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萧红散文的艺术风格

论萧红散文的艺术风格


作者在这里 以孤独寂 寞的形象 出现 。 文中运用 一连 串的
作态度 。 这得益于பைடு நூலகம்迅先生 的教 导。 迅先生告诉萧红 : 现 鲁 “ 在能写什么就写什么 , 不必趋时 ” 。这给萧红 以很大 的鼓舞 。
在生活上,鲁迅 先生如慈祥的祖父,时时关怀着萧红 ,当萧 红处于个人感情危机时 , 鲁迅和许广平 日夜 陪伴她 ,给她减 轻 了不少的痛苦 。因此 , 萧红对鲁迅先 生的感 情是非常深厚
裸, 完全和 目 光接近 ; 市街 临在我 的脚 下,直线的, 综着 错 许 多角度的楼房 , 大柱子一般工厂的烟 囱, 街道横顺 交织着 ,
秃光的街树 。
这段文字 ,作者不说 “ 爬出窗 口” 我 ,而说 “ 从窗 口 我 升 了出去 ” ,不说 “ 衣服单薄 ” ,而说 “ 赤裸裸 ” 。用 词超出 了常规 。句法结构也有变化 ,不说 “ 楼房直线 的,错 综着许 多角度 ” 工厂 的烟 囱大柱子 一般 ” 街树 秃光着 ” 、“ 、“ 。而说
[ 中图分类号] I0 . 2 76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4 7 (0 2 70 8 .2 0 87 2 2 1 )0 .0 20 没 回来 。 ”这是一波 。接着 ,“ 过道一响 ,我 的心就非 常跳 , 那 该 不 是 郎 华 的 脚 步 ? ”但 开 门看 时 ,却 是 茶 房 来 包 饭 。这
( 湛江师范学院 基础 教育学院,广东 湛江 54 3 ) 2 0 7
[ 内容提要] 萧 红是中国现代文 学史 上一位优秀 的小说家 ,同时也是一位天才 的散文家 。曾给她的小说 《 生 死场 》以高度评价 的鲁迅 ,就格外看重她的散文,曾说 她在 散文创作 方面 比谁 都更有前途 。萧红 的散文 总有 一种 寂 寞气息淡淡地逸 出,她 的散文语言是 “ 明丽和新鲜 ”的,这些都是萧红散文艺术风格 的重要体现 。 [ 关键词] 萧 红;散文 ;艺术风格
我们这边看 着:“ 不要那样装饰她 ……”
这一段 , 示了萧红细致 的观 察力 。 显 她做 到 “ 于一 言一 动之微 ,一沙一石之细 ,都不轻轻 放过”( 自清 《 朱 山野缀 拾》 。 ) 把鲁迅 的神态刻划得栩栩如生 。 鲁迅严肃 的生活态度 显示出来 了,作者通过 “ 淡淡 ”的笔调 ,表达 了对鲁迅敬佩 的感情 。 其次,萧红是主观抒情型的作家 ,但她没有直抒胸臆 , 而是把主观的思想感情寓于客观的描述之 中。 从而形成 “ 淡
排 比句 ,把感情 的潮水层层推进 ,但始终没有溢于言表。作 者让寂 寞气 息淡 淡地逸 出,萦绕 于读者 的心 头,留下永久的
回味 。
萧红 的这种“ 淡淡 ” 的艺术风格是如何形成 的呢 ?首先 , 这萧红 的气质有 关。心理学上所说的气质 ,是指一个人不以 活动 的动机 、 目的和 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 动 力特 征 。心 理活动 的动力是指 心理过程 的速 度和稳 定性 ( 即知觉的速度、思维 的灵活程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 ) 、 心理过程 的强度 ( 即情绪 的强弱 、意志努力的强度 )以及心 理活动 的指 向性特 点 ( 的人倾 向于外 部,从外界获得新印 有
