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7 再别康桥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7 再别康桥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7 再别康桥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流程一、自主学习1、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新月派代表诗人。

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听课,度过了一段真正悠闲的生活。

徐志摩是个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

他很快发现“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这里,波光潋滟,绿草如茵,树木葱茏,碧空如洗。

风光旖旎的康河岸边,他仰卧在有星星一样的黄花点缀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

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这段美好的生活令他魂牵梦绕。

再度回到母校,再次见到昔日的美景,怎不让他激动万分?可很快又要告别这里的美景,告别风光秀丽的母校,怎不让他依依不舍?带着这种情感,在归国途中的海轮上,他写下了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诗作。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2、知识储备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的情感。

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

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

作者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

物象――意象――意境3、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4、给加点字注音青荇.()长篙.()漫溯.()笙.()箫5、整体感知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离别对象上与本诗有何区别?(2)、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二、合作探究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任选一角度试分析。

A、从色彩分析B、从画面分析C、从动词分析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读一读,试从押韵和节奏方面作分析。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试分析。

三、拓展延伸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试从绘画美和音乐美的角度赏析。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四、小结本课。

本课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五、当堂检测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六、作业背默课文。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27 斑羚飞渡教学案新人教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领会作品的精神内涵。

(教学重点)2.感知斑羚飞渡的过程,体悟飞渡场面的悲壮。

(教学难点)3. 学习老斑羚那种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因为拥有年轻的生命而自信满怀,我们因为爱和被爱而幸福着。

但是,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我们决不是唯一的生命形式,也不是唯一的情感的生灵,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向我们演绎的是一曲动物世界的生命绝唱,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去触摸那扣人心弦的惨烈与悲壮。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沈石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作协理事。

其动物小说别具一格,在海内外赢得广泛声誉,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

代表作有小说《圣火》、《第七条猎狗》、《一只猎雕的遭遇》等。

2.走近斑羚斑羚,别名青羊、山羊,羚羊的一种,形状和山羊相似,雌雄都有角,四肢细长,跑得快,耐干渴,角可以入药,有清热、解毒等作用,所以常被人捕杀。

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南、华南等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3.字音字形逞.能(chěng)恍.惚(huǎng)剖.开(pōu)娴.熟(xián)炫.目(xuàn)对峙.(zhì)湛.蓝(zhàn)悲怆.(chuàng)稚.气(zhì)巡.视(xún)衔.接(xián)苍穹.(qióng)4.词语解释。

【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

维,是。

谷,穷尽,指困境。

【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眼花缭乱】眼睛看到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参差不齐】指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略胜一筹】比较起来,略微好一些。

筹,筹码,计数的用具。

【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心甘情愿】心理完全愿意,没有一点儿勉强。

常指自愿作出某种牺牲。

【一尘不染】借指环境非常清洁。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一群斑羚被狩猎队所追杀,被逼到了戛洛山的伤心崖上。

当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时,一片惊慌,胡乱蹿跳。

但后来,斑羚群凭借娴熟的跳跃技巧,以牺牲老斑羚的生命为代价,成功的完成了山涧上的飞渡,赢得了种群的生存机会。

2.理清“斑羚”飞渡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起因:一群斑羚被狩猎者追杀,被迫逃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

经过:起初斑羚们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后在镰刀头羊组织指挥下,它们一老一少搭配飞渡伤心崖。

结果:斑羚群以牺牲老斑羚为代价,成功地完成了山涧上的飞渡,赢得了种群的生存机会。

3.斑羚飞渡经历了哪四个过程?身陷绝境、峰回路转、斑羚飞渡、走向深渊(二)深层探究1.文章从哪可以看出斑羚已陷入绝境?明确:文章开头设置了悬念,“逼”“伤心”等字可看出。

