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平天国与民间慈善组织_刘晨

太平天国与民间慈善组织_刘晨

149
质上是为加强政府对地方社会的渗透和控制。两者 的信仰存在冲突, 动机也有差 异, 但在维护城乡环 境、改善民众卫生条件上, 具有一致性。因此, 太平天 国官方与民间慈善组织的“社会功用”并不存在根本 的抵牾, 这就决定了太平天国政府对慈善组织政策 的可变性。
二、太平天国统治区的“慈善 ”事业
这些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组织完全是官办的, 甚至完全是政治化的机构。后来在苏州等大城市又 出现了一些官民合办的慈善组织, 如收尸局。太平军 攻破苏州, 数目庞大的尸体无法处理, 太平天国官方 只好借助地方社会力量, “城中设收尸局数处, 皆苏 人自备资斧, 雇用土工扛夫以作善举者也”, “收尸局 之设, 元和县书吏实始创议, 纠集十二人联名具呈, 情愿自办, 惟请发给凭照, 于是分设数局, 号曰‘奉令 掩埋’”。[ 1] 第五 册, 283
[ 收稿日期] 2012-10-11 [ 作者简介] 刘晨( 1986- ) , 男 , 山东滨州人,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
台湾学者梁其姿的《施善与教化 —— 明 清的慈善组织》( 河北 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一书多次提到太平 天国对慈善事 业发展的破坏性。周秋光、曾桂林在《中国慈善简史》( 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一书第 447 页写道: “19 世纪60- 70 年代, 江南地 区慈善机构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毁于兵 燹。战后 , 育婴、恤 孤等慈善事业再度兴起。”陈桦、刘宗志在《救灾与济贫: 中国封建时 代的 社会救助 活动( 1750- 1911) 》( 中 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2005 年版 ) 一 书第 415- 416 页中强 调“各地善堂 设施, 多损 毁于战 火”。周荣在《明清社会保障制度与两湖基层社会》(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一书第 452 页中指出: “清后期的太平天国战争 几乎给两湖地区社会保障机构以毁灭性 的打击。”学界一直没有对太平天国与民间慈善组织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
太平天国对民间慈善组织并不完全持取缔的态 度。前期, 太平天国并没有开辟巩固的战略基地, 政 府对慈善事业的态度也不甚明朗。咸丰十年( 太平天 国庚申十年, 1860 年) , 李秀成、李世贤奉命东征, 先 后建立苏福省和浙江天省, 太平天国才真正拥有了 比较稳固的后方基地。在后期, 太平天国统治区民间 慈善组织的发展并非完全停滞。
[ 关键词] 慈善组织 ; 社会救济; 太平天国 [ 中图分类号] K 254.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1-6597( 2012) 06-0149-03
长期以来, 学界不断强化太平天国的“破坏性” 与民间慈善组织的“社会救济”的对立, 片面强调太 平天国战争对民间慈善事业毁灭性破坏的事实, 却 忽视了太平天国官方对民间慈善组织的真正态度以 及造成慈善事业滞缓的深层原因。
创建人 身份 不明 民办 民办 民办 民办 民办
综合性善堂 1863 江苏常州江阴县 宝善堂 民办
资料来源: 参照梁其姿《施善与教化 ——明清的慈善组织》( 河北 教 育出版社 2006 年版) “附表 一”、“附表二”、“附 表三”、“附表四”整 理而成。
由表1 可知, 在太平天国统治下的乡村地区, 慈 善组织仍有一定发展, 民办善堂还存在一定的生存 空间, 但已不可与社会秩序的安定期相比。这说明, 慈善组织虽然发展滞缓, 但太平天国政府并未对其 施加强制取缔的行政法令。
第 48 卷 第 6 期 2012 年 12 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 ur nal o f Guang xi N or mal U niver sity : Philo so phy and So cial Sciences Editio n
V o l. 48 N o. 6 December , 2012
一、太平天国官方积极介入公共卫生事务
近代民间慈善组织的兴起与政府在社会救济和 公共卫生事业方面低落的行政效率密切相关。太平 天国作为新兴政权, 从未放弃过对重建正常社会秩 序主导权的争取, 尤其重视城乡公共卫生事务。
1. 建立医生队伍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 除完善朝内、军中医疗卫 生 系统, 还 “分 设各街道 医生至 六十 人, 并职 同军 帅”[1] 第三册, 105, 为百姓接种牛痘[2] 。 太平天国官方重视医疗队伍的建设。北王韦昌 辉曾下令招访良医: “类如大小方脉、内外专科、眼 科、妇科以及专理小儿急慢惊风等症……凡有精通 医理能治各项病者, 即宜应命前来。”[3] 这一时期, 江 南名医杨斐成、哈文台、宋耕堂、王震田等皆为太平 军效力。 2. 消除病害
