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 16课《猫》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 16课《猫》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第五单元16课《猫》教学设计(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⒈默读、圈点勾画、摘录,明确三只猫的相关内容。

⒉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在结构、详略、描写等方面的特色。

3.重点品味用白描、正侧结合、抓住特征生动描写的手法。

教学过程:导入: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在给予它们关怀的同时,也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温馨快乐。

现代作家郑振铎先生就写过几只猫,让我们一起和作家走进养猫的那些事。

一、说说“三只猫”。

⒈在预习的基础上,默读课文,圈点勾画。

用两三句话说一说其中的一只猫,要求包含以下信息:猫的经历、特点、“我”对猫的态度。

要求用到以下词语至少一个:怂恿惩戒蜷伏消瘦妄下断语屋脊酸辛怅然愤恨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或意思或表达的情感:怂恿(sǒng yǒng):指从旁劝说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多用于贬义。

惩戒:处罚或通过处罚来警戒。

蜷伏(quán fú):躯体俯卧。

妄下断语: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屋脊(wū jǐ):屋顶相对的斜坡或相对的两边之间顶端的交汇线。

酸辛:悲伤痛苦。

怅然:失望,不痛快的样子。

⒉师生交流。

填空引导:“我”家的第____只猫,是____________来的,后来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1)“我”家的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新生的猫,后来它日渐消瘦,最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我感到难过酸辛。

(2)“我”家的第二只猫,是从舅舅家要来的,有趣可爱,招人喜欢,后来它还捉了老鼠,最后被路人捉走了,“我”感到怅然和愤恨。

(3)“我”家的第三只猫是捡来的流浪猫,不活泼,忧郁,懒惰,不为大家所喜欢,后来“我”妄下断语这只猫吃了芙蓉鸟,最后这只猫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很难过。

[设计意图]运用摘录和概括等阅读技巧,引导学生总结三只小猫各自特点和命运,梳理“我”及家人对它们的印象、感受,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字词学习和内容概括融合在一起,整体推进。

概括内容时,有引导,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

二、看看“一篇文”。

提示:我们在整体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从结构、详略、描写方法等方面来看。

⒈结构匠心独具。

(1)学生活动:默读,看看下面几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给你。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2)小结:预设:“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总领全文。

“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给你。

”——抒写感受,铺垫下文。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承上启下。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2.详略安排得当。

(1)浏览思考,作者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详略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道理?(2)小结:三次养猫,疏密是递增的,第二次比第一次详细一些,第三次比第二次详细一些。

文章重点写第三只猫,着墨最多。

因为第三只猫最让“我”忏悔和内疚,难以忘怀。

3.描写精彩娴熟。

包括抓住猫的特征进行的描写和人物的真挚细腻的心理描写。

[设计意图]整体上把握文章,实践“看篇”的理念。

文章不仅写猫,更写了人的感情和活动。

每一只猫的得失,可以说都在作者及其家人的心中激起了感情的波澜,让人为之喜,为之忧,为之愤怒,为之悔恨……学习时要注意在厘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详略、描写特色,从而体悟情感的细微之处。

三、品品“精彩段”。

1.选取下面任意一段,进行赏析。

(1)第一只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条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注意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第二只猫: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注意“镜头”描写,让人眼前出现画面。

)(3)第三只猫:冬天的早晨……过了几个月……春天来了……芙蓉鸟被咬死后……两个月后……(注意这些表示时间的词,体会作者分几个阶段曲折描写。

)(4)人物的心理活动: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咒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游玩,好象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对于前几只猫那样感兴趣。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我心里还愤的,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文中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情感浓度,都表达得恰如其分,要注意体会。

)2.小结:(1)动静形态,如在眼前,前后对比,十分精彩。

(2)镜头展现,画面感强,两猫相比,栩栩如生。

(3)一波三折,侧面描写,具体细致,印象深刻。

(4)心理描写,真挚细腻,情感不同,表达各异。

[设计意图]这几个精彩的段落,前三段是对猫的描写,后一部分是对人物心理的描写。

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描写生动,无论是猫的形态,还是一家人的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

文章写猫,写得神态活现。

三次养猫,感受不同,结局不同,心情也不同,或欢欣,或难过,或怅然愤恨,或追悔莫及,都情态毕现,很有感染力。

现在的学生,作文喜欢叙述,不会描写,这个环节,重锤敲击,学生读书写作各方面均可受益。

附:板书设计说说——三只猫情态各具命运各异看看——一篇文结构详略描写品品——精彩段猫人第二课时教学目标:⒈揣摩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夹叙夹议、质朴真率的语言风格。

