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地震地层学第三章(地震相二)
地震地层学第三章(地震相二)
练习二: 地震反射结构类型识别
具体要求
1、 在地震剖面上标出不同反射结构的位置(彩色铅笔);
2、 用地震剖面上的纵横坐标写出反射结构的准确
位置;
3、写出不同反射结构类型的名称。
END !
含大量薄砂层的地层通常比泥岩层视频率高。 视频率横向上的快速变化,说明了岩性快速变化,因
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视频率用高、中、低来划分命名 。
中振幅中连续相
中-弱振幅低连续相
第四节 地震相分析过程
第六步: 地震相命名
将上述各种参数综合后,就得到每个地震相单元 的相标志集。 然后对每个相单元的相标志集进行概括,获得主 要相标志,并按主要相标志命名。 最后,把全部相单元在平面上按原有顺序排列, 就得到一张地震相图。地震相分析就完成了。
射结构和外形匹配。
反射结构一般能量水平是: 平行结构——低能(或高能) 亚平行-乱岗状——低能到高能变化 发散结构——高能 杂乱结构——高能到极高能 无反射结构——低能或高能
第四节 地震相分析过程
第四步:反射结构与外形组合的合理性分析
相单元外形的一般能量水平:
席状——从低能到高能变化
底平顶凸
丘状外形
丘状外形
丘状外形
丘状相
第三节 地震相外形的类型
四、 充填型外形
指充填在下伏地层的负向地质单元。下伏的反 射可以是侵蚀削截,也可以是沿充填单元底面的整 一关系。 图15
1、上超充填(侵蚀河道,海底峡谷) 2、 丘形上超充填 3、 发散充填(盆地充填) 4、 前积充填(斜坡前缘) 5、杂乱充填(滑塌构造) 6、复合充填(前积+丘形上超充填)
(1)均质的、(2)非层状的、(3)高度扭曲 的或倾角很陡的地质单元在地震资料上基本上 无反射同向轴。 如厚层均质泥岩(块状泥岩)或砂岩、盐体、 某些大型火成岩体。
空 白 结构
空白反射结构
END
第三节 地震相外形的类型
一、 席状、楔状和滩状外形
为大型的常见陆棚地震相单元。
1、席状
多分布于盆地的中部,如半深 —深海(湖)区 (反映均一,低能的环境)。
散或平行结构组合。
第四节 地震相分析过程
第五步:连续性、振幅和频率分析
在结构、外形和组合关系分析之后,就要在相单元内进一步 进行反射物理特征的分析。
连续性
与地层本身的连续性有关。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 低的能量级有关。反之,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迅 速,沉积能量越高。 连续性用高、中、低来描述。
四、 杂乱反射结构
1、结构特征
为不连续,不整一的反射,一种无次序排列的
反射面。
2、地质解释——
两种成因:
1)是在一变化不定、相对高能环境下沉积的地层。 2)原来低能环境形成连续的地层,后遭受变形后破 坏了连续性。
杂乱结构
杂乱结构
杂乱结构
杂乱结构
杂乱结构
五、无反射(结构)
1、结构特征 空白,或极弱振幅射。 2、地质成因
第四节 地震相分析过程
第五步:连续性、振幅和频率分析
振幅
直接与波阻抗差有关。
振幅大面积的稳定暗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
映
低能级沉积;
振幅变化迅速,常表示上覆和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
高
能环境的反映。
第四节 地震相分析过程
第五步:连续性、振幅和频率分析
频率(视频率)
影响因素比较复杂,但在排除埋深和处理参数的影响后, 一般也与岩性组合有关。