1 纪俄 国作家屠 格涅夫说:“ 9世 我认 为,在任 何天 才的 身上 , 重要 的东西都 是我想称 为 自己的声音 的东西。 这里 , ” “自己的声音 ”是指作家特有 的创作个性 和格 调,是作家与
众不 同的地方 。 红的散 文有着长 久的生命 力,这有力地证 萧 明了萧红 的散文 是有着 “自己的声音 ”的。萧 红的散文,总 有一种寂 寞气息淡淡地逸 出。 这正是萧红散文艺术 风格 的重 要体现 。萧红 的散文 中,有许多是具有 自叙传的性质 。每当 她抒写 自己的不幸时,总流露出难 以排遣 的寂寞 。《 他的上 唇挂霜 了》是这样写 的: 夜 间,他睡 觉醒也醒不转来 ,我感到非常孤独 了!白昼

画面生气灌注 。 景致是优美 明丽的 ,可是 作者 的心情 却是抑 郁 的。作者用 明丽的笔调抒写抑郁 的心情 。 使感情表达得更 加 曲折 深 沉 ,哀 婉 动 人 。 以乐 景 写 哀 ,倍 增 其 哀 。 萧红散文的语言又是 “ 新鲜 ” 即鲁迅先 生所说的“ 的, 越 轨的笔致 ”她善于给“ 。 平常 的语 言赋 予一种不平常 的气 氛” , “ 在常见 的词汇 中见出变化 的用法 ” 亚里士多德《 ( 修辞学》 。 ) 例如 《 商市街 ・ 》中的一段描 写: 饿 窗子在墙壁 中央 ,天窗似 的,我从 窗 口升 了出去,赤裸
[ 收稿 日期 ] 0  ̄0 —3 2 1 5 1
的。 但在 回忆鲁迅 的文章 中, 萧红的感情也保持着节制。 回 《 忆鲁迅先生》通 过细节描写,表达 了作者对鲁迅 的景仰 、敬 爱之情 。 有一次要赴一个宴会 , 许广平用桃红色 的布条 装饰
萧 红 的 头 发 , 红 也 显 得 很 得 意 的样 子 。 迅 这 时 的 反 应 是 : 萧 鲁 鲁迅先生这一看 , 脸是严肃的 , 的眼皮往 下一放 向着 他
他 也 说 : “ 了。 够 ”
有 时许先生醒 了, 看着玻璃 窗白萨萨的了, 光也 不显 灯 得 怎么亮了,鲁迅先生 的背影 不象夜里那样 高大。
鲁迅先生 的背影是灰黑 色的,仍 旧坐在那里 。 人 家都起来 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这是一幅真实感人的写意画 。 作者抓住鲁迅深夜工作 时 姿态及他周 围的声音和色彩的变化作 了细致 的描绘 。 图景 中 的色彩是鲜 明的,深夜 ,绿色 的台灯是 明亮 的,天 明了,玻 璃窗显 出了自萨萨的天光 , 灯光 的颜色变浅 了。 声音也有变
萧红的 良师益友 , 萧红在文学道路上能够迅速成长起来 ,离 不开鲁迅先生的亲 自提携与栽培 。萧红的小说 《 生死场 》就 是鲁迅先生作序并帮助 出版的 。 生死场 》 出版 , 《 一 立刻 “ 给 上海文坛一个不小的新奇与惊动 ,【,从而奠 定了萧红在 中 ,”
国现 代 文 学 史 上 的地 位 。 红 始 终 保 持 自己 的创 作 方 向和 创 萧
“ 直线 的,错 综着 许多角度的楼房 ” 大柱子一般工厂 的烟 、“ 囱” “ 光的街 树” 、秃 。前者是 日常语言 ,后者是新鲜的语言 。 新鲜的语言 “ 赋予一种不平 常的气 氛” ,使人 “ 出变化 的 见 用法 ” 。把饥 寒状 态中的人对周 围世界 的特殊感受 描绘 出来
了。
使我对着一 些家俱默 坐, 虽然生着嘴 , 我 也不言语 ; 虽生 我 着腿 , 不能走 动;我虽生着手,而也没有什 么做 ,和一个 也 废人一般 ,有 多么寂 寞!连视线都被墙壁截止住 ,连看 一看 窗前 的麻雀也 不能够, 么也 不能够, 璃生满厚 的和绒毛 什 玻 般 的霜 雪。这 就是 “ ,没有 阳光,没有 暖,没有 声, 家” 没有 色,寂 寞的家,穷的家,不生毛草 荒凉的广 场。