⒉分析形象,体悟作者对生命价值和人性的思考和态度。

教学过程:一、析一析“形象”。

这是一篇小说,我们抓住文中的“我”进行品读。

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⒈是什么导致“我”妄下断语的?预设答案:猫的“凝望”,猫的“嘴里好像在吃着什么”,猫的“畏罪潜逃”,张婶的默默无言,妻子的断言……⒉引导学生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

讨论后分析明确:猫的来历,猫的不活泼,猫的难看……⒊猫死了,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那猫一定也有要说的,如果你是那只猫,你想说什么?小说体验阅读,为主题解读蓄势。

⒋第三只猫有哪些“所爱的东西”被夺走了?讨论后分析明确:众人奇冤,让它丢失了生命;“我”的暴虐,让它失去了尊严;卑微的地位,让它没有了平等;无家可归,让它没有了自由。

5.发现真相后,“我”对自己的认识有什么改变?预设:前--善良、有爱心、爱护小动物。

后---自私、残暴、恃强凌弱。

[设计意图]小说是通过塑造形象表现主题、反映社会生活的。

聚焦第三只猫的悲剧,引出制造悲剧的人,进而剖析“我”的内心世界,意在引导学生感悟小说的主题。

第四个问题意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对猫进行全方位关注,已经不是把猫当猫,进而自然而然地将课堂教学引入下一个环节的讨论。

二、思一思“主题”。

1.假设前两只猫吃了美丽的芙蓉鸟会怎么样?学生讨论明确:如果是前两只猫吃了芙蓉鸟,也许“我们”会原谅它,不至于那么愤怒,因为它们本来就讨人喜欢。

⒉聊聊第四只猫----怎样看待那只黑猫的逃走?讨论后小结:黑猫逃走了,但逃不脱它的命运。

张婶呢?我们呢?我们何尝不是这个世界中的渺小的猫?反思,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新鲜和美好”,才能发自内心地去尊重每一个生命。

夏目漱石《我是猫》说:“得来不易的机会,会让所有的动物去做原来不喜欢做的事。

”这个问题是一个借力打力的问题,源于文本,又进入现实,这就是文学给我们的力量。

3.《猫》中的猫仅仅是猫吗?讨论后探究明确:《猫》中的猫不仅仅是猫,猫也是人,猫的遭遇就是人的遭遇,猫的命运也是人的命运,比如张婶。

如若我们不是发自内心去尊重每一个生命,一样会遭遇猫的命运。

4.警句送自己。

没有人是孤岛,无数的远方和行人都和我们有关!学了课文,你一定也有许多感触,把你的感触凝成一句警句送给自己。

示例:善待每一个生命,这是修养![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明确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小说里的形象只是一种文学符号,小说中的事件不是写实。

这一讨论活动,让小说《猫》丰富的内涵一下子就明晰起来----猫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了现实的人性,损人利己的路人、对他人漠不关心的周家丫头、看似爱猫实则不爱猫的二妹、像猫一样地位卑微的三婶、追求平等勇于自省的“我”等形象,全在学生的讨论中现出了真身,而且无处遁形。

)三、品一品“语言”。

⒈生动形象的语言。

(1)这些语句都很精彩,从修辞用词等角度体会其作用: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伙伴……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2)小结:1比喻,将小猫比喻为带着泥土的白雪球,“滚来滚去”的动作描写,突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

2比喻,将猫比喻为人的伙伴,强调我们全家对这只小猫的深厚情感。

3拟人,“畏罪潜逃”,把用在人身上的词语用在猫身上,形象生动,流露出“我”的愤怒,与后面真相大白“我”的自责形成照应。

4比喻、反复,强调我的悔恨和遗憾程度之深,生动形象。

⒉夹叙夹议的语言。

(1)文章夹叙夹议的语言不可忽视,前面零零星星,集中在末尾几段。

朗读:1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2我也怅然的,愤然的,在咒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3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至此,我家永不养猫。

(2)小结:这些夹叙夹议的语段,蕴含着“我”的辛酸、愤怒、自责,蕴含着理解文章中心的关键线索。

⒊质朴真率的语言。

(1)阅读“预习提示”:郑振铎善于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主张文学作品要“质朴”“真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