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栅栏琉璃厂地区保护复兴政策机制

大栅栏琉璃厂地区保护复兴政策机制

□ 卫 蓝,张晓妍,刘学婧大栅栏琉璃厂地区保护复兴政策机制[摘 要]大栅栏琉璃厂地区是北京城市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建设“人文北京”、展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魅力的重要窗口。

其保护和复兴,对旧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人口及功能疏解、产业发展等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在文化保护规划政策、资金投入机制与工作组织方式等方面积极推动大栅栏琉璃厂地区的保护和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在领导机构、政策体系、投融资方式、发展规划与长效机制等方面突破创新,为大栅栏琉璃厂街区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大栅栏琉璃厂地区;保护复兴;政策机制[文章编号]1006-0022(2015)S0-0075-06 [中图分类号]TU984.199 [文献标识码]BResearch On The Policy Mechanism Of Conservation And Renaissance In Glass Street, Dashilan/Wei Lan,Zhang Xiaoyan, Liu Xuejing[Abstract] Glass street, Dashilan is the important element of Beijing’s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district which show Beijing’s culture andthe history. So, the conservation and renaissance become more importan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historicaland cultural value of Glass Street, Dashilan, analyzes the efficiency and problems about th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proposes some suggests about the policy mechanism, hopes to promot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Glass Street or other historicand cultural block.[Key words] Glass Street, Shashilan, Conservation and renaissance, Policy mechanism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包括大栅栏琉璃厂地区在内的传统南城地区的历史文化保护及复兴,在文化保护规划政策、资金投入机制与工作组织方式等方面积极推动大栅栏琉璃厂地区的保护和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该地区仍然面临着政策、资金、民生、产业及规划等多方面的问题,与大栅栏琉璃厂地区保护和复兴的长远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在领导机构、政策体系、投融资方式、发展规划与长效机制等方面突破创新,为大栅栏琉璃厂街区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大栅栏琉璃厂地区的历史沿革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北京旧城中历史延续最长、遗物遗存最多、旧京风味最浓和范围最大的传统市井文化区(图1),而东、西琉璃厂历史文化保护区则是城市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大栅栏是全国首个“中华老字号集聚区”,东、西琉璃厂街被命名为“中国文房四宝第一街”。

吴良镛院士曾评价该地区是“一部中国城市史活的教材”。

1.1历史发展脉络综观历史发展长河,大栅栏琉璃厂地区凝聚了数百年广博且厚重的历史文化。

这里曾是金中都与元大都新旧都城之间的连接部,新旧交替,形成了今天大栅栏区域的斜街格局。

明永乐时期,北京城改建,城市商业中心南延至前门一带,大栅栏地区成为紧靠南城墙的居民区,其商业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至清代,大栅栏地区成为北京最繁华的市井区,其西部的琉璃厂成为最著名的文玩古籍和民间工艺品市场。

位于琉璃厂与新华街交界处的“厂甸”则是京城最盛大的春节庙会所在地。

随着正阳门火车站的建设,民国时期[作者简介]卫 蓝,经济师,北京市工程咨询公司北咨研究院项目经理。

张晓妍,高级工程师,北京市工程咨询公司北咨研究院副院长。

刘学婧,工程师,北京市工程咨询公司北咨研究院项目经理。

752015年增刊 第31卷76前门大栅栏地区成为北京的综合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

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该地区仍是北京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20世纪80年代后,该地区逐步退化成普通商业聚集区,然而其自明末清初以来形成的“三纵九横”的空间格局依然存在,丰富的传统城市元素(如街巷、会馆、商铺、戏院和寺庙等)基本得以保留,展现出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景观风貌。

特别是经过近年来的修缮与整治,大栅栏琉璃厂地区已成为建设“人文北京”、展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魅力的重要窗口。

1.2历史文化价值分析历经近500年的发展,大栅栏琉璃厂地区至今仍保留着相对完整的街巷肌理和丰富的文化元素。

历史上该地区孕育并发展了以同仁堂、张一元、谦祥益及大观楼等为代表的,服务于皇家贵族、官员与士绅群体的京商文化。

大栅栏琉璃厂地区可以说是北京近代文化产业的发祥地和高端服务业的发源地,是全国地域文化的荟萃之地。

大栅栏琉璃厂地区的深厚历史文化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1)区位特殊。

大栅栏地处首都核心区的中心,在中轴线一侧,紧邻天安门,交通可达性高,具有很高的地域价值。

(2)格局完整。

目前大栅栏琉璃厂大部分地区格局、建筑与尺度保存较完整,街道、建筑与老字号商铺等历史信息也相对完整。

(3)风貌独特。

大栅栏琉璃厂地区保存有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街道肌理,现存建筑形式丰富,是老北京建筑风貌的集中展示区。

