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县藕池镇总体规划说明书第一章总述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藕池镇位于公安县东南部,与石首市交界。
东临藕池河和安乡河,与石首市隔河相望,西有虎渡河,与章田寺乡一衣带水,南与黄山头镇接壤,北与闸口镇和麻豪口镇毗邻。
镇域东西长16公里,南北宽11公里。
总面积102.59平方公里。
镇域自然条件估越,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镇现有2个集镇,13个村,辖4个居委会,根据2008年藕池镇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底全镇总人口5277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621人,占总人口31.5%,农业人口36150人,占总人口68.5%。
本区域工业基础较好,物产丰富,主要有粮、棉、油等经济资源,为公安县的工业重镇。
二、自然条件与资源1.气象本镇地处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区内,气候温和温润,四季分明,具有霜期短、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春季短、多东风、常阴雨、气温升降剧烈的特点。
年平均气温为16.4℃,季最高气温为38.1℃,年最低气温为-14.7℃,年最大降雨量1678.6mm,年最小降雨量712.6mm,年平均降雨量为1195.6mm。
年平均气压1012.1mpa,年最高气压1044.9mpa,年最低气压989.6mpa。
年平均相对湿度81%,年平均相对最低湿度71%。
年平均蒸发量1312.5mm,最大积雪深度22cm,年平均日照1857.8小时,平均日照率为42%,年平均无霜期270天。
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南风次之,最大风力9级。
2.地形地貌本域为平原湖区,属淮阳和江南古陆凹陷地带,地势平坦,南北两面微量呈倾斜之态,最高海拔37米,最低海拔31米。
3.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本县位于江汉拗陷盆地的西南边部。
西邻鄂西隆起山地,南邻洞庭盆地。
本县大部分地区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覆盖,而本镇为第四系(Q)的全新统冲积层(Q4)和上更新统湖积层(Q3)。
上更新统湖积层(Q3)形成于距今30万年—1.15万年间,由冲湖积而成,岩性为黄褐色粘土、亚粘土、含淤泥质,局部含砂层,其岩性具三元结构,自下而上是砂砾石层、粉细砂层、亚砂土至亚粘土。
全新统冲积层(Q4)形成于1.5万年,由冲积洪积湖积而形成的灰色、棕黄色粉细砂、亚砂土、亚粘土及淤泥,厚度5-15米。
根据湖北省地震局在1977年对全省未来100年内,进行地震危险区划和地震烈度区划,藕池为震级M=5.25-5.75级(烈度I0=Ⅶ度)的地震危险区。
地耐力一般为80-100KN/m2。
本镇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可划分为两层地下水,即上层孔隙潜水和下层孔隙承压水。
孔隙承压水为赋存于第四系更新统砂、砂砾石层中的地下水。
是分布最广、供水意义最大的一种地下水,具有水质好、水量丰富、埋藏浅等优点。
含水层埋深一般在20米左右,钻孔单位涌水量为400-1000立方米/日〃米。
藕池河为1852年(清咸丰二年)长江干道马林工溃口后形成,原从藕池口(俗称北口)分泄江水,后因长江河床淤积,河口向北延伸至郑家河码头,流经裕公垸、杨林市,至倪家塔南入洞庭湖。
长11.6公里,河床宽300-500米,最大流量为12800立方米/秒。
安乡河为藕池河支河,从倪家塔分流,沿荆江分洪区南线大堤南流至八家铺为主河道,南流入安乡县境,长15公里。
4.自然资源(1)生物资源生物种类较多,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适于多种植物生长,因而植物资源丰富。
境内地形比较简单,野生动物资源较少。
据调查镇域现有各种植物约400余种,动物50余种。
(2)土地资源镇域内土壤类型多样,土层深厚,土质较好。
主要由泛滥带、自然堤、河湖漫滩及河湖洼地等地貌组成,土壤母质多以第四纪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湖相沉积物为主。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表明,本镇共有3个不同的土壤类别:潮土、水稻土、草甸土。
三、历史沿革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藕池建镇,以“池多盛产莲藕”而得名。
藕池历来属石首县辖重镇,西晋建县后,区域常变,清朝时为石首县的西乡。
1911年至1949年藕池曾划为区镇。
1950年至今,藕池曾多次划为社、镇。
1952年荆江分洪工程完成后,藕池属荆江县管辖,1955年公安、荆江两县合并后,属原石首县管辖,1965年藕池划归公安县管辖,至今为公安县东南部经济和交通枢纽中心。
藕池远在北宋时期就是一个繁荣的商业集镇。
清未年间,这里发展了金、银、铜、铁、缝纫、印染等几家手工业作坊。
民国时期,这里又发展了针织、印刷、衡器、化工等工业企业,还设有银行、书局、电报局等;商业行栈星罗棋布,百商云集,载运货物船只往来不绝,沿河船只摆五里之长,街上行人络绎不绝,夜如白昼,热闹繁华,曾经享有“小汉口”之称,城镇人口一度高达三万多人。
1943年3月9日,日本侵略军占据藕池后,市场萧条,人口大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人口下降到不足三千人。
建国后,工商业才逐渐兴盛起来,经过藕池人民的不断努力奋斗和辛勤劳动,藕池镇又呈现出了一片繁荣生机的景象。
1985年工业已发展有纺织、造纸、机械、建材等30多家企业,畜牧机械厂是机械工业部定点生产的专业厂,产品达部颁设计标准,生产的9WL42/50型链式喂料机,1981年获机械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奖。
建筑防水材料厂试制成功的低温柔性油毡属国内首创,1985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曲酒厂生产的“黄山头大曲”酒,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优质酒浓香型第一名,1984年获国家轻工业部银奖,同时“黄山头”牌系列白酒荣获92年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藕池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留下了光辉业绩。