第二段中形象的比喻(对山的),斑羚的跳跃能力等可看出斑羚群已无路可逃。

2.文中的这些斑羚没有姓名,这只斑羚,那只斑羚,作者是怎样说清楚的?明确:作者注意分类起了名目,又给个体起了名目,有了这些名目,就便于叙述了。

分类的名目有“老年斑羚”“公斑羚”“母斑羚”“年轻斑羚”“小斑羚”等,个体的名目有“镰刀头羊”“一只半大的斑羚”“灰黑色母斑羚”等,有了这些名目,故事才叙述得清清楚楚。

这一点看似小事,其实在写作上很重要。

3.在这群斑羚中,你对哪只斑羚的印象最为深刻?为什么?明确:镰刀头羊,因为它成功地指导了这次飞渡。

4.斑羚飞渡”时,“我们”在干些什么?人类在这件事中充当着什么角色?明确:谋杀与欣赏谋杀、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大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

5.找出文章议论抒情的语段,作者的思想感情怎样?明确:议论抒情的语段“我没想到,在面临种族灭绝……走向死亡”,表达了作者浓郁的溢美敬重之情。

6.讨论本课的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通过对斑羚的细致描写,热情赞颂了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歌颂了斑羚的身上所体现的可贵的整体精神。

四、课堂小结为了种族的生存,老斑羚选择了死亡,老斑羚用死为下一代斑羚搭起了生命的桥梁,在人类的历史上,也有许多人为了民族,为了人类的明天毅然选择了死亡。

如今我们也面临一个新的选择:如果人类忽视了动物的生存,那么动物灭绝之后将是人类。

所以,不论是自己的生命,还是他人的;不论是人类的生命,还是动物的;我们都应该学会敬畏生命!五、板书设计六、作业设计任选其一:1.请你给掉下悬崖的老斑羚写几句悼词。

示例:纵身一跃,你是山谷间最美的弧度;舍生忘死,你是天边最美的一抹朝霞,你把希望留给新的希望,你的精神得以延续,绵绵不绝,历久弥香!2.请你给飞渡过去的小斑羚们写几句你最想说的话。

示例:你们获得了新生的机会,你们肩上背负着振兴种族的重任。

你们的生命是用另一半老斑羚的生命换来的,你们一定不要辜负它们的心愿,希望你们冲破重重困难,振兴种族!不要让在天堂的长辈们失望。

记住老斑羚们的希望,让你们种族繁衍壮大起来。

让生命活出光彩,活出意义,活出价值。

3.请你给猎人们写几句你最想说的话。

示例:面对如此悲壮,猎人朋友们,你还能举起你们的枪吗?它们是我们的朋友,善待它们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揣摩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2.品读斑羚飞渡的细节描写,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珍爱自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着一群斑羚飞渡了伤心崖,体会了动物间那种令人震撼的悲壮与浓情,这节课我们仍将追随这斑羚们的足迹,进一步去感受、去体会,使我们心中的动物形象更加凄美、更加灿烂。

二、合作探究(一)深层探究1.作者是如何描写斑羚飞渡的?(找出关键动词)明确:斑羚飞渡只是几秒钟的时间,作者抓住关键动词描述了惊心动魄的飞渡场面。

半大斑羚:跃,跳,(位置:前,高)猛蹬,起跳,落获得新生老斑羚:勾,蹿跃,(位置:后,低)坠落走向死亡2.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中重点写了它的哪些表现?谈谈你对镰刀头羊的印象。

明确:文中重点写了镰刀头羊的三次叫声:第一次,当发现斑羚们陷入绝境时,镰刀头羊悲哀地咩了数声,这是无能为力的表示;第二次,在一头母斑羚恍惚走进彩虹的斑斓光带时,镰刀头羊发出“咩”的吼叫,招回母斑羚,同时告诉斑羚群,它已想出自救办法,并指挥迅速实施;第三次,在老年斑羚与年轻斑羚两队数量悬殊时,镰刀头羊悲怆地轻咩一声,这表示为了让更年轻的生命获救,只能牺牲正当盛年的包括自己在内的同类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