2 、海退环境
浅水环境的 前积作用形成
3、 河道
叠瓦前积
叠瓦前积
5、乱岗状斜交反射结构
(1) 结构特征
由不规则的,不连续的,亚平行的反射段组成, 表现为杂乱无章的乱岗状模式。
反射终止无规律,侧向上常常递变为较大的更明 确的斜交前积,并且向上递变为平行反射。
(2)沉积解释
多指在前三角洲或三角洲之间,形成 小的,指状交互的斜坡朵叶地层。
楔状——从低能到高能变化
丘状——高能
透镜状——高能(或低能) 充填——低能(或高能)
第四节 地震相分析过程
第四步:反射结构与外形组合的合理性分析
能量组合举例:
席状外形可与平行结构、前积结构组合,但不能与发散
结构和杂乱结构组合。
丘状外形可与乱岗状结构和杂乱结构组合,但不能与发
席状;
楔状; 丘状; 充填; 透镜状。
第四节 地震相分析过程
第四步:反射结构与外形组合的合理性分析 同一相单元的组合,沿走向和倾向进行结构与外形组合分
析的一般原则是:能量水平必须匹配,即同一沉积体的反 射结构与外形,必须是同一能量级。
代表高能环境的反射结构和外形不能与代表低能环境的反
第四节 地震相分析过程
第二步:划分非前积结构
除前积反射结构外,地震剖面上还有大量的其它反射结构需要 划分:
平行; 亚平行-乱岗状结构; 发散结构; 杂乱结构; 无反射结构。
第四节 地震相分析过程
第三步:确定反射结构的空间形态
即使是相似的反射结构,往往因为外形不同,而反映了完全不 同的沉积环境。外形确定之后,地震相单元的地层解释方案就 进一步定型了。
按结构划分:6 种不同的充填结构
第三节 地震相外形的类型
四、 充填型外形 充填外形代表了成因不同的充填构造,如 (1) 侵蚀河道; (2) 盆地充填; (3) 斜坡前缘充填。
河道 充填
盆地 充填
三种 不同 规模 的充 填
斜坡 充填
充填外形
充填外形
河道充填相
充填外形
充填外形
充填外形
第四节 地震相分析过程
地质工程专业2004级专业课
地震地层学
(第六次课)
主 讲 人: 刘 震
任课单位:资源与信息学院 2007 年 3 月
4、叠瓦状前积反射结构 (1)结构特征
是一种薄的前积地震模式。通常具有平 行的上、下界面,并且有缓倾的,相互平 行的斜交内部反射面,它们终止以视顶超 和视下超。
1、 海进环境
(2)地质解释
近岸水下扇相
第三章
地震相分析
第五节 地震相模式 指地震相的分布模式
第五节 地震相模式 指地震相的分布模式
第五节 地震相模式 指地震相的分布模式
第三章
思考题
1、地震相的实质是什么?
2、地震反射结构与层序边界特征有什么本质区别? 3、 杂乱结构与乱岗状前积有什么差别? 4、 发散结构与楔状外形的关系是什么? 5、前积结构一般反映哪些重要的沉积环境? 6、充填外形反映哪些重要的沉积环境? 7、 地震相分析的五步法步骤揭示了哪些重要原理? 8、 消除地震相分析多解性的措施有那些?
地震相分析步骤分为五步:
第一步:寻找前积反射结构
首先找那些特征明显,容易解释的地震相。 在地震剖面上,最容易识别、环境意义最明显的反射结构
是前积结构。
大型前积结构一般与三角洲伴生,能指示盆地主要物源和
主要水流方向。
在陆相盆地中,一些中小型前积结构,反映冲积扇、近岸
水下扇和浊积扇。
前积结构常常构成盆地的地震相骨架。
2、楔状
多分布在盆地边缘。
3、滩状
分布在滨浅海部位。
楔状
席状
滩状
楔状外形
第三节 地震相外形的类型
二、 透镜状外形
多出现在前积斜坡的地震相单元上, 或出现在深水浊积扇上。
双向外凸
透镜状
透镜状
第三节 地震相外形的类型
三、 丘状外形(丘形)
特征:底平顶突。 沉积环境: (1) 深海浊积扇、三角洲朵叶、滑塌块体; (2)碳酸盐岩隆和礁、火山锥等均能产生丘状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