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教师培训课程标准与目标分析

初中化学教师培训课程标准与目标分析

课程标准与目标分析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面向全体。

教育应关注每一个体的发展,要尊重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他们的知识结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都表现出差异。

要做到关注学习的差异性,就应尊重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承认并允许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距离不同形式的差异。

尊重学习的差异就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发展要求。

同一把尺子度量的学生是机械的、没有生机的。

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子衡量所有的学生。

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过低的要求会使他们养成骄傲的情绪和思维惰性。

程度较低的孩子过高的要求会使他们易于丧失自信心。

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发展的眼光看每一个学生,只要有进步就应该得以承认。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品味成功,享受成功。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

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

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反映化学学科内容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确定了"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内容主题,规定了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

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实现目标。

以下是我对第一单元——第四单元的分析,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标准》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

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设有不同的水平层次。

对同一层次的学习要求所采用的词语有对学习结果目标的描述,也有对学习过程目标的描述。

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从低到高: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2.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从低到高:初步学习(如分离混合物、制取气体)初步学会(如取用药品、加热、选择仪器、连接仪器、配制溶液、检验物质、使用化学用语、观察记录、简单计算)3.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从低到高:体验、感受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考纲》中关于认知性学习目标水平的说明:A:了解水平。

B:理解水平。

C:应用水平A+:模仿水平—初步学习。

B+:独立操作水平—初步学会绪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收集、展示和演讲,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

(2)能主动与同学讨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3)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策略及组织形式:通过趣味性实验、图片、影像资料、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等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运用教材中贴近学生生活的图画和通俗易懂、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引导学生阅读了解化学的重要作用,感悟“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真实涵义;让学生自己收集关于化学的发展演变,特别是我国化学发展前景的资料,以及学生对化学、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认识在课堂上交流展示。

考点及导学题目的设置知识点1:化学研究对象知识点2:化学发展小史《导学》将原有的3题增加为7题。

其中*第7题:“试着用化学符号表示我们熟悉的下列三种物质:(1)氧气;(2)二氧化碳;(3)水。

”学生尚未接触化学式,但在生物课中接触或在生活中接触过,让学生体验。

同时也展示化学符号美。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物理变化,了解其概念及特征;认识化学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及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学会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初步掌握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学会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

(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认识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

认识药品放置的规范化。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能主动与同学讨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学习方法。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实验操作时能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等方法,促使学生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主动参与善于合作,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3)能自觉遵守实验室规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策略及组织形式(1)课题1:学生在学习化学前,已经了解了一些物质变化的事例,对于教材中化学变化的现象、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关系开始时不宜要求过高,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会逐步加以理解。

要注意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化学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实验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向学生介绍观察的目的、重点和实验方法、仪器、药品装置及注意事项保证安全、可靠和成功的进行实验。

(2)课题2:重点应放在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验上。

采用实物投影化学上的一些重大发现的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实验。

按自己设计的探究报告通过探究实验一、二一系列操作与观察,让学生体验如何开展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探究实验二的探究报告课前让学生根据课本样板自己设计,并按学生自己设计的探究报告进行探究活动。

(3)课题3:通过对课题2中的两个探究活动后,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已有亲身体验,此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利用教材中的实物照片、图标和简短的文字阐述了走进化学实验室的重要性和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基本操作训练。

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操作的注意点,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了解药品的取用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知识点及导学题目的设置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目标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

2、在关于物质性质的描述中,能够初步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3、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导学》选择题全部更换并由原来的5题增加为6题。

第8题:下列文字描述了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①潺潺的流水能蒸发成水蒸气②水蒸气可以变成天上的白云③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④铁矿石冶炼成铁⑤钢铁可以变成铁锈⑥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

请分析: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知识点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关注物质的性质(1)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的实质(2)描述实验的基本方法:实验操作过程→描述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知识点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知识点3: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导学》由原来的1题增加到5题,其中4、(1)、现有一集气瓶,想要测量该集气瓶最多能收集气体的体积,请你写出简便的测量方法:。

*(2)如何收集我们教室内的空气样品?(写出用品和操作方法)。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知识点1:药品的取用三不原则(1)取用原则节约原则用剩药品“三不一要原则”(2)固体药品的取用:粉末状固体的取用;块状固体的取用。

(3)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的倾倒;量筒量液;滴管的使用。

知识点2: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2)给物质加热知识点3:仪器的洗涤知识点4:托盘天平的使用《导学》题目进行了调整、更换。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教学目标:了解空气的成分及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

●能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资源的情感。

教学策略分析:●以恰当的方式(小故事、小实验、阅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引入教学。

●利用实验2-1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的同时,体验当年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实验的感觉,解除对科学研究的神秘感。

●关于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可以鼓励学生课下自查一些资料,通过讨论或墙报等形式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插图2-8的内涵,甚至展开课内外的环保专题活动(演讲、专栏、辩论、漫画展等,可结合课题后的调查与研究进行)。

●组织学生课上或课下阅读、讨论资料“空气质量日报、预报”,将课上讨论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了解该日报、预报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元素符号和化学式在这里开始出现,只是为了增加其与学生见面的机会,以便记忆。

知识点及导学题目的设置知识点1:空气的组成(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2)空气的成分知识点2: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纯净物)知识点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知识点4:保护空气知识点5:绿色化学《导学》由原来的9题调整为8题,包含了全部的考点内容。

其中第8题8、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图1所示的是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

实验过程是:Array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

请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实验中A、B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B__________。

(2)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生成了固态的,从而使集气瓶内气体体积,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外界大气压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