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薄膜的化学气相沉积
Es RT
ns 为表面吸附分子的面密 度;k s 0为常数。 扩散现象可被视为一个 一级反应。
34
按照扩散统计理论,表面单位长度
上分子、原子的扩散通量为
dns J s Ds dx 式中,D s 为表面扩散系数, D s=D s0 e
Es RT
;
35
D s0 为常数
由此计算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表面吸附分子、 原子的平均扩散距离为
结论: (1)沉积速率沿气体流动方向指数下降(反应物贫化引 起) (2)提高气体流速V和装置尺寸b有助于提高均匀性。 (3)调整温度分布,影响扩散系数D,进而调控沉积的 均匀性。
44
2c0 M si D R e bM g r
2 Dx
4vb 2
(4 - 78)
三、化学气相沉积装置
1. CVD系统的基本组成
扩散通量一般表达为
dni J i Di (4 - 50) dx
24
扩散过程的推动力是浓度梯度引起的组分
自由能梯度。如果dni/dx=0,则没有扩散 发生。 气相中组分的扩散系数Di应与气体的温度T
和总压力P有关。
p0 T n Di ( ) Di 0 p T0 (4 - 51)
Di 0为i组分在参考温度T0,参考压力p 0时的 扩散系数,它根据气体 的组分不同而有所改变 。
化学镀可以沉积一些金属膜,(Ni,Co,Pd, Au);也可用于制备氧化物膜(PdO2,TiO2, SnO2等)
特点:不需要高温,设备简单,经济实惠,
可大面积沉积
63
六、LB技术
利用分子的活性在气液界面上形成凝结膜,将 该膜逐次叠积在基片上形成分子层(或称膜) 的技术,称为Langmuir-Blodgett技术(LB技 术)。 LB技术是由Katharine Blodgett和Irving Langmuir 在1933年发现的。 利用LB技术,可以生长高质量、有序单原子层 或多原子层,其介电强度较高。
第四章 薄膜的化学气相沉积
化学气相沉积(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1
2
CVD模型
3
4
5
6
一、化学气相沉积热力学
要想得到单晶生长条件,基本做法是只引入一 个生长核心,同时抑制其他生长核心的形成。
根据晶体形核理论,要使晶体生长,需要新相 形成过程的自由能变化△G<0。 但是,要抑制多晶核的形成,确保单晶生长, 需要△G要尽量接近于零。也就是说,反应物 与产物近似于平衡状态。 如果△G为负且绝对值很大,会导致大量新晶 核同时形成,生成多晶。
65
LB技术的原理: (1)两性成膜材料溶解到有机溶剂中,
- G RT
(4 - 48)
K 为相应反应的平衡常数 ,与式4 - 18b比较后, 得到k 0=k 0-,即正反方向反应的速 度 常数的系数相等。
23
(三)气体组分的扩散
在CVD过程中,衬底表面附近存在着流动 性很差,厚度为δ的气相边界层。气相里
的各种组分只有经过扩散过程通过边界层,
才能参与薄膜表面的沉积过程。
量,即Sc≈1;
30
对CVD过程来说,尤其是当衬底温度 很低或者衬底表面已经被吸附分子 覆盖的情况下,Sc的数值可能很小;
而在气相与固相处于平衡下,Sc=0。
31
假设从物理吸附向化学吸附的转化过程为一
个一级反应,速率为
R r k r n s k r n s 0 (4 - 54), 式中,k r为相应过程的速度常数; n s、n s 0分别为表面物理吸附分子的面密度 以及吸附分子可以占据位置的面密度。 既是所有可能被占据的表面吸附位置中 已经被物理吸附分子所占据的比例。
64Leabharlann LB膜可以应用到电子仪器和太阳能转换 系统上。
LB膜研究领域如今已有长足发展,大量 材料如脂肪酸或其他长链脂肪族材料,用 很短的脂肪链替代的芳香族等都可形成高 质量的LB膜。 LB技术中,待沉积的分子一定要平衡亲 水性区和不亲水性区。分子链的一端是亲 水性的(如COOH),另一端为不亲水性 的(如CH3)。
45
46
47
48
49
2. 常见的CVD装置
50
51
52
53
电容耦合PECVD
阴极和衬底鞘层电位-污染
直流:导电薄膜 射频:导电或绝缘薄膜
不足: (1)电极表面高鞘层电 位,离子轰击阴极,产生 溅射污染。
(2)等离子密度很高时,
产生弧光放电,限制高功 率使用。
54
电容感耦合PECVD
当ks>>D/δ时,衬底表面的反应物浓度为零,反 应物的扩散过程较慢,在衬底附近反应物发生 贫化,这个过程为扩散控制的沉积过程;