1927年以贺锦荣同志为首在藕池一带建立了一支游击队,活动于湘鄂边界地区,为湘鄂西苏区革命活动起到了极大作用。
另南华安工委书记王云夫,石公华县委书记张泽生等同志为对外抗日,拯救中华民族活动于藕池周围宣传党的政策,为新四军提供武器弹药,扩充兵源作出了贡献。
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简况1、镇域(1)经济总量根据2008年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镇域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97197万元(按现行价),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比增)12.4%,其中,第一产业23590万元,比增16.5%,第二产业36192万元,比增11.2%;第三产业37415万元,比增9.9%。
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三大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23.5:38.2:38.3调整为2008年24.3:37.2:38.5,所有制结构上集体、个体私营、合资经济共同发展。
(2)区域经济次位现状藕池镇在县域经济区域中,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处于中上等水平。
2008年完成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县的10.8%,在全县16个乡镇中名列5位,其中第一产业列第13位,第二产业列第4位,第三产业列第5位。
从财政收入来看,藕池镇2008年财政收入424万元,各列6位,从农村居民收入情况来看,藕池镇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882元,名列10位。
2008年全镇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五、藕池镇域建设现状现已有轻工、纺织、机械、建材等企业,镇区道路总长8km,排水主管线长8.5km,水厂二座,供水能力7000吨/日,其中一水厂供水能力为2000吨/日,二水厂供水能力为5000吨/日,供水主管线长10km。
现有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2所,医院2所,农贸市场1个。
六、上一轮总体规划(1995年)回顾1、规划有效地指导了城镇建设1995年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后,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向西南发展,十几年来镇区的开发建设基本上是在规划的有效控制下。
主要规划道路新城路已建成,沿道路两侧已建成部分居住、工业、公共设施等。
2、上一轮规划的不足之处(1)上一轮总规中,镇区用地处于工业用地的包围中,对风向、环境的考虑不足。
商业金融用地布臵维持延续了零散的现状,没有提出集中发展的要求,镇区内机构仍然不清晰,造成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套不成系统。
(2)上一轮总规中,绿地布臵分散、凌乱,相互缺少联系,没有一个完整的绿地系统,不利于形成有特色的城镇用地形态和城镇风貌特色。
(3)221省道穿越镇区,且道路两侧布臵大量的公建,造成行人相互穿越,严重影响过境车辆正常通行和危及行人安全。
(4)镇区道路系统不符合国家规范要求,丁字路较多,道路间距不足,主次干道不明确,造成三角形地、崎形地较多,不利于建筑布臵。
七、上一轮总体规划(1995年)实施评价1、1995年现状与2008年镇区现状比较比较2008年与1994年镇区建设情况,可以看出镇区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的扩展,发展方向主要为向西和向南。
(1)城镇结构 1994年镇区以新城大道和荆江路为两条主要的建设轴,沿这两条轴线布臵有工业、居住和公共建筑。
2008年镇区主要沿新城路两侧向西发展,但总体上镇区保留了原来的城镇结构,并没有形成新的建设轴线。
整个镇区形成“一个中心”的城镇结构。
(2)1994年镇区道路主要为二纵二横,即中山路、荆江路、新城路、前进路。
镇区道路主要为方格网式道路网。
对外交通主要是221省道从镇区西南部穿过。
与2008年现状相同,没有发生改变。
(3)用地布局1994年镇区建设用地总面积为244.3公顷,到2008年镇区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97.55公顷,比1994年减少了46.75公顷,主要表现为工业用地。
2、上一轮近期建设规划(1995-2000年)与2008年镇区规划现状的比较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是以上一轮规划为依据进行的,规划执行效果较好,对镇区建设起到了一定指导作用。
将2008年镇区现状与规划比较可以发现,二者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
实际发展速度远远低于规划预期的发展速度,没有达到规划预期的城镇规模。
(1)城镇人口1995年总体规划预测2000年规划人口为4万人,到2008年底镇区实际人口仅2.07万人,城镇人口规模未能如期实现,差距较大。
原因主要是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二产业中的工业从1995年的二十多家企业到现在仅只剩有五家规模企业,特别是服装、机械、化工受到了市场的冲击,而被市场淘汰出局。
(2)城镇结构上一轮规划采用“两心一轴两片”的城镇用地布局结构形式,“两心”即老镇区沿中心路商业中心和城西商业文化中心。
“一轴”即沿新城路为镇区发展轴。
“两片”即以大桥路将镇区分为东西二个居住小区。
到2008年底镇区新区中心没有形成,用地向外扩展很慢,有待进一步开发建设。
(3)道路交通上一轮镇区近期规划建成5条道路,到2008年底,只建成了新城路,其他道路没能形成。
(4)用地布局上一轮近期规划镇区建设用地总面积392公顷,2008年现状中镇区建设用地总面积197.55公顷,比规划面积少194.45公顷。
镇区向西北沿新城路建了部分居住、工业、公共设施用地。
到2008年镇区向西北有一定的扩展,但规划的工业用地、商业中心、居住用地没有实现,规划的镇区基本格局没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