吃得饱不饱”,还可以有扩展式“吃得很饱”;如果是结果补语的话,否定形式是“吃不饱”,疑问形式是“吃得饱吃不饱”,没有扩展式)▪4、程度副词是不能修饰所有的形容词的。
▪√(有些形容词本身带有表示程度的语素,如“雪白”、“笔直”、“通红”等形容词,就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如不能说“很雪白”、“非常笔直”等)▪5、“我、你、他”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这里、那里”分别指称处所,所以,代词的语法功能相当于名词。
▪×(从所举例子看,代词替代的是确实是名词,因此过去有人干脆把代词称为“代名词”,其实,有的代词替代的恰恰是谓词,如:“你怎么啦?”、“就这样吧”中加粗的代词)▪6、“游泳可以锻炼人的身体”中的主语由名词“游泳”担任。
▪×(现代汉语中动词也可以充当主语,“游泳”是动词,因为我们可以在“游泳”前加上修饰语,如:“经常游泳可以锻炼人的身体”,而一般名词缺乏这种功能)▪7、及物动词就是可以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就是不可以带宾语的动词。
▪×(及物动词是可以带受事宾语和关系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可以带宾语或者只能带施事宾语的动词)▪8、“多威风啊,仪仗队!”是一个非主谓句。
×▪9、“你再说也没有用。
”是一个单句。
错紧缩句▪10、“厂里今年新分进来的大学生就是那个穿红衣服的”这个句子中的主语是“大学生”。
▪×(“厂里今年新分进来的大学生就是那个穿红衣服的”这个句子中的主语应该是“厂里今年新分进来的大学生”,整个偏正短语做主语)▪11、某些动词重叠后表示动量,有“很”或“相当”的意思。
×(P14)短暂、轻微,想想、研究研究▪12、短语“晒太阳”和“晒衣服”中,动词与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都是“动作+受事”。
错晒太阳施事▪13、“不是……就是……”是表示对举关系的关系词语。
错,选择关系▪14、“我一下车就看见他了。
”是连动句。
错,紧缩复句。
▪15、“聪明”和“了解”都能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因而可以归入形容词。
错,了解可以带宾语,是动词。
▪四、改错▪1、他已经是经理了,但从不大手大脚,常想着为公司节俭一些开支。
▪形容词“节俭”不带宾语,改“节省”。
▪2、我整整花了两个小时左右才读完这本书。
自相矛盾,删“左右”。
▪3、英雄的可歌可泣的壮举,猛烈地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在极度的激动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第二分句缺主语,“在极度的……”前加上主语“人们”。
▪4、这座影剧院的设计具有严整合理、美观大方、宽敞舒适、声光并佳。
▪“具有”要求带体词性宾语,改为“这座影剧院的设计具有严整合理、美观大方、宽敞舒适、声光并佳的特点”。
▪5、加工前要仔细检查机器,哪怕有稍微的故障,也必须排除。
▪副词“稍微”不修饰名词,改“微小”。
▪6、我们学校凡十八岁以上的都参加了这次选举,十八岁以下的因没有选举权,故不能参加。
▪划分不周延,改为“未满十八周岁”。
▪7、智力测试对诸如艺术和科研等需要独创性的领域中,它是不胜任的。
▪介词“对”和方位词“中”不搭配,代词“它”复指“智力测试”也是不必的,删去句子中的“中”和“它”。
▪8、当听到噩耗传来时,大家都禁不住大哭起来。
▪或者说“当噩耗传来时”,或者说“当听到噩耗时”,句式杂糅。
▪ 9、在渔民们起早睡晚,终日劳动下,生产计划终于超额完成。
▪“在……上”,“在……下”等句法格式中,只能嵌入名词性的词语,而“起早睡晚、终日劳动”是动词性短语,应改成“在……的情况下”▪ 10、不但我们要使学生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分句主语相同,关联词语要放到分句主语之后。
▪11、经过周密调查,终于使我们弄明白了事实的真相。
▪该句缺少一个必要的主语,删去“使”,“终于”移到主语“我们”的后边。
▪五、语言现象分析▪(一)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短语▪1、[昨天][从家乡]传来| 振奋人心的好消息▪2、希望| 参加 |(去北京) 的旅行团▪3、派人去通知小王马上来报到▪4、痛得 <我差点掉眼泪▪5、他[能 +不能][马上]来 ||[还]是个问题▪6、[把你妹妹小英的情况][给大家]介绍 < 一下▪7、做 (一个有理想+ 有作为 )的青年▪8、( 世界 (珍贵+ 稀有) 动物= 熊猫 )的故乡 =中国▪9、小王 ||喝口水 |站 <起> 身 |走了出去▪10、告诉我 |他怎样来这儿▪(二)指出下列词的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