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16.猫
作者简介
现代作家、学者。福建省长乐县, 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
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
者。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
界》,并主编《小说月报》。1925年和叶
圣陶、胡愈之合编《公理日报》,揭露和
抨击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案的暴行。
1927年“ 四·一二” 政
变后,被迫旅居英、法、日等国。1929年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 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 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 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 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忧郁 懒惰
若有 若无
屈 死
难过 自责 良心 受伤
第一只:
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
第二只:
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 它也会扑过去捉。
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 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第三只:
芙蓉鸟被害案[森林153号刑事案]
案发现场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二)在这个冤案中,作者错在哪里?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 30_34 )
1、为什么说“我的良心受伤了”?
答:因为我犯下了无法补救的过失,它就像针 一样,时时刺痛着我的心。 2、第30段采用了何种人物描写手法?抒发了“我” 怎样的感情?
答:心理活动描写。抒发了“我”愧疚、自责之情。 3、“我”的过失是什么?(原文)为什么有这样 的过失?
一、案发现场情况:
1、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2、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二、犯罪嫌疑人: 丑猫 三、犯罪嫌疑人作案证据:
(一)案发前的表现:
1、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 笼凝望着。 2、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初回国,一度在商务印书馆工作。后任北
京燕京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长。
抗战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
利后,创办《民主周刊》,被国民党当局
查禁。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
文化部副部长。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
表团访问阿联酋,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郑振铎(1898—1958)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后, 其家属将近 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
答:议论、抒情。表达了作者严于律己的思 想感情。
三只猫分别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
• 第一只猫: :愉悦(微笑)…… 第二只猫: :快乐…..
• 第三只猫: :不喜欢(厌恶)…..
三只猫遭遇不幸后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 变化?
第一只猫: 难过(酸辛)…… 第二只猫: 悲伤(怅然)…… 第三只猫: 自责(难过)……
重点字注音
sè líng sŏng yŏng
污涩 红绫 怂 恿
chéng jiè chàng
惩 戒 怅然
zǔ
wàng
诅骂 妄下断语
quán
蜷伏
理解课文:
文中一共写了几只猫?你们分别看 到了一只怎样的猫?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从三只猫来历、外 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和我的情 感变化几个方面,完成下表。
(4)芙蓉鸟被吃的真相是什么? 被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那只丑猫。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吸取了许多经验教训
从作者身上我们得到的 启示:对任何事情不能根据一
点可疑迹像就妄下断语否则就会 颠倒黑白,伤害无辜同时发现错
误要虚心自省避免重蹈覆辙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吸取了许多经验教训
从第三只猫身上得到的 启示:这只猫因为不讨人喜欢
来历
外形
第一只猫
从隔 壁要
1-2段
来
花白的毛,很 活泼,如带着 泥土的白雪球 似的。
性情 家中 地位
活 泼
小侣 宠物
结局 感情 变化
一丝
病
酸辛
死
第二只猫 舅舅
3-14段
家要 的
浑身 黄色
更有 趣更 活泼
宠物 丢 失
怅然 愤恨 诅骂
蜷伏
第三只猫 在家
15-34段 门口
毛色花白,不好 看。很瘦,毛烧脱 后,更难看。
D【点拨】本文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
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案发后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污涩()懒惰() 诅骂()惩戒() 红绫()chànɡ然() quán伏()nüè待()
sè duò zǔ chénɡ líng 怅 蜷 虐
Hale Waihona Puke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郑振铎,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代表 作有《猫》《海燕》等。 B.本文通过对三次养猫经历的叙述,抒发了“我”的 不同情感,揭示了“我”对第三只猫的自责、内疚之 情。 C.本文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做事不能主观臆断,否 则不但会冤枉别人,也会给自己带来痛苦。 D.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写猫来表达作者的 情感和感悟。
好久不养猫是很长时间不养猫;因为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 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 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好久不养猫。
永不养猫是从此再也不养猫;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 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 会触动心灵的伤痛,于是才永不养猫。
“芙蓉鸟事件”
(2)“我”根据什么判断是丑猫吃了芙蓉鸟?
①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 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②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 还在吃着什么。
(3)以上证据是否确凿?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怎样想、 怎么做的?
不确凿。“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愤愤 地,以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
(二)案发后的表现: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 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四、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我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五、案件真凶:一只黑猫
六、案件定性: 冤 案
七、案件反思:
(一)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品读)
而惨遭毒打以至死亡联系到人, 不受欢迎的人更容易成为牺牲品,
所以做人应该力求完善自我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 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 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顺利 ,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不 论走到哪里,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 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 水滴,最亮的星星……
关注弱小 尊重生命 善待他人 共建和谐
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 只猫的亡失“更难过的多”?
• 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 ,“我”深感内疚与自责。越是内 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 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 我家 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 什么不同?
答:“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动物” “我”没有对鸟亡事件作冷静的分析,没有认真 地调查研究便清率地作出了判断。 4、为什么“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 失,更难过得多”?
答: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 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 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5、如果这只猫没死,你认为“我”有改正过失 的机会吗?为什么? 6、选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什么?选段表达 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
课堂小结:
(1、2段) 第一只猫 病亡— 一丝酸辛
猫 (3—14段)第二只猫 丢失—怅然、愤恨
(15—34段)第三只猫 屈死—难过、愧疚
再养猫 久不养猫 永不养猫
技巧总结:
1、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相关词语和句子 2、把握文章中心: 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
(1)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 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
新课导入
图片欣赏:
图片欣赏:
图片欣赏:
图片欣赏:
图片欣赏:
2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 ,通过默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语 言构建与运用) 2.揣摩文中的细节,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 ,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掌握梳理、概括文章 脉络(故事情节)的方法。(语言构建与运用)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悔恨之情,理解人与动物 的关系,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审美鉴赏与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