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化脓性感染主要包括疖、痈、急性蜂窝织炎、丹毒、急性淋巴管炎和急性淋巴结炎和脓肿。
疖是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扩展到皮下组织。
致病菌大多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人体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通常都有细菌到磨擦和刺激,都可导致疖的发生。
疖常发生于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颈、头、面部、背部、腋部、腹股沟部及会阴部和小腿。
临床表现为局部出现红、肿、痛的小结节,以后逐渐肿大,呈锥形隆起。
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中医称为疽。
颈部痈俗称“对口疮”,背部底部开始。
由于皮肤厚,感染只能没阻力较弱的皮下脂肪柱蔓延至皮下组织,沿着深筋膜向四周扩散,侵及附近的许多脂肪术,再向上传入毛囊群而形成具有多个“脓头”的痈。
痈呈一片稍隆起的紫红色浸润区,质地坚韧,界限不清,在中央部的表面有多个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状。
痈易向四周和深部发展,周围呈浸润性水肿,局部淋巴结有肿大和疼痛。
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其特点是病变不易局限,扩散迅速,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
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
炎症可由皮肤或软组织损伤后感染引起,亦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直接扩散功经淋巴、血流传播而发生。
临床表现常因致病菌的种类、毒性和发病的部位、深浅而不同。
表浅的急性蜂窝织炎,局部明显红肿、剧痛,并向四周迅速扩大,病变区与正常皮肤无明显分界。
病变中央部位常因缺血发生坏死。
如果病变部位组织松弛,如面部、腹壁等处,则疼痛较轻。
深在急性蜂窝织炎,局部红肿多不明显,常只有局部水肿和深部压痛,但病情严重。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由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粘膜的细小伤口入侵所致。
丹毒蔓延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
临床表现丹毒的好发部位为下肢和面部。
起病急,局部表现为片状红疹,颜色鲜红,蹭较淡,边缘清楚,并略隆起。
手指轻压可使红色消退,但在压力除去后,红色即很快恢复。
在红肿向四周蔓延时,中央的红色消退、脱屑,颜色转为棕黄。
附近淋巴结常肿大、足癣或血丝虫感染可引起下肢丹毒的反复发作。
致病菌从损伤破裂的皮肤或粘膜侵入,或从其他感染性病灶,发疖、足癣等处侵入,经组织的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内,引起淋巴管及其周围的急性炎症,称为急性淋巴管炎。
如急性淋巴管炎继续扩散到局部淋巴结,或化脓性病灶经淋巴管蔓延到所属区域的淋巴结,就可引起急性淋巴结炎。
急性淋巴管炎和急性淋巴结炎的致病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丹毒即为网状淋巴管炎。
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脓肿常继发于各种化脓性感染,如急性蜂窝织炎、急性淋巴结炎、疖等;也可发生在局部损伤的血肿或异物存留处。
临床表现为浅表脓肿,局部隆起,有红、肿、痛、热的典型症状,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压之剧痛,有波动感。
深部脓肿,局部红肿多不明显,一般无波动感,但局部有疼痛和压痛,并在疼痛区的某一部位可出现凹陷必不肿。
患处常有运动障碍。
【外治方集成】1、新鲜野菊花30g。
水煎服,并用上药捣烂敷。
2、马齿苋60g,甘草6g。
水煎服,每天2回。
3、绿豆15g,白芷10g,蜈蚣2条。
水煎服,每天2回。
4、蒲公英30g,白菊花叶30g。
水煎服,每天2回。
5、蒲公英60g,白菊花60g,桔梗30g,甘草15g。
水煎服。
用于红丝疗。
6、紫花地丁30g,忍冬藤30g,知母10g,白果10g,桔梗10g,甘草10g。
水煎服。
用于治上部疔疮。
7、菊花、紫花地丁各30g。
水煎服。
8、白菊花30g,牛膝30g,花粉10g,地丁30g,甘草30g。
水煎服。
用于脚趾生疔。
9、蒲公英(鲜),捣烂,敷于患处。
10、新鲜芭蕉根250g,捣烂绞汁,将汁生敷并可捣烂敷患处。
11、瓜蒌1个,蒲黄10g。
共捣烂,涂患处,每天1回。
12、五倍子、蜂蜜、元醋各适量。
将五倍子研末,加入蜂蜜、元醋,调成糊状,敷患处。
于疔疮初期红肿焮痛最为适宜,中期亦制止蔓延。
