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语文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测试:散文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

2020届语文高考二轮专题复习测试:散文阅读(二) Word版含解析

散文阅读(二)一、(2019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沙海一苗树梁衡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

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

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千米。

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

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

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

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

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

我有曾在沙漠边生活的经历,风起时帽檐朝后戴,走路要倒行。

就是进了村也分不清房子、行人。

过去像达拉特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

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

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

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

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

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

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

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

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

能在这树荫下、沙壕里,喝口水,喘喘气,比空中加油还宝贵。

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称为“一苗树壕”。

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

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林树,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

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

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

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

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

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

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千元。

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沙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

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

一晃过去快三十年。

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2018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

高林树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

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儿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

一物降一物,原来这沙子也有能制服它的宝贝。

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灌木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

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

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

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

这时一丝风也没有,天地静得出奇。

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

眼前这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

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

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

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

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是什么样子。

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

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

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

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

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枝叶如盖,浓荫覆地。

榆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

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个牌子:一苗树。

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的“一点绿”。

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用苏东坡笔下的院子和想象中风沙过后官井村的院子相比较,突出了沙漠环境的恶劣和沙漠生活的艰难。

B.文中连续运用“万亩”“万头”“万元”等数量词,突出官井村近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表达了当地村民的自豪之情。

C.村民在治沙过程中留下一些沙丘,是追求生态效益而牺牲经济效益的表现,体现了保护环境、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

D.高林树和村民们是改善环境、劳动致富的典范,他们用持续不断的辛勤努力,谱写了以奋斗创造幸福的时代篇章。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C项,由文章第五段“发展旅游”可知,“追求生态效益而牺牲经济效益”表述不准确。

答案:C2.这篇散文的内容具有纪实性,语言具有文学性,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语言特色的能力。

分析文章内容可知,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文中涉及的地点、时间、事件都是真实的,表达的感情也是真实的。

故这篇散文的内容具有纪实性。

关于语言的文学性,则可从文中语言的表述上进行分析。

文中写“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如积水空明”,化用苏东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句子,典雅隽永;而文中人们遇风沙赶车出门时“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制服沙子的植物“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灌木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羊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黄沙“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等描写,大量运用修辞,将人们遇沙出行的情形、治沙的植物等描写得生动形象,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据此分点概括即可。

答案:纪实性:①作者亲历;②材料真实;③情感真挚。

文学性:①多用修辞,形象生动;②化用名句,典雅隽永。

3.本文以“沙海一苗树”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标题意蕴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可从标题本身的内容和特点、文章主旨、表达效果等方面作答。

从标题本身看,它既指高林树在库布其大沙漠种下的第一棵柳树,又指高林树本人,结合“村民纷纷效仿”及第四段的内容,它还指生活的火种、生命的希望,内涵丰富;从它与文章主旨的关系看,它凸显了对高林树和村民们不断奋斗,用辛勤的劳动改造沙漠、改变生活的奋斗精神的赞美;从表达效果看,“沙海”之“大”和“一苗树”之“小”形成对比,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①含义丰富,既指高林树在库布其大沙漠种下的第一棵柳树,又指高林树本人,还指生活的火种、生命的希望。

②凸显主题,赞美“高林树们”用辛勤的劳动改造沙漠、改变生活的奋斗精神。

③强化效果,通过“沙海”之“大”和“一苗树”之“小”的对比,引起读者关注。

二、(武汉市2019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乡愁是棵乌桕树乐祥涛①乌桕树的叫法,是我在书本上看到的,原来我把它叫作木梓树。

就像知道我生长的那个小山村,也叫故乡一样,当初叫的时候并不习惯,是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这才慢慢改口。

不过,在我情感深处,依然保留了它原有的名字。

②许多年后,由于工作、生活而离开家乡等诸多原因,乌桕树的身影几乎淡出了我的记忆。

那种踩着时间的节点,四季变换色彩的轮回,没有在我的生命里继续交替。

反而是在我闲暇的时候,乌桕树走进了我的梦里。

开始时,是模糊的,接着,一点一点变得明晰起来。

③坦率地讲,我在乌桕树身边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

相反,是在多年之后,那些碎片似的梦境,才把它重新串联到了一起。

后来,经过不断的回忆和细致的梳理,乌桕树才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④春季,对于乡村来说,那是产生烂漫的时刻。

说实话,这个时候的乌桕树并不显眼,因有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谁也没有太留意乌桕树的存在。

⑤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赞赏或是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直至开出穗状的小花。

⑥这个时候,我们也没有闲着,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已经成为我们那帮孩子的家常便饭。

⑦夏天,通常都是蝉们喊出来的,先是一声、两声。

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⑧村子的东头是一片竹林,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

炎热天的时候,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

村妇们常常在这里聚集,说一些家长里短,有时引得哄堂大笑,笑声能传很远很远。

⑨入秋后的乌桕树,着浓妆、添重彩。

浅秋时,乌桕树先是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浅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就有童话般的效果。

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

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

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

熟秋里,乌桕树又把叶由黄变成浅红色或是玫瑰红色,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

而后,选一个中午和暖阳对视,或者选一个丽日的下午与晚霞一起睡去。

⑩其实,秋日里的乌桕树是在孕育,是在孕育着乌桕子的成熟,也就是木籽的到来。

当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

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

其情景,使元代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

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⑪木籽成熟后,队里会派出劳力,分组进行收割。

通常是三人一组,每组一个男劳力再分两个妇女配合。

男的负责爬上树,用木籽刀把木籽打下来,女的则负责收拾和整理。

⑫木籽收完后,冬日也就尾随而来了。

⑬最难忘的是那年的一场大雪。

雪是头一天晚上就开始下的,第二天一早看,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被雪压在下面,唯独村边的乌桕树高高地挺立着。

虽说树枝上都落满了雪,但光着身子的树,却丝毫没有被压迫的意识。

⑭雪天里的日子,不全是代表寒冷的一面,有时,也会有温馨的事情发生。

⑮每逢进入腊月以后,队里就会安排几位有经验的师傅,在油坊里榨油。

开始时,是榨木籽油。

木籽全身是宝,其外皮的蜡质可以提制“皮油”,是制高级香皂、蜡纸、蜡烛不可缺少的物质。

而木籽内部的仁所榨取的油,称“桕油”或是“青油”,是油漆、油墨等材料的上好原料。

⑯“皮油”和“青油”榨好后,都会送到供销社或是集市上去卖,换得的钱队里会按分值和户头的人数进行分配,这样一来,家家都能过一个称心如意的新年。

⑰现在想想,那些乌桕树,还有那座油坊,不仅甜蜜了一个节日,也温暖了一段记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