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书全文【组图】日本投降书全文【组图】2012-09-25 13:49:10| 分类:历史|字号订阅●从《开罗宣言》到台湾光复“废除《马关条约》!收复台湾!”———中国人民的心声甲午战争战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中国领土台湾割让给了日本。
虽然国土沦丧,但中国人民时时刻刻都在盼望收复台湾。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曾照会各国:“中国前政府与外国政府、公司及个人所订立之不平等条约及协定,既无存在之理由,国民政府于最短期间内废除之。
”这个照会使国人一度看到了废除《马关条约》、收复台湾的希望,但这一美好愿望很快随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出笼化为泡影。
从沦陷之日起,台湾人民一刻也没有泯灭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8年在上海成立了由谢雪红等人领导的台湾共产党。
此后几十年间,台共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1938年,台湾同胞李友邦、张毕来等在大陆创建了“台湾义勇队”,在周恩来和国民党爱国将领黄绍的支持下,投身抗日战争和台湾解放的事业中。
1940年4月初,国民参政会参政员董必武、张澜等人联名向国民政府提议:废除《马关条约》,收复台湾。
这份提案表达了海内外四亿五千万中国人的心声!●《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日)1942年4月,国民政府在重庆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收复台湾运动。
为配合这场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创办的《新华日报》和重庆各大报纸都出版了“台湾光复专刊”。
《新华日报》还专门聘请冯玉祥将军和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孙科撰写专文,呼吁台湾同胞“更加精诚团结,切切实实为收复台湾而努力”。
●“台湾当然归还中国!”———罗斯福的战略考虑1942年10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威尔基访问重庆。
在与威尔基的会谈中,蒋介石向盟国提出了被日本侵占的我国东北和台湾在战后归还中国的问题。
同年,宋美龄赴美会晤罗斯福,罗斯福向其提及了自己对战后中国问题的设想:台湾、东北和琉球群岛归还中国;香港主权归还中国,由中国划为自由港。
次年2月,罗斯福总统再次向蒋介石的驻美大使魏道明表示:“台湾当然归还中国!”1943年初,颇具战略眼光的罗斯福开始考虑战后的世界秩序问题。
罗斯福希望在战后出现一个强大而亲美的中国,以填补日本战败后远东地区的权力真空。
虽然他从派给蒋介石的参谋长史迪威将军和美国驻重庆大使高斯的口中,早已知晓蒋介石集团是一个极其腐败的统治群体,但美国人当时在中国没有其他的选择。
罗斯福希望通过促成台湾、香港等地的回归拉拢蒋介石政府,使之成为美国在战后遏制苏联的可靠盟友,因此极力促成中、美、英、苏四大国首脑会议,希望借此提升蒋介石政府的国际地位。
●从《开罗宣言》到《波茨坦公告》———苏美英的庄严承诺1943年下半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已发生重大转折,反法西斯盟国的胜利已初露端倪,此时大国首脑们开始聚会,商讨国际局势。
1943年10月底,罗斯福先后两次电邀蒋介石,到埃及开罗与英美首脑进行会晤,并派出特使赫尔利专程来华邀请。
是年11月18日,蒋介石夫妇与随行人员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王宠惠、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商震、航空委员会主任周至柔、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董显光等人前往尼罗河畔出席三巨头会议。
中美英首脑抵达开罗的第二天,会议便进入了有关中国问题的讨论。
会议涉及中国战场的议题有三项:一是关于协调中美英三国在对日作战中的共同军事行动;二是战后日本的处置问题;三是三国首脑和参谋长就一些具体军事问题进行的协商。
在会谈时,中美双方同意,在抗战胜利后,将东北、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琉球群岛由中美双方共管。
对于香港,罗斯福建议由中国在战后收回,然后将港岛与九龙半岛合并宣布为自由港。
但后来由于英国的极力反对,香港回归的计划最终搁浅。
开罗会议结束后,罗斯福与丘吉尔飞赴伊朗首都德黑兰,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会晤。
11月30日,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间的一次便宴上将开罗会议的内容告诉斯大林,并就《开罗宣言》中有关日本归还其占领的中国领土一事询问斯大林的意见。
斯大林表示,“完全”赞成“宣言及全部内容”。
12月1日,白宫将《开罗宣言》向新闻界公布,宣言正式发表。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再次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并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现”,“(战后)日本之主权,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盟国确定的小岛之内”。
不久,苏联也加入了《波茨坦公告》,台湾回归祖国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的共识。
●中国政府为接手台湾做准备《开罗宣言》发表后,神州大地一片振奋。
随即,中国政府开始了收复台湾的准备工作。
1944年夏,国民党中央设计局筹组“台湾调查委员会”,由行政院秘书长陈仪担任主任委员。
委员会成立后,立即投入工作,布置收集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文教、卫生等各方面的情报。
随后,又开办了各类专职训练班,从在职公务员和大中学生中遴选学员,培养接收人员。
在随后的一年里,调查委员会多次开会,对搜集的情报进行认真研究分析。
1945年3月,调查委员会拟定了《台湾接管计划纲要草案》。
此外,该委员会还编辑了台湾行政制度、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材料出版,翻译台湾法令150余万字,绘制五万分之一琉球地图、十万分之一及一百万分之一台湾地图。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此时,饱受日寇蹂躏的台湾民众,急切盼望回归,满腔热情地作迎接回归的准备。
