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保护局某年度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

环境保护局某年度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

环境保护局XX年度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中共xx省委办公厅、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x办发〔XX〕x号)精神,根据《关于印发XX年全区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公众关切,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认真落实省、地有关政务务公开的要求,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细化政务公开工作任务,推进行政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

二、推进环境保护政府信息主动公开。

及时公开大气、水等环境质量信息;公开行政审批事项和服务事项的办事程序、申报材料、办理时限等;严格规范受理公示、批前公示、批后公示、环评公示等。

进一步扩展主动公开内容,做好依法行政、环境管理、环保服务、审批结果等方面信息的公开工作。

健全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结果公开机制。

加大环境信息的解读力度,让公众更好地知晓、理解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举措和规范标准等。

三、深化环境监管执法信息公开。

继续推进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企业自行监测信息公开。

按照“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目录”项目、内容和时限要求,及时公开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违法企业污染事实和查处、整改情况,公开违法企业行政处罚决定书、挂牌督办企业名单、环保不达标企业名单,以及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信息。

四、大力推进环境保护行政决策公开。

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环保政策措施和行政审批等决策中,广泛听取、合理吸收各方面意见,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

五、积极稳妥做好依申请信息公开。

依法依规做好依申请信息公开,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属于主动公开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属于依申请公开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予以书面答复。

积极拓展依申请公开的受理方式,畅通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网上平台、政务服务窗口等受理渠道,方便群众提出申请。

六、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加强政务舆情监测工作,扩大舆情收集范围,及时了解各方关切,有针对性地做好回应工作。

对涉及环保的重要政务舆情、媒体关切等热点问题,要认真研判处置,及时借助媒体、网站等渠道发布准确权威信息,讲清事实真相、有关政策措施、处置结果等,认真回应关切。

七、充分发挥媒体作用。

运用媒体发布信息、解读政策、引领舆论、推动工作。

通报环保工作,并做好发布解读工作。

注重加强政策解读的传播,扩大政策信息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八、强化政务公开审查工作。

信息公开前应经本单位科室负责人审核、报局分管领导审阅后,方可发布。

对外报送的电子版信息应打印纸质版经科室负责人、局分管领导签字后,方可报送。

重要信息公开必须经局主要领导同意。

未经审核的信息一律不得公开。

九、加强政务公开队伍建设。

加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政务公开工作水平。

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政务公开业务培训活动。

十、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局党组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

成立以党组书记为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负责政务公开全面工作,副组长负责分管范围内的政务公开工作。

成员负责政务公开工作的具体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局综合科,负责政务公开的日常工作。

(二)完善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工作相关制度,着力逐步推进我局政务公开工作正规化、规范化。

(三)加强监督考核。

将政务公开工作纳入纳入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内容,作为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调整使用的重要依据。

对工作落实好的,予以表彰;对落实不到位的,予以通报批评;对违反政务公开有关规定、不履行公开义务或公开不应当公开事项,并造成严重影响的,严肃追究责任。

为深入贯彻《中共xx省委办公厅、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x办发〔XX〕x号)精神,根据《关于印发XX年全区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公众关切,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认真落实省、地有关政务务公开的要求,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细化政务公开工作任务,推进行政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

二、推进环境保护政府信息主动公开。

及时公开大气、水等环境质量信息;公开行政审批事项和服务事项的办事程序、申报材料、办理时限等;严格规范受理公示、批前公示、批后公示、环评公示等。

进一步扩展主动公开内容,做好依法行政、环境管理、环保服务、审批结果等方面信息的公开工作。

健全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结果公开机制。

加大环境信息的解读力度,让公众更好地知晓、理解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举措和规范标准等。

三、深化环境监管执法信息公开。

继续推进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企业自行监测信息公开。

按照“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目录”项目、内容和时限要求,及时公开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违法企业污染事实和查处、整改情况,公开违法企业行政处罚决定书、挂牌督办企业名单、环保不达标企业名单,以及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信息。

