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管理中对教师如何实施人性化管理【摘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教育逐步趋向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立足长效,进一步加强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打造让学生、家长、社会放心满意的教师队伍是校长必须思考并全力以赴做好的头等大事。
作为办学的关键主体——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
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改变旧有的教师管理模式,确立全新的管理理念,改进教师管理,做到以人为本,对教师要充分尊重、真诚信任、积极依靠、主动帮助和服务,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师,让教师时时处处都感到身心愉悦,这是教好书育好人办好学的前提。
【关键词】教育;管理;人性化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
”近年来,不少教育管理中都提出了要“以人为本”,明确指出了人的作用乃是管理的根本。
要办好教育,首先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
优秀的校长,就要像媒人一样,使教师“爱”上学校。
为此,我们的教师管理要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把管理的精力放在关心教师、满足教师的需求上,培养教职工的归属感和彼此之间的交往和友谊。
管理者要善于倾听和沟通,要充分调动教师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校长要把学校的办学理念渗透在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使之逐渐变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
一、日常管理要体现灵活性教师的劳动是高智力的,需要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及创造力,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要有“临时处置权”。
首先应赋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较大自主权,教师可以自由地选择研究课题和讲授内容而不必受制度框架的限制;让教师有权力决定课程的基本进度,决定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基本内容的设定、教材的选择、考核的标准和方式及安排教学时间甚至教学场所的自由。
其次,要保障教师有充分的学术自由。
有了学术自由才有真正的教学自由。
教师的工作时间和空间具有非限制性,学习、提高、教育科研等一系列活动,都不是仅在办公室就能完成的。
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不适宜以传统的“坐班制”来管理教师。
只有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条件下建立必要而又较为宽松的考勤制度、工作规则,给教师工作时间和心理空间以一定的“自由度”,才能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1、创设一定“自由度”。
教师的工作时间和空间具有非限制性,学习、提高、教育科研等一系列活动,都不是仅在办公室就能完成的。
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不适宜以传统的“坐班制”来管理教师。
只有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条件下建立必要而又较为宽松的考勤制度、工作规则,给教师工作时间和心理空间以一定的“自由度”,才能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2、创造公平平等的心理环境。
人尽管职务、学历、年龄、性格等方面有差异,但在价值和人格关系上,是平等的。
所以管理者在评价人时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并注意这种积极性的稳定和发展,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积极性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在管理中,既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要及时肯定每位教师在工作上的点滴成绩,使管理者的激励行为在公平、合理的轨道上及时得到强化。
同时,学校管理者要为教师建立稳定的上岗环境。
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不是抹杀教师的积极性,也不是断掉教师的炊粮,目的是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优化教师队伍,因此,教师聘任制、绩效工资分配要充分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与尊重,保障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蓬勃爱心,不能营造一种人人自危、互相防备、弱肉强食的氛围。
3、营造心情舒畅的生态环境。
如果说把管理建立在教师需要的基础上是激发教师内在动力的话,那么管理中营造心情舒畅的氛围则是保证教师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外部条件。
这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育敬业精神氛围。
教师群体的工作氛围和环境,直接决定着教师个体的工作状态。
反之,每个教师的工作状态又构筑着教师群体的工作氛围。
管理者要为教师营造具有凝聚力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营造教师创造自主的宽松环境,建立组织有序的培训环境,努力打造书香校园,要让教师工作有向心之心、自主之心、创新之心、自信之心。
校长在教职工中要倡导“三讲”氛围:讲大气、讲品位、讲合作;弘扬“四大精神”:人文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改革精神;确立“五种方式”:现代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由此能激发出教师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从而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向心力。
二是构建宽松和谐氛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发强烈,教师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大。
重视学校的工作学习环境建设,对教师要多一些人文关怀,使之心情愉快地工作。
管理者要为教师工作建立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环境、宽松评价环境、有积极心态的乐教环境,要让教师有愉快之心、舒适之心、快乐之心。
校长应视野开阔、胸襟宽广、思想解放、理念先进,教师应该个性鲜明、志趣高雅、学识渊博、教艺精湛。
