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第三单元单元教材分析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

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

《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

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

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

第二,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第三,本组教材无论是导语、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都是紧紧围绕有关秋天这个专题编排设计的,教学中要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如,导语中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是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会认20个字,会写34个字。

正确读写精读课文中30组词语,积累好词佳句。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单元训练重难点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2.积累好词佳句。

1.加强字词句训练,打好阅读的基础2.抓好语段教学,掌握阅读方法3.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拓展阅读的实践单元课时安排9《古诗两首》2课时10《风筝》 2课时11《秋天的雨》 2课时12《听听,秋的声音》2课时语文园地三 4课时课题9 古诗两首主备人郭玉珍授课班级三年级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本插图,生字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夜书所见》课时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1.过渡: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学习生字(促、深)1.学生汇报。

2.学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1.赏析第一、二行诗(1)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2)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2.赏析第三、四行诗(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

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1.请大家想想,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2.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再指名读,齐读。

3.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

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4.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质疑问难同学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背一背。

学生读或背。

六、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七、布置作业,课外延伸1.背诵《夜书所见》2.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设计夜书所见叶绍翁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思乡之情感:动客情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时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复习前两首古诗,能背诵并默写。

2.有语气地朗读、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歌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检查复习1.指名背诵《望庐山瀑布》、《山行》,说说诗的意思。

2.默写两首古诗。

1.背诵《望庐山瀑布》、《山行》,说说诗的意思。

2.默写两首古诗,纠正错字。

二、引入,激趣1.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两首写景古诗,表达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

你们听,教师所背诵的下面这首诗,与前两首有什么不同?学生用心聆听,体会感情比前两首深沉,是写思念亲人的诗歌2.品文自学⑴自己试着学习这首古诗,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⑵指导朗读体会句意。

学生根据诗意,自由介绍诗意或有语气地朗读。

3.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此诗时年仅17岁。

让学生多做些介绍。

4.学习诗的第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导: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独自一人? 从哪个词看出作者是加倍地思念亲人?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1.小组合作讨论,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加倍地思念亲人?5.学习诗的第二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有语气地朗读古诗。

1.十七岁的王维为什么远离家乡?过重阳节时,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学生思考后交流。

三、阅读推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牧的《江南春》、朱熹的《观书有感》。

读后在明天的课堂上交流。

四、布置作业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故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做他乡的客人。

每逢:每次遇到。

佳节: 节日。

诗中指重阳节。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教学反思课题10 风筝主备人郭玉珍授课班级三年级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

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

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秋天放风筝给孩子带来的乐趣,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教学重点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教学准备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

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

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秋天放风筝给孩子带来的乐趣。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1.童年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2.板书课题。

1.交流分享。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1.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师巡视,了解学情)2.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

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品读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1.学生自读,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

2. 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

“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

“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四、自学生字,交流学法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1.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2.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堂练习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1.收集一些关于描写室外活动的句子,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2.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秋季小伙伴喜欢的室外运动,把自己喜欢的秋季室外运动试着描述一下。

板书设计风筝贾平凹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依、歇、丧、精、希、却精心、希望、依然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课时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读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带来的乐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