四、大力推进环境保护行政决策公开。

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环保政策措施和行政审批等决策中,广泛听取、合理吸收各方面意见,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

五、积极稳妥做好依申请信息公开。

依法依规做好依申请信息公开,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属于主动公开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属于依申请公开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予以书面答复。

积极拓展依申请公开的受理方式,畅通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网上平台、政务服务窗口等受理渠道,方便群众提出申请。

六、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加强政务舆情监测工作,扩大舆情收集范围,及时了解各方关切,有针对性地做好回应工作。

对涉及环保的重要政务舆情、媒体关切等热点问题,要认真研判处置,及时借助媒体、网站等渠道发布准确权威信息,讲清事实真相、有关政策措施、处置结果等,认真回应关切。

七、充分发挥媒体作用。

运用媒体发布信息、解读政策、引领舆论、推动工作。

通报环保工作,并做好发布解读工作。

注重加强政策解读的传播,扩大政策信息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八、强化政务公开审查工作。

信息公开前应经本单位科室负责人审核、报局分管领导审阅后,方可发布。

对外报送的电子版信息应打印纸质版经科室负责人、局分管领导签字后,方可报送。

重要信息公开必须经局主要领导同意。

未经审核的信息一律不得公开。

九、加强政务公开队伍建设。

加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政务公开工作水平。

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政务公开业务培训活动。

十、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局党组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

成立以党组书记为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负责政务公开全面工作,副组长负责分管范围内的政务公开工作。

成员负责政务公开工作的具体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局综合科,负责政务公开的日常工作。

(二)完善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工作相关制度,着力逐步推进我局政务公开工作正规化、规范化。

(三)加强监督考核。

将政务公开工作纳入纳入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内容,作为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调整使用的重要依据。

对工作落实好的,予以表彰;对落实不到位的,予以通报批评;对违反政务公开有关规定、不履行公开义务或公开不应当公开事项,并造成严重影响的,严肃追究责任。

为深入贯彻《中共xx省委办公厅、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x办发〔XX〕x号)精神,根据《关于印发XX年全区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公众关切,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认真落实省、地有关政务务公开的要求,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细化政务公开工作任务,推进行政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

二、推进环境保护政府信息主动公开。

及时公开大气、水等环境质量信息;公开行政审批事项和服务事项的办事程序、申报材料、办理时限等;严格规范受理公示、批前公示、批后公示、环评公示等。

进一步扩展主动公开内容,做好依法行政、环境管理、环保服务、审批结果等方面信息的公开工作。

健全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结果公开机制。

加大环境信息的解读力度,让公众更好地知晓、理解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举措和规范标准等。

三、深化环境监管执法信息公开。

继续推进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企业自行监测信息公开。

按照“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目录”项目、内容和时限要求,及时公开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违法企业污染事实和查处、整改情况,公开违法企业行政处罚决定书、挂牌督办企业名单、环保不达标企业名单,以及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信息。

四、大力推进环境保护行政决策公开。

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环保政策措施和行政审批等决策中,广泛听取、合理吸收各方面意见,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决策的必经程序。

五、积极稳妥做好依申请信息公开。

依法依规做好依申请信息公开,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属于主动公开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属于依申请公开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予以书面答复。

积极拓展依申请公开的受理方式,畅通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网上平台、政务服务窗口等受理渠道,方便群众提出申请。

六、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加强政务舆情监测工作,扩大舆情收集范围,及时了解各方关切,有针对性地做好回应工作。

对涉及环保的重要政务舆情、媒体关切等热点问题,要认真研判处置,及时借助媒体、网站等渠道发布准确权威信息,讲清事实真相、有关政策措施、处置结果等,认真回应关切。

七、充分发挥媒体作用。

运用媒体发布信息、解读政策、引领舆论、推动工作。

通报环保工作,并做好发布解读工作。

注重加强政策解读的传播,扩大政策信息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八、强化政务公开审查工作。

信息公开前应经本单位科室负责人审核、报局分管领导审阅后,方可发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