因此, 地方社会精英阶层宣扬教化的重要工具 ——慈善组织, 在太平军控制力较强的城市中基本 被代之以太平天国独具特色的官办“慈善”事业—— 具有一定社会救济性质的政治机构。以救济青年寡 妇为主要目的的清节堂、恤嫠会等善堂及善会自然 地 被太平天国组建、管理妇女的“女营”、“女馆”取 代; 施棺类善堂因违背太平天国严厉的禁棺令被迫 关 闭, 助葬 类善堂的 社会功用 则被“女馆”、“牌尾 馆”、“掩骨衙”等机构的部分职能取代; 育婴堂、普济 堂、栖留所、药局等慈善机构大部分因与官方取消私 有的社会组织制度相抵牾而被收归“国有”。
官方设立的救济机构如牌尾馆、女馆, 随着家庭 制度的恢复而渐渐消亡, 官民合办的一些慈善组织 最终也是昙花一现。苏州收尸局的人员“每日晨出午 归, 未出酉归”。尸体基本掩埋完毕后, “敷衍至匝月 而局方撤”。[ 1] 第五册, 284
尽管如此, 太平天国在中后期对地方慈善事业 的主流态度仍然是积极的。洪仁 在《资政新篇》中 提到: “倘民有美举如医院、礼拜堂、学馆、四民院( 鳏 寡孤独) 、四疾院( 跛盲聋哑) 等, 上则亲临以隆其事, 以奖其 成, 若 无此举, 则诏 谕宣行, 是厚 风俗之 法 也。”[ 1]第 二册, 525政府大力号召地方人士兴办慈善事业。 因此我们不能以客观结果不令人满意而忽视太平天 国当局的这种态度, 甚至否认太平天国政府曾经作 过积极努力的尝试。
太平天国实行“禁棺”政策, 严禁百姓使用棺木。 但据表 1 统计, 各地相继建立了一些施棺类善堂, 一 方面反映出战争、瘟疫、饥饿、恐慌造成了大量的人 口死亡, 另一方面反映出太平天国对地方社会控制 的薄弱, 太平天国地方政府对这类“违法”善堂尚无 暇顾及。
在主要占领城市, 太平天国相继建立起各类独 具特色的救济组织, 打破过去“官督民办”的模式, 独 揽城市“慈善”事业。
3. 重视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 太平天国曾设立医馆、能人馆等机构, 为士兵、 百姓看病。后来洪仁 在《资政新篇》中也明确提出: “兴医院以济疾苦”[ 1] , 第二 册,535 得到洪秀全的赞同。虽 然具有现代特征的医院最终未能建立起来, 我们仍 然可以看出太平天国最高层对建设医疗卫生机构的 积极态度。 民间慈善组织的建立, 并不单纯地出于解决迫 切的社会问题这一目的, 如惜字会与其特殊的宗教 信仰( 文昌帝君信仰) 紧密相关, 清节堂则与教化妇 女守节有关。太平天国重建城乡卫生秩序的努力, 本
太平天国时期的慈善组织呈现出进一步延续清 中叶以来“官僚化”趋势的征象。但是太平天国官方 不仅是简单地积极介入慈善事务, 而且力图在占领 区取代原有民间慈善组织的社会救济功用。民间慈 善组织在弊端百出的公有供给制度束缚下, 失去对 政府效率低下的有效弥补, 丧失了在城市中生存的 空间。家庭制度恢复后, 政治化慈善机构逐渐衰落, 但长期以来被破坏的政府督导与民间承办的互惠关 系无法重建, 民间发展慈善事业的激情被压制。
乡村社会慈善事业发展滞缓的原因, 与太平天 国薄弱的地方控制有关。按照孔飞力的研究, “太平 军已经成功地把清代的地方行政长官赶出有城墙的 城市, 但却不能摧毁农村名流的地方团练集团”, “太 平军的控制 很少能越 过行政 城市的城 墙”。[4] 实际 上, 太平天国地方政府面临的问题不仅是控制力薄 弱, 甚至在某些地区还出现“社会失控”现象。
在军中, “凡营盘之内俱要洁净打扫, 不得任意 运 化 作 践, 有 污 马 路, 以 及 在 无 羞 耻 处 润 泉 ( 小 便) ”[ 1]第 三册, 228。
咸同之交, 一场波及数省、造成数百万人丧命的 大瘟疫正在流行。太平天国领导人高度重视消除病 害、保持卫生, 意在建立正常稳定的城乡环境秩序。
15 0
作, 一定程度上具有民间慈善组织惜字会的活动特 征。但太平天国反对多神崇拜, 奉天父上帝为独一真 神, 其他一切神灵被视作妖魔, 文昌信仰 在被禁之 列。太平天国官方允许老人拾字纸, 一是因为政府对 这类活动背后的信仰不甚了解, 一则反映出太平天 国文化政策的转变。
太平天国政府还严禁溺婴, “不得已难养者, 准 无子 之 人 抱 为 己 子, 不 得 作 奴 视 之。或 交 育 婴 堂”[1] 第二册, 535。据《金陵杂记》载: “伪育材官前伪封为 育婴官……令通文理者教( 孩童) 习读该 逆所撰妖 书。”[ 1]第 四册, 621太平天国有自己官办的育婴堂。
太平天国与民பைடு நூலகம்慈善组织
刘 晨
( 北京大学 历 史学系, 北京 100871)
[ 摘 要] 太平天国 作为新兴政权, 从未放弃对重建正常社会秩序主导权 的争取。在主要占领城市, 太平
天国政府 相继建立起各类独具 特色的救济组织, 打破过去“官督民办”的模式, 独揽城市“慈善”事业。太平 天 国时期民间慈善事业发展滞缓的原因, 不能以“战乱”一 言以蔽之, 还要注 意到民间 慈善组织与 太平天国社 会 组织制度的冲突、“战乱”造成的“社会失控”等因素。社会组织制度的弊病、“社会失控”是 造成太平天国覆亡的 重要原因。
表 1 太平天国统治区建立的慈善组织
类别
育婴堂
清节堂
施 棺 类 善 堂
创建 年份 1 86 2 1 86 2 1 86 0 1 86 0 1 86 2 1 86 3
地 点
浙江湖州剡源乡 江苏苏州昭文县 浙江嘉兴乌青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