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奇老中医李可去世 霹雳手救数千心衰病人

传奇老中医李可去世 霹雳手救数千心衰病人

传奇老中医李可去世"霹雳手"救数千心衰病人传奇老中医李可去世"霹雳手"救数千心衰病人( 三只梅花鹿2013-03-30 12:16:22)"霹雳手"救数千心衰病人' name=image_operate_59101365341912439 alt=一代中医名家李可节前逝世享年83岁src="/DownloadImg/2015/03/20 21/51405087_2.jpg"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3/2021/51405087_2.jpg"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3/2021/51405087_2.jpg" action-data="http%3A%2F%%2Fattachement%2Fjp g%2Fsite2%2F20130217%2F74de2b4996ee128ae3b103.jpg" action-type="show-slide">李可曾在广东省中医院带弟子他在监狱里自学中医成才,善用大剂量的毒性中药救治心衰等危重病人,晚年在广东传艺开辟“中医ICU”,誓为中医摘掉“慢郎中”帽子。

传奇老中医李可春节前夕在山西病逝,广东省中医院前日举行追思会,多名广东弟子含泪追忆恩师。

97岁的国医大师邓铁涛专门托人致辞称,中医界失去了一员大将。

老中医李可的去世,被许多人认为是中医界的一大损失。

他去世的消息传到广东,他的弟子们无不心情沉重。

李可一生致力于弘扬和振兴中医事业,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将精力投注于两广,近6年在广东带徒传艺,将自己一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

2010年年底南方医院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成立后,李可被聘为南方医院终身荣誉教授,院党委决定向李可支付年薪,他多次拒绝,在给南方医院领导的信中写到:“基地的成立,已是国家对我一生的最高奖赏,比诺贝尔奖更为珍贵,传承古圣薪火,是我毕生最大心愿,此愿既偿,别无所求。

在我有生之年,我将一如既往协助基地完成培养后继人才,完善理论架构,整理经效验方,出书(基地流派传承丛书)三大重任。

”基地主任、弟子吕英2013年元旦曾赴山西灵石看望师父李可,师父当时对她说的一句话,她至今言犹在耳:“为了中医这份事业,我一辈子用了两辈子的力,没有遗憾。

”李可老中医是百年来难得的中医奇才,是中国中医界的国宝。

然而他却在2013年2月7日中午1:00仙逝,享年83岁。

中国中医界,又少了一位敢于荷担岐黄之学,胆识超群,把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临床疗效显著的中医大家,中医扶阳界少了一面旗帜。

网友晨曦朝露2013-2-20新作一首悼念李老:悼李可扶危救急见识真,化险为夷医道深。

良医济世无贵贱,菩萨从来自草根。

淡泊自明中医志,苦心自可效若神。

宗师化鹤今仙逝,风骨垂范永流金。

国医大师邓铁涛委托表达了他的哀痛:“我们中医药界失去了一位大将。

”李可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52年,崇尚仲景学说。

他16岁就参军,曾在彭德怀西北野战军做战地记者,解放后曾两次蒙冤入狱。

正是在冤狱期间他开始研习中医著作,1963年出狱后他成为全国第一批赤脚医生。

影响李可中医药探索方向的是一个心衰濒死的老太太。

那时患者的脉都摸不到了,血压也没有了。

李可开了四逆汤变方3剂,附子用到45g,老人不识字的儿媳妇在悲恸和慌乱中将3剂药一起煎煮,半天内给婆婆灌了下去,3个小时后老人居然活过来了,还能坐起来。

李可得知附子已用到135g,震动极大。

自此,李可开始尝试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与各种疑难杂症,每次救治都亲自熬药喂药,等病人脱离危险了再走。

即使某些有毒中药他也大胆尝试,自拟处方三十多付,是我国当代中医界独具特色的临床大家,他独创的“破格救心汤”曾成功治愈千余例重症心衰病人。

李可除了精湛的医术让弟子们拜服,他无私的医德也让人仰视。

雒晓东是李可在广东最早的一批弟子,6年多来,他见证了师父的医德,“不管是开名车来的,坐飞机来的,还是只送一盒茶叶,送一箱方便面来的病人,他都尽心治疗。

”3剂药一锅煎服意外起死回生“李老是2月7日中午去世的,享年83岁。

我们感觉很突然,非常悲痛!”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吕玉波说。

李可1930年出生于山西省灵石县,初中毕业参军,曾在彭德怀西北野战军中当战地记者。

新中国成立后他两次被诬告入狱,在狱中研读中医书籍,成为全国首批“赤脚医生”。

他最知名的是在汉代医圣张仲景经方的基础上自拟“破格救心汤”等28味方剂,救治数千例危急病人。

他敢于大剂量使用有毒性中药,比如附子,国家药典规定一般不能超过15克,而他常用到200克,抢救心衰病人往往能起死回生。

为什么李可敢有这样的“霹雳手段”(快速)?原来,早年山西灵石有一个心衰濒死的老年女患者,家人一面悲伤地准备寿衣,一面找李可试试。

那时患者昏迷厥冷,脉摸不到,血压也没有了。

李可用“四逆汤”变方3剂,附子用到45克,告诉家属若能活过来再找他。

患者不识字的媳妇在悲恸中将3剂药一起煎煮,半天内给婆婆灌了下去,3个小时后老人居然活过来了,还能坐起来。

李可问明缘由后发现附子已用到135克,这让他非常震动,认识到以往《伤寒论》方救心衰不显效,可能是因为剂量太小。

“患者全身衰竭、生死存亡之际,不以雷霆万钧之力斩关夺门、破阴回阳,不足以挽垂绝之生命。

”办起“中医ICU”救治2000多例李可晚年多次到广东带徒传艺,分别在南方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开辟传承基地和经典病房,轰动全国。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说,以往中医被认为是“慢郎中”,但李可让大家改变了这一传统印象。

