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课时中国地理空间定位

第1课时中国地理空间定位

第1课时中国的地理位置复习目标1.中国疆域的地理意义2.中国主要经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3.中国地理的眼及其基本的地理环境知识大纲1. 中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1)中国的海陆位置及其地理意义①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②地理意义:✿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只在高山地区有终年冰雪带。

✿我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和南北的气候差异,使我动植物资源丰富多彩,为我国发展多种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濒临太平洋是我国东部深受海洋的影响,雨量充足利于农业的发展。

✿便于发展海洋业及海外各国的交往。

✿西部深入亚欧大陆部,便于同中亚、西亚和欧洲陆上往来,有利边境贸易。

(2)中国疆域的四极①最北点:漠河以北主航道的中心线②最南点: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北纬3°51′③最西点;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部,东经73°22′④最东点: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处的耶字界碑东南(3)中国疆域的相对位置①陆上邻国东:朝鲜北:俄罗斯、蒙古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南:缅甸、老挝、越南②隔海相望的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4)行政区划①三级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②省级行政区:省(23个)、自治区(5个)、直辖市(4个)、特别行政区(2个)③各省级行政区单位的简称及行政中心(见地图)2. 主要经纬线(1)中国主要的经纬线分布(2)我国主要经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经线80°E 天山、塔盆、昆山、青藏高原西部、喜山(印上游平原、德干、斯岛)90°E 阿山、吐盆、青高中、柴盆西边、喜山(恒河三角洲、孟加拉湾)100°E 高西、河廊、祁山、湖、横断山脉(中南半岛、马半岛、苏岛)110°E高中、黄河、黄高、渭平、秦岭、巫山、长江三峡、雪峰山、西江、雷州半、岛、南海(马来群岛)120°E兴安、东华平界、渤海、半岛、黄海、长三角、浙闽丘、台海峡(马来群岛、澳西侧)纬线23º26’N南部(云贵高原)、两广(,两广丘陵)和(山脉)30°N喜山、青藏高原、横断山、长江、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东海、群岛3.中国地理区域“点眼”经纬度位置及其基本地理环境(结合图示来记忆)水土资源、天然气丰富。

亚热带水果、大米、小麦,食粮肉类。

原,其南为云贵高原,其东为长江中游地区。

除外,(115°E、30°N),(125°E、45°N),(103°E、25°N),(110°E、40°N)可作为中国地理位置确定的第二级参照坐标系。

4.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1)自然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①我国三大阶梯分界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西起昆仑山,经祁连山向东南到横断缘;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②地形区分界线:高原和东北平原分界线:大兴安岭;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分界线:太行山;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分界线:巫山;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分界线:横断山;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分界线:天山;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分界线:昆仑山;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分界线:秦岭;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分界线:祁连山;盆地和汉水谷地分界线:大巴山;高原和黄土高原分界线:古长城;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分界线:淮河;云贵高原与东南丘陵分界线:雪峰山。

③气候分界线:1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分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分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过、、附近,到喜马拉雅部;2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分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2)人文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①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分界线:大体以和腾冲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②农业活动分界线: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大体接近400mm年等降水量线;水田区与旱作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农耕区畜牧业与牧区畜牧业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吕梁山—横断山,此线东南部主要是我国农耕区畜牧业分布区,此线西北部主要是我国牧区畜牧业分布区;冬小麦与春小麦的分界线:长城。

③行政区分界线:省与市的分界线:巫山;省与省的分界线:武夷山;省与省的分界线:南岭;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分界线:昆仑山;省与省的分界线:祁连山;省与省的分界线:大巴山;省与省的分界线:太行山。

(3)综合地理界线。

①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黄土高原的南界,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农业水田与旱地、水稻与小麦的分界线;秦岭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

②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400mm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高原和东北平原的分界线;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的分界线。

③长城:我国古代牧业文化与农业文化的分界线;冬小麦与春小麦的分界线;暖温带与中温带的分界线。

5.课堂练习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关于①、②山脉的正确叙述是( )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B.地势阶梯的分界线C.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D.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分界线11.右图中M区域不易发生的问题是( ) A.干旱B.洪灾C.土地盐碱化D.沙尘暴下列山脉都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读图回答10-11题。