教师是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学校领导不能以刻板的制度去苛求教师,不能以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教师,而应该以更合理、更有效、更加人性化的标准去规范教师的行为,在要求教师为人师表的前提下,应该允许教师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让教师“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体验实现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乐趣。
只有尊重了教师的个体差异,也才能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和学校特色办学。
4、打造平等沟通交流的和谐环境。
人际沟通主要有管理者与教师、学科教师间的沟通。
学校管理者要常深入教师中间,了解听取意见,发现教师中的所思所想、好人好事、困难疾苦,增进彼此的尊重和理解。
通过沟通让广大教师知道管理者想做什么、做了什么,使广大教师体会到管理者在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等许多工作中的苦衷。
同时,对教职工中不正确的意见、思想倾向要积极引导,不能迁就。
学科教师沟通是让教师相互了解彼此的工作特点、困难及取得的成绩等,有利于消除教师由于学科、年级工作的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和隔膜。
这样的沟通有利于教师在晋职、考核、评优时的期望值和实现值的平衡,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利于人际之间凝聚力的增强,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效能。
二、管理的过程中要体现参与性特点当前的教师管理中,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权力失衡,教师没有充分的决策、监督与参与的权力。
为了使学校更加良性和高效运行,学校应该营造一种和谐的民主氛围,让管理者从过去的”大包大揽”转变为加强服务和引导。
其次,应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营造重视教学和教书育人的氛围。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教学管理一定要注重发挥教师的民主参与作用,应积极征求广大教师对教学质量工作及领导干部的意见和建议。
三、赋予教师挑战性工作与一般工作人员相比,教师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
他们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
因此,他们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克服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要使工作富有挑战性,除了下放决策权外,还可以通过工作轮换和工作丰富化来实现。
当教师觉得现有工作已不再具有挑战性时,学校领导就可以把他轮换到同一水平、技术相近的另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岗位上去。
在实施充实工作内容过程中,应遵从下列五个原则:1.增加工作的责任和难度;2.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3.赋予教师自主权;4.将有关工作业绩及时反馈给教师;5.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
四、构建柔性的评价机制尽管当前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有些学校却毫不迟疑地将评价结果记入教师教学档案,与教师的实际利益挂钩。
这样不但损害了评价的公正原则,也严重挫伤了教师认真教学的积极性。
要使教学评价相对公正,应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在教师的绩效评价上,既要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但又不能仅仅以此作为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评判依据,还应听取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其他教师的意见,将几个方面的意见结合起来考虑。
第二,在评价的标准上,不能仅仅强调教学形式是否具有多样化的手段,还应考虑教师教学是否具有前瞻意识,是否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教师的教学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发散性思维,是否尊重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
第三,评价体系应避免主观因素的误导。
不要出现是否平易近人、是否关心学生之类的评价项目,尽可能使评价体系客观公正。
第四,要将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结合,客观全面地体现教师的水平,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五、关心教师,让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首先,学校应该关心教师的健康状况。
由于教师从事的是脑力劳动,缺乏应有的锻炼和娱乐,因此,长期下来健康状况就会受到威胁。
其次,学校应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状况,要尽力帮助教师达到工作和家庭相互平衡。
这样,学校教师就可以在工作之前、当中或者之后高效率地干完自己的“私事”,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更集中的精力从事工作。
还需在教代会上向教师解释教师工作的艰辛,并希望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这样可以促进教师个人及其整个家庭对学校的忠诚,对教育事业的追求。
总之,对教师管理,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以人为本,认真分析、研究教师的心理特征和新特点,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生态环境。
要管理好教师,就要做到思想上理解、生活上关心、发展上帮助、管理上参与、情感上尊重。
只有把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只有善于把解决思想问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同关心教师的切身利益,逐步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从而主动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1]徐联仓.管理心理学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86-89.[2]李水山.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观[ol].[3]论人本管理[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