相反,当 ks<<D/δ时,ns=ng,反应过程由较慢 的表面反应过程所控制,称为表面反应控制的 沉积过程。
41
反应导致的沉积速率为 ksngD Js R N 0 N 0 (D k s ) N 0为表面原子密度。 沉积速率随温度的变化 规律 取决于k s、D、等随温度的变化。
吸附、反应、脱附过程的快慢也可能会 成为薄膜沉积过程的控制性环节 。
28
29
气相组分向衬底表面的扩散通量为J;到 达衬底后被衬底表面俘获得几率为δ;被
反射离开衬底表面的几率为1- δ;
化学吸附几率为ζ;凝聚系数为Sc;Sc决
定了薄膜的生长速率
在各种物理气相沉积过程中,薄膜的沉
积速率只取决于蒸发、溅射来的物质通
32
(五)表面扩散
薄膜表面吸附的分子或原子也具有一定的扩 散能力,这也是薄膜结构与性能会产生巨大 差异的原因。
在薄膜表面,被吸附的分子和原子一般应处
于能量较低的势阱中。因此,吸附分子、原
子的扩散也需要克服相应的能垒Es。
33
单位表面上吸附分子、原子发生扩散的 速率为
Rs ns k s 0 e
D J g (n g n s ) (4 - 67) 其中,D是气相组元的扩散系数 。
同时,与衬底表面消耗的反应物对应的 反应物通量正比于ns,即
J s k sns
(4 - 68);
k s 是反应速度常数 达到平衡时,两个通量 相等
40
ng ns k s 1 D
(4 - 69)
22
反应总速率应正比于 R k 0 n1e -k 0-n 2e
G* RT G * G RT
(4 - 47)
G * 和G *+G相当于正向和逆向反应 的激活能, k 0 、k 0-分别是正反方向反应的 速度常数的系数
当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 , R 0.这时, n 1 1 k 0 e n 2 K k 0
Dt e
Es 2 RT
上式表明,表面吸附分子、原子的扩散能力 随着温度的上升呈指数形式增加。 表面分子、原子的平均扩散距离随温度的变 化具体如何?
36
划分为沉积机制为主温度区间和脱附机
制为主的温度区间
37
(六)温度对CVD过程中薄膜沉积速 率的影响
温度是化学气相沉积过程中最重要的参数之
一。
假设在薄膜沉积过程中,薄膜的表面附近形
成了化学成分的界面层厚度为δ;ng 和 ns 分
别为反应物在远离表面处的浓度和其在衬底
表面的浓度。
温度对CVD过程影响如何?
38
低温:反应物充足、反应速度常数随温度升高指数增加。
高温:反应速度很快导致反应物不足,扩散限制沉积。 39
由此,扩散至衬底表面的反应物通量为
(2)表面吸附、表面反应的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涉及了气体的宏观流动、气体分 子的扩散以及气相内的化学反应等三个基本过 程; 第二阶段涉及了气体分子大的 表面吸附与脱附、 表面扩散以及表面化学反应并形成薄膜微观结 构等三个微观过程。
10
(一)气体的输运
在CVD系统中,气体的流动处于黏滞流状 态。 气体在CVD系统中发生两种宏观流动:
研究表明:D和δ随温度变化较小。Ks随温度变化较大
42
(七)CVD薄膜沉积速率的均匀性
考虑Si在衬底上沉积生长时的CVD过程。
43
第一个边界条件假设了在衬底表面处,反应进行得很彻底, 没有残余的反应物存在; 第二个条件假设了在装置的上界面y=b处,物质的扩散项等于 零; 第三个条件假设了输入气体的初始浓度为c0。 经过推导得出薄膜沉积速度为:
正号表明相应的反应是可逆化学反应中
的正反应。
20
二级反应 A+B=C+D (4-42) A、B两组元参加的正反应过程反应速率等于
p Ap B R k n An B k (4 43) 2 (kT) 式中,p A、p B为气体组元A、B的分压; n A、n B为组元体密度
26
压力梯度驱动的扩散过程使得该组元得以不
断到达衬底表面。
降低压力(提高扩散系数Di)将有利于提高气体
的扩散通量,加快化学反应进行的速度。
低压CVD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即采用了降低沉
积室压力的办法,加快气体组分的扩散和促
进化学反应的进行。
27
(四)表面吸附及表面化学反应
气体组分在扩散至薄膜表面后,还要经 过表面吸附、表面扩散、表面反应、反 应产物脱附等多个过程,才能完成薄膜 的沉积过程。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