由于日本割占台湾后强制推行“皇民化运动”,禁止讲汉语,现在回归在即,台湾的男女老少争相学习汉语,识写中文,又家家户户赶制中国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以致台湾市面上的青白红布价格骤涨,商家不得不用厚纸印刷来应市。
●日本签署投降书,台湾光复1945年8月26日,中国战区受降主官、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宣布,陈仪为接受台湾地区日军投降主官,受降地点在台湾的台北。
9月14日,中国空军第一路军司令张廷孟率员飞往台北,接收台北机场。
张廷孟所乘坐的飞机抵达台北时,先围绕市区低飞一周。
飞机降落后,张廷孟下令降下机场上的日本国旗,并撤去所有日本殖民机构上悬挂的日本国旗,中国国旗在台岛上空冉冉升起。
当时,在台湾的日本军人、警察有20余万。
一些日本官兵不甘战败投降,叫嚣宁死勿降与台湾同归于尽。
更有少壮派军官,联络了一批汉奸头目,策动“台湾自治运动”,鼓吹台湾独立,阻止台湾回归。
有鉴于此,蒋介石决定派遣6个师、20艘军舰、2个飞行大队赴台湾接收,弹压胆敢妄动的“台独”分子。
10月17日,中国陆军第70军第75师,由军长陈颐鼎率领,浩浩荡荡开进基隆港口。
在75师从基隆乘火车开赴台北的路上,难以计数的台湾同胞立于道旁,绵延不断。
火车进入台北时,30万市民夹道欢迎。
10月24日下午4时许,陈仪率部降落在台北松山机场。
10月25日清晨,满怀回归喜悦的台湾各界人士,扶老携幼拥向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受降典礼将在这里举行。
公会堂门口高大牌楼上写有“庆祝台湾光复”六个大字,大厅台上高悬孙中山先生遗像。
8时55分,陈仪进入大厅,他身后跟着中国的另几名受降官员。
大钟敲响九下,全场肃静:中国战区台湾省接受日军投降典礼开始。
日方投降代表,在中方人员引导下,低着头鱼贯而入,到受降席前站成一排,向中国受降官鞠躬行礼。
陈仪命令他们在投降席上坐下,随即高声宣读受降书。
讲毕,日军投降代表在受降书上签字。
最后,陈仪发表广播讲话:“……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国民政府主权之下,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实,本人特报告给中国同胞及全世界周知。
”受降典礼结束,全场掌声雷动,600万台湾同胞共相庆贺,日本对台湾长达51年的占领从此成为了历史。
受降典礼的当天下午,台北各界召开庆祝大会,次日又举行环城大游行。
许多家庭还举行了隆重的家祭,把台湾回归的特大喜讯告慰列祖列宗。
为永远纪念台湾从日寇统治下重回祖国,国民政府决定,以10月25日举行台湾省接受日军投降典礼的那一天,为“台湾光复节”。
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日,全台各地都要以各种形式,隆重热烈欢庆台湾光复,并放假一天。
●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这是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会议上美国总统哈利·S·杜鲁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联合发表的一份公告《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或《波茨坦宣言》。
这篇公告的主要内容是声明三国在战胜纳粹德国后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等对战后对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
●简介1945年7月17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近郊波茨坦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发表对日最后通牒式公告。
由美国起草,英国同意。
中国没有参加会议,但公告发表前征得了他的同意。
苏联于8月8日对日宣战后加入该公告。
公告共13条,主要内容有:盟国将予日本以最后打击,直至停止抵抗;日本政府应立即宣布所有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日本投降后,其主权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由盟国指定的岛屿;军队完全解除武装;战犯交付审判;日本政府必须尊重人权,保障宗教、言论和思想自由;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装作战的工业,但容许保持其经济所需和能偿付货物赔款之工业,准其获得原料和资源,参加国际贸易;在上述目的达到和成立和平责任政府后,盟国占领军立即撤退。
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军投降。
●详细经过全称《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亦称《波茨坦宣言》。
波茨坦会议期间,中国、美国和英国于1945年7月26日发表,苏联于同年8月8日加入。
公告是在法西斯德国已经投降,日军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屡遭失败、行将彻底崩溃的背景下产生的。
当时,美国由于原子弹试爆成功,认为不借助苏联的力量促使日本投降的条件已经具备,便由早先急切希望苏联对日作战,转为担心苏联对日参战会影响其独占日本及在远东的战略地位。
在此情况下,美国总统H.S.杜鲁门与英国首相W.L.S.丘吉尔在波茨坦会议期间,就美陆军部长H.L.史汀生起草的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备忘录进行协商修改,并在电请蒋介石签字后,以三国政府公告形式发表。
公告的发表使日本统治集团十分恐慌。
同年8月6日、9日,美国分别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9日,苏联对日作战。
日本政府被迫于10日通过中立国瑞士向中、美、英、苏发出乞降照会。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表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会议上美国总统哈利·S·杜鲁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联合发表了一份公告《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或《波茨坦宣言》。
这篇公告的主要内容是声明三国在战胜纳粹德国后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等对战后对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