10.对图脉的判断正确的是A.①是六盘山B.③是昆仑山C.④是南岭D.⑥是长白山11.山脉分界线,正确的是A.②山脉是年降水量200 mm分界线、高原与黄土高原分界线的一部分B.③山脉是流区与外流区、高原气候区与热带季风气候区分界线的一部分C.⑤山脉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小麦与水稻种植区分界线的一部分D.⑥山脉是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种植业区与畜牧业区分界线的一部分【解析】根据经纬度和山脉走向可以判断:①是贺兰山,②是阴山,位于高原,但不是年降水量200毫米的分界线;③是冈底斯山,它是流区与外流区、非季风区与季风区分界线的一部分;④是南岭;⑤是秦岭,它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小麦与水稻种植区的分界线,⑥是大兴安岭。

【答案】10. C 11. D下图显示的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读图回答17~18题。

17.图中表示我国流区和外流区分界线的是A.①B.②C.③D.④18.关于图中四条地理界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线以北地区,年降水量低于800 mm,没有湿润地区B.②线以区的河流皆为流河C.③线以东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D.①线与④线之间的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16—20 ABCDA读东经106.8°地形剖面图及沿剖面各地年平均降水量曲线图,回答7~9题。

7.山脉①是A.省和省的分界线B.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C.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D.一年两熟制和两年三熟制的分界线8.地形区④的夜雨量占总降水量的60%~70%,主要原因是A.夜间气温比周围地区高,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B.夜间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气温低,水汽容易凝结C.夜间大气逆辐射强,近地面气温高,上升气流强D.夜间地面辐射强,近地面气温低,水汽容易凝结9.该图反映出降水与地形的关系是A.海拔越高,降水越少B.海拔越高,降水越多C.山脉的南坡降水多于北坡D.山脉的南坡降水少于北坡6—10 CBCCB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

读图,回答(1)~(4)题。

(1)上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的连线正确的是A.①—梯田层层稻花香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D.④—山歌阵阵采茶忙(2)关于上图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B.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C.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D.⑤区土壤盐渍化普遍(3)关于上图中各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B.②区河流春汛长于夏汛C.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D.⑥区河流汛期短,径流量季节变化小(4)深秋时节,一旅游者从上图中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

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

火车经过的区域是A.从①到②B.从②到④C.从③到⑤D.从⑤到⑥【解析】第(1)题,图中所示区域为①西北地区,②黄土高原地区,③华北地区,④西南地区,根据各地区特点,可判断出西南地区为我国茶叶种植区之一第(2)题,图中各地区的环境问题应充分认识。

其中①地区荒漠化严重,②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严重,③地区洪涝、盐碱、风沙严重,④、⑤地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

第(3)题,③区为华北地区,降水集中,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河流含沙量大,且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冬季气温低于0℃,所以冬季河流结冰第(4)题,出发地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到达的区域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且经过重重隧道,多隧道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地形特征,西南地区在图中为④地区。

【参考答案】(1)D (2)B (3)C (4)B读我国区域图及图中各点相关资料表,回答问题。

地点①②③④⑤⑥⑦(1)简要回答造成①、②两地年均温差异以及①、③两地年降水量差异的原因。

(2)比较④、⑤两地的降水及形成原因。

(3)⑥、⑦两地年均温接近,但降水量差异较大,其原因是什么?(4)分析③地气候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解析:第(1)题,由表中资料可以比较①、②两地年均温差异及①、③两地年降水量差异,其影响因素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

第(2)题,④、⑤两地的降水由表中直接读出,④地高于⑤地,原因是受夏季风的影响。

第(3)题,⑥、⑦两地都位于沿海,纬度相当,之所以降水差别很大,是地形因素的影响。

第(4)题,③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要从有利、不利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1)②地纬度较①地稍低,但其地势高,故其年均温较①地低;③地地处我国西北陆(非季风区),远离海洋,水汽来源少,故降水量小于①地。

(2)④地降水多于⑤地,原因是④地地处我国西南,由于季风影响,可接受部分来源于太平洋的水汽,也可以接受西南季风带来的水汽;⑤地位于陆,水汽来源少,所以④地降水量远高于⑤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