8 3
在这一段文字 中, 作者通过朴实的叙事 , 不露声色地倾 注进深 沉的感情 。表面上是 写小沙发 ,但 每一句 都有一个 “ ”在 。 我”把小沙发 比作 “ 我 “ 客人 ”比作 “ 生活 中一个重 大 的事情 ” “ ” , 我 把深刻 的孤独与无助之感默默地传达 出来 了。茅盾说 ,读萧红作 品,“ 开始读 时有轻松之感 ,然而 愈 读下去 ,心 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 来 。 2 萧红 的这段文 ”【 】 读 字感觉也如此 。在作者客观 、冷静 的描述 中,我们先是 “ 有 轻松之感 ” ,而随着萧红那寂寞气息 的渗入 ,又使 我们 “ 沉 重起来 ” ,并且是 “ 一点一点 ”地使人难过 。萧红在处 理感 情方式上 , 没有让感情之水一泻千里 , 是缓 缓地注入读者 而 的心 田,让人回味无穷 。这就是 “ 淡淡 ”的风格魅力 。 鲁迅先生称赞萧红 的小说 《 生死场》是 “ 女性作者 的细 致 的观 察和越轨的笔致 ,又增 加 了不少 明丽和 新鲜 。 3 ”【对 于鲁迅先生所说 的 “ 明丽和新鲜 ”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
淡 ”的艺术风格 。例如 《 书简 ・ 二十三》 中,有一段文 字写
得哀婉动人 :
小沙发 对于我简直是 一个客 人 , 在我 的生活上 简直是 一 件 重大的事情。它给 我减去 了不少孤独 之感 。
作者 系湛 江师 范 学院 基础 教育 学 院 中文 系 讲师 。
第 7期
易丽 华 : 论 萧 红 散 文 的 艺 术 风 格
起来 , 坐到 书桌边 , 那绿 色的台灯 下开始写文章 了。 在 许先 生说鸡鸣 的时候 , 鲁迅先生还是 坐着 , 街上 的汽车 嘟嘟地 叫
起来 了,鲁迅先生还是 坐着 。
萧红 的 “ 越轨 的笔致 ”还表现 在她好用 “ 拙语 ” 。她使 用单调而又重复 的句型 , 传达一种情调 , 给读 者带来一种新 鲜感 。请看 《 雪天》 的一段对话 : 他 问我 :“ 不 够 ? ” 够 我说: “ 了。 够 ”我 问他 :“ 够不够?”
化 ,由深夜 的寂静到天 明的喧 闹。 但不管周 围的声音和色彩 如何变化 , 身心地投入到工作 中去 的鲁迅先 生是不会注意 全 到 的。他 自始至终保持着静静地 “ ”着 的姿态 。作者用一 坐
作者 就这样用 复沓 的语 言把两人 吃不饱但又 彼此关 心 的 问话记录下来 , 表达 了心酸 的感情 。 又如 《 同命运的小鱼》 中的一段: 他 敲一 下盆沿 ,小鱼走动 两步;再 敲一下 ,再 走动 两 步 … … 不 敲 ,它 就 不 走 ,它 就 沉 下 去 。 这些语言都是 “ ”极 “ 俗 白”极的 日常语言 ,很拙稚 , 但是真率、 自然 ,没有雕饰之感 ,也没有模仿 的痕迹 。作者 对小鱼命运 的担忧通过复沓的语言不紧不慢地描述 出来 , 延 长 了读者感受的时间 ,增强 了作品 的审美效果 。
若单就语言 的 “ 明丽和新鲜 ”而言 ,不独 小说如此 ,散文也 如此 。可 以说 ,“ 明丽和新鲜 ”的散文语言又是萧 红散文艺 术风格 的又一体现 。 萧红是有描写才能 的, 她凭借女性作者 的细致 的观察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