13、天花粉150g,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各75g,天南星、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各30g。
上药共研为末,用蜜或麻油调敷。
本方适用于疔疮肿毒未成脓者。
14、全蝎3g,僵蚕、公丁香、地龙干、白芷、大黄、雄黄、金蝉脚、苏地鳖各6g,五谷虫4.5g。
上药共研为末,和冬蜜调成糊状,敷患处,本方可治一切面疔。
15、生蒲黄6g,黄连3g,冰片3g。
上药共研为末,调麻油敷患处。
本方适用于口唇生疔。
16、雄黄3g,吴茱萸30g。
研末,调香油(熬熟)搽患处。
本方适用于对口疔。
17、猪蹄壳1只,明矾9g。
将明矾研末纳猪蹄壳中,置火上煅枯后,共研为末,调茶油涂之。
本方适用于肩疔。
18、水蜈蚣,鲜全草适量,和蜜捣烂,外敷患处。
本方可治各种疔疮。
19、蜈蚣1条,雄黄6g。
研细末,用时以鸡蛋清调涂患指。
如发烧甚时,可将药粉和鸡蛋清调匀,装入原蛋壳内,然后将患指插入蛋中,待蛋发热时,将指抽出,冷后再插入蛋壳内,如此反复数次,其症必减。
20、芙蓉叶(秋季采)适量。
生研或干研成青褐色细末,装瓶备用。
临用时加蜂蜜调敷患处。
或用凡士林配成20%软膏涂之。
21、大黄150g,黄柏50g,姜黄150g,白芷30g,生南星150g,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30g,花粉、生川草乌、生半夏、生白附子、黄连各150g。
将上药共研成细末,过筛,用凡士林适量调匀成膏,装瓶备用。
根据疔疮范围大小,将膏敷于疔疮之上,外盖纱布,用胶布固定,每天将患处用凉开水洗净,换药1回。
说明:本方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生肌之功。
疔疮未破溃者,能提毒外出、消肿止痛。
已破溃者,能提毒透脓,使伤口早日愈合。
治疗疔毒须注意三点:22、蟾酥1.5g压成细末,以茶油适量,调成稀糊状,备用。
使用时,先将患部用浓冷之茶(苦丁茶汁)洗净,揩于,然后用消毒棉签蘸药抹上,外用消毒药布包好,每天2回。
适用于蛇头疔。
初指端红肿疼痛,继则肿热扩大,疼痛剧烈(搏动性疼痛),穿破溃烂。
敷药后局部有清凉舒适感,疼痛显著减轻,3至4日后溃疡愈合,手指运动自如。
23、苍耳虫、明矾末各150g,朱砂2g,黄升丹15g。
以明矾、朱砂与苍耳虫研匀后阴干。
用时将药末加入黄升丹点敷。
说明:苍耳虫采集期应以立秋后为准。
24、公丁香、肉桂各50g。
研成细末。
撒在膏药上,贴敷患处。
适用于疔毒、痈肿。
25、蓖麻肉、松香各60g,制乳香、制没药各9g,银珠15g,轻粉12g,麝香0.3g。
先将蓖麻肉、松香末人石臼内捣匀,加入后五味药同捣千余下。
或将蓖麻肉改为蓖麻油60毫升,加入松香烊化后,将各药撒入搅匀,浸入冷水中备用。
用时捏成薄片,外盖患处。
适用于疔疮发疽、深部脓肿。
说明:本方原名“千锤膏”。
历代外科方书/记载尤多。
本膏可使脓毒外达,移深居浅;深部脓疡溃后,脓腐不尽,以本膏捏成枣核形,插入溃孔,可以提毒去腐。
本膏制法繁琐,故改用蓖麻油60毫升加入松香烊化搅匀,然后将各药徐徐撒人,边撒边搅,待冷后制成本膏。
26、生乳香、没药、苍术、黄柏、白芷、天花粉各30g,广丹15g,生姜汁、生葱汁各20g,猪胆汁1500g。
将生乳香、没药、苍术、黄柏、白芷、天花粉共研极细末。
再同生姜汁、生葱汁、广丹、猪胆汁一起入砂钵内,用柳枝搅拌均匀,然后把砂钵置于露天处,日晒夜露49天即可(若遇雨天,需把钵端回室内)。
外敷患处。
本方适用于疔肿、乳痈、无名肿毒初期未成脓者。
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
27、大黄100g,冰片20g,芒硝100g,食酷适量。
大黄、冰片、芒硝,3味药各研细末,加入食醋适量搅拌均匀。
外敷患处。
适用于疔疮、痈肿疮毒及跌打损伤引起的瘀血肿胀。
28、川连90g,大黄15g,黄柏、黄芩各30g,田三七150g,制乳香30g,芝麻油500g,广丹45g,黄蜡、白蜡各9g。
先将黄连、大黄、黄柏、黄芩、三七等药放麻油中浸泡(夏季7日,冬季10日),每天用竹棒搅拌1至2回,使药物尽量浸透。
然后再放陶锅中煎熬至药物焦黑时,即进过滤,去药渣,再将药液煮沸,即加入黄、白蜡,乳香,最后加入广丹,并时时用竹棒搅拌,至锅中冒烟,药物成黑色时即离火,待冷后装入瓷罐中备用。
临用时将上药涂纱布上,敷患处,外用胶布固定。
本方对疖、疮、疔毒肿痛等症,有较好的疗效。
29、生大黄、生黄柏、姜黄、白芷各78g,花粉115g,南星、苍术、陈皮各15g,厚朴、生甘草各31g,羌活、牙皂、枯矾、雄黄各18g。
先将上药晒干,研细过筛,用生麦面适量,加水调糊,入上药拌匀,干湿适度,用手搓成条如筷子大,用刀切成3厘米长,放入雄黄末滚动,使雄黄末粘贴在药条上,取出阴干备用。
可根据不同的疾病选用茶油、醋、蜜等调药外敷。
【预防调护】1、疔疮禁忌挤脓;防止跌跤,碰伤患部;忌早期开刀或针挑。
如有全身症状者,宜卧床休息,配服中药。
忌食烟酒、辛辣、鱼肉等。
2、用药宜聚不宜散。
疔为火毒,重用清热解毒,使毒邪收聚一处,尽早透脓,才能免其扩散。
3、小疮不可忽视,古有“治疗如防虎”及“面无善疮”之说。
4、不可挤压挑拨或以艾灸疔头,不可误服辛热之药、酒肉鱼腥等,以免更增火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