“广州一个70多岁的心衰男病人,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家属找李老试一试,用的就是破格救心汤,3天后病人居然就能下地了!”此后,省中医院多名青年中医拜师李可。

他还支持医院在2010年开设经典科,用中医方法治疗危急重症,被称为“中医ICU”。

“去年给师父拜寿时,他叮嘱我,再难你也要撑住!广东是振兴中医的重要基地!”李可弟子、广东省中医院经典科主任颜芳说,刚开科4个月,他们真不知道怎么办,就把《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的电子版拷贝在电脑上,病人有什么症状就在电脑上搜索,用李老的处方来治疗,疗效居然很不错。

后来,李老又派出得意弟子齐玉茹每月到广东省中医院查房一周。

这3年,经典科救治了2000多例危急疑难病人,接近90%是用纯中医的办法治好的。

剂量争议:是否李时珍搞错了李可已去,但留下了争议:能否像他一样大胆突破药典规定,大剂量使用附子等毒性中药?杨志敏介绍说,古代临床医家著作中剂量是不传之秘,明代李时珍提出剂量为“古之1两,今用1钱”,为后世沿用。

1981年上海中医柯雪帆整理马王堆医学出土文物,在换算古代和现代剂量时提出了“权”(汉代度量衡器)的概念,即汉代的1两=15.625克,这样算来,现在的剂量只用了原来的1/10,是李时珍把剂量搞错了。

李可也支持这一观点,认为加大剂量是有依据的。

“目前学术界对此争议很大,需要继续研究。

”“我们对病人还是要保证安全第一。

”杨志敏说,对于大剂量使用附子,该院有严格规定,只有副主任以上医师才能开,还要病人签知情同意书。

而且,必须煎煮超过两个半小时,配以炙甘草、干姜,以减少毒性。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陈达灿说,该院已经成立以李可为代表的“扶阳学派”研究室,启动专项课题,运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附子中的乌头碱毒性对人体的影响,以科学证据指导临床。

古语云“大医不出,苍生可济”,而今,大医不出,中医学如何正确传承,谈何复兴? “可能要推迟几天,中风了,半身发麻,口齿不清。

不要紧,我给自己开了几副药,恢复得不错。

对,在家多休息几天。

”第一次见到李可老先生还是在一年以前,当时,记者对他的满头银发印象深刻,开玩笑说,“中医外表就该像您的样子”。

眼前,从矍铄的步态上,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一个月前刚刚中风的78岁老人。

7月3日一早起来,老人步行去离家不远的诊所,“有几个香港的病人今天要赶过来”。

只要人在山西灵石,就少不了要跑到诊所,这已是他行医的第51个年头。

电话里被推迟的会面,是原定于7月中旬到深圳的一个“美国代表团”——因为李老曾用30副药治愈过一例美国面赤症患者,痊愈后的病人回到美国,口耳相传之下,分散在全美各地的病人们竟然自发组织了来华求医团。

美国有—大批深受此病困扰的病人,严重的甚至导致自杀。

这些被当地医疗手段宣布治疗无效的患者,以及部分心衰症病人,约定每次十几个人,分批来华求诊。

师母的不同意见7月的山西,中午已经有些闷热。

诊所和几间汽配零件门市并列在公路边,偶有火车从百米开外的铁路桥上呼啸而过,窗户上满是灰尘,整排房子的破败程度倒是符合人们对这个内陆产煤省份的县城面貌通常的想象。

经常有慕名前来的病人惊讶得睁大眼睛,无法把“李可”的名字和眼前的这间诊室联系在一起。

老人对此不以为意,“弄它干啥呢,又不想骗人’。

与时下许多善于就传统文化侃侃而谈的人相比,老人话不多。

“晋以后,以儒治医,流弊就在尚空谈,不重视临床,对内经等经典多有违背、夸夸其谈,以为读过两本医书就可以‘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实际误人不浅。

”2002年随着《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的出版,不断有后学执弟子礼从各地登门。

尽管李老强调“临床家要多做现身说法,培养学生敢治大病的胆识与能治大病的功力”,但其实自从1992年他从灵石县中医院院长的岗位上离休以来,—直缺少一个合适的平台有效地传承经验。

年初几名弟子赶到灵石,就是想劝老师正式出山,到广东主持一所中医急危重症治疗中心。

只要老师答应出山,他们就正式开始实质性的运作。

“我不同意他去!”坐在窗边的师母一开口,两个徒弟都没声了“他现在要是60几,我不拦着他!早两年,晚上熬夜,早上出去接着看病,啥也不耽误。

年纪大了,一旦有个啥事情,儿女不在身边哪能行呢!,' “呆在家里就够他累了,每天光电话就要接60多个,有的病人可罗嗦呢,让我们帮着买药,他还跑上街去给人家寄药。

有一次半夜1点多电话响,他窝在沙发上跟人讲了一个多小时。

我心烦了,着急了,就不去交话费,让电话停一阵!”师母越说越觉得老伴辛苦,显然动了感情。

“师父太累了,晚上就别接电话了!搞中心就是想搭一个平台,师父每年抽段时间去指导一下,讲讲课,带着我们查查房。

一般的病就交我们处理。

”一名弟子说。

“唉,越是半夜打电话的病人,越是急症,哪能不接啊。

”师父在旁边轻声道。

午饭时师母不在,李老跟弟子们交了底:“这个事你们尽快去做。

我上次见南怀瑾,问他中医要复兴该怎么办,南老开玩笑说‘睡大觉’,他建议我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等待时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