(4)文化传承。

大栅栏琉璃厂地区是老北京的商业文化孕育地,并通过鲜活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的市井功能及变迁,延续与传承了北京都城的历史记忆和古都风貌。

(5)社会认同。

“大栅栏”“琉璃厂”这两个商业老字号品牌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是老字号众多民俗的起点所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当前,北京已经进入了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阶段,更需要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现代文化结合的巨大魅力。

北京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迫切需要对以大栅栏琉璃厂地区为代表的历史文物保护区进行抢救性保护,在保护“物”的同时,强化对“文”的保护与利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传承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2近年来大栅栏琉璃厂地区修缮保护工作及成效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规划、政策、资金和组织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工作,高度重视传统南城地区的历史文化保护及复兴,并多措并举地推动大栅栏琉璃厂地区的保护与发展。

通过市(区)政府的多年持续投入,大栅栏琉璃厂地区的保护与复兴取得了良好成效。

2.1主要开展的工作(1)制定了一系列文物保护规划。

市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多个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规划,包括《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第二批1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等,大栅栏及东、西琉璃厂街均被划入第一批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

此外,2003年《大栅栏地区保护、整治、复兴规划》获市政府批复,在此基础上,原宣武区于2005年和2006年分别完成了《北京前门大栅栏地区保护、整治、复兴规划》和《北京大栅栏煤市街以西及东琉璃厂地区保护、整治、复兴规划》,并获市规划委批复,西城区政府也于2011年编制了《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及保护工作行动纲领(2011—2020)》,这些规划对地区的保护整治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实施了多项保护发展政策。

为了更好地推进文物保护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市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相关政策。

在规划方面,2006年版的《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了保护区图1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云阁盐业银行旧址劝业场谦祥益772015年增刊第31卷书记、市长担纲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组建了包括14名顶级专家的顾问组,标志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在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统筹领导下,西城区成立了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组建了包括北京大栅栏琉璃厂建设指挥部在内的“5+2”机构,形成了历史文化名城委员、指挥部和项目单位“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在近年的实践中,大栅栏琉璃厂地区探索了文物保护区内市政道路改造、土地一级开发、保护修缮和微循环改造等模式,创新了自愿腾退、私房产权置换、公房平移、优先回购、“两权分离”、股权合作经营及业态引导和扶持等多元化改造模式,运作模式的创新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保护提供了保障。

2.2取得的成效(1)历史风貌逐步改善和恢复。

北京“十二五”规划明确将南北中轴线和朝阜大街作为风貌恢复的重点,2011年北京启动了旧城中轴线整体申遗的工作,并于2012年入选国家文物局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作为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自2003年《大栅栏地区保护、整治、复兴规划》获得市政府批复以来,大栅栏琉璃厂地区先后启动了月亮湾环境综合整治、煤市街用地(RC)这一用地分类标准,使文物保护区的有机更新在符合保护原则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在用地方面,市政府批准了《关于旧城保护区范围内有关用地问题的请示》中的相关意见,明确了旧城范围内按整院落办理土地出让手续、出让后用地涉及“翻、改、扩建”以及区域性保护更新涉及用地等相关问题的办理程序,在供地方式上给予了政策支持。

在街区建设试点方面,2010年第一阶段的城南行动计划中确立了大栅栏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为市、区两级政府旧城保护试点项目,并于2011年启动实施,标志着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进入有机更新保护修缮模式的新阶段(图2)。

在市政建设及房屋修缮方面,结合历史文化街区房屋老旧、人口密集和胡同狭窄等特点,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与实施了《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历史文化街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等相关政策。

规划、用地与建设等领域政策的完善,为大栅栏等历史文物保护区进行“小规模、渐进式、多样化、微循环”的有机更新提供了指导。

(3)完善了资金投入机制。

北京逐年加大促进文物保护、文化产业发展及人口疏解的资金投入力度。

在文物修缮与保护方面,2000~2007年,市政府先后投入9.3亿元,实施了“3.3亿文物保护计划”“人文奥运文化保护计划”。

2008年开始实施中长期文物保护规划,并在2012年将每年投入的文物及历史文化保护区专项资金由1.5亿元调增至10亿元,至2015年将累计达到46亿元。

在文化产业扶持方面,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项目,2012~2015年设立文化创新专项发展资金共100亿元,其中,每年面向社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为9亿元,初步建立起市级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