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学》教学大纲
• 总之,目前跨文化交流研究的主流,是以 人际间的交流行为和互动为对象,它继承 了传统的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并且相当重 视实际的应用。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 它是传播学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所产生的结 果。这是一门有实际上沟通的需求产生的 研究领域,由于地球村内人员交往的日益 密切、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文化多 元性等潮流的兴起,其发展将会持续不衰。
(参考 Schein, E. H. 1992,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对文化的各种比喻:冰山,海洋、洋葱,桃子
爱德华 · 霍尔(Edward Hall)
1959年发表《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 在该书中提出如下新词汇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al tension、intercultural problem
(3)诞生的标志 1970年,独立研究协会的出现。1974年跨文化 教育训练与研究协会(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Training and Research,SIETAR) 大专院校开设跨文化交流的课程。1966年,皮 兹堡大学开设课程;1973年印第安纳大学授予首位 跨文化交流的博士学位。1978年美国有200所大学 开设跨文化交流的课程,占美国大学的17.8%。 跨文化交流得到世界一些国家学术界的重视。 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流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 行,出席人数超过2千。欧洲成立 SIETAR分部。 专门学术刊物的创办。 学术著作的大量出版。 出现专门出版跨文化交流著作的出版社。
4、世界和平需要各种文化的相互了解
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在跨文化的 社会中。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不同文明必须学会在和平交 往中,共同生活的时代。相互学习,研究彼此的历史、 理想、艺术和文化,丰富彼此的生活。否则,在这个拥 挤不堪的狭小世界里,便会出现误解、紧张、冲突和灾
难。
各个文化和组织中日益增长的多样性已经成为全球 化进程中的事实。这要求人们应该具有跨文化交往的知 识、态度和技巧。对于企业和单位的管理者就需要跨文 化管理的技能。 由于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影响 的行为,适合于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背景的人,难以适 合中央计划经济和东方文化背景的人。 世界上有近200个国家,只有10%是单一民族。中国 有56个民族,外来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国内公司企业也 有跨文化管理的问题。
文化自觉 : 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 ‘自知之明’,并且对起发展里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同时,‘文化自觉’指的尤其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 在对其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 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实现文化的自我表现、认识、相 互了解、相互宽容和并存。‛(文化自觉,和而不同,《新 华文摘》,2001年第1期,17页。) 人们需要认识跨文化交流的规律,只有认识了其中 的规律,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 进。
第一节 跨文化交流学的诞生与发展
一、 跨文化交流学的诞生
1、传播学: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
人类对于自身的信息交流以及信息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很早就有所 研究,如在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又译《雄辩 术》)中,对口头传播的规律进行了总结,指出“所有传播的目的 是施加影响”。然而传播学(communication)作为一门学科却形成于本 世纪的20~40年代的美国。传播学与新闻学密切相关,它随着新闻 报道的社会效果、广告的发展特别是对两次世界大战中对外宣传的 多学科研究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新学科。一般认为,传播学的奠基人 和集大成者是美国学者威尔伯· 施拉姆(Wilbur L. Schramm,1907~ 1987,一译宣伟伯)。他的代表作有《男人、女人、信息和媒介-- 人类传播概论》(中译本译作《传播学概论》)。传播学自诞生以来, 在广度上有较大的扩展,但在深度上有所不足。
中层
信奉的价值观 espoused values
基本的假糊 blur
通过查阅文献可以感受到 accessed via review of documentation
深层
隐蔽 通过对专题长期考察可以感受到 cover-up accessed via long study of special subject
6.跨文化交流学具有多学科的性质
跨文化交流学的理论主要取之于文化人类学、心理 学、传播学、语言学,由于他的多学科性质,它没有一 套一成不变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二节、跨文化交流的文化与交流
一、跨文化交流研究的对象
研究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组织、国家进行社 会信息交流的现象,具体讲,主要研究的是文化与交流 的关系。
近代
(日语)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大会的定义:
《关于文化政策的墨西哥宣言》 (世界文化大会,1982年): ‚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 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文 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而且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权、 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
• 2001年11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85个与会成员国通 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对文化界定为: • ‚应把文化视为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 质,理智与情感的不同特点之总和。除了文学和艺术外, 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 信仰。‛
2、 方法上:
在传播学中使用的传统的定量方法和修辞式的解释 性的研究方法也应用在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中。在1984年 出版的Method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udykunst and Kim,1984)中收录了定量和 定性分析的文章各6篇,实际上在8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 方法是定量方法。 到了90年代初,学者们又开始用修辞学、符号学、 语言学和民族学来研究跨文化交流问题。
文化交流,对一个人的个性和文化属性的发展,对 一群体、一国家文化发展的走向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著名社会学学者费孝通1996年提出。在当今跨文 化交流日益密切的新形势下,应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 客观和科学地相互认识是人们之间和平共处关系的起点, 人文和社会学科的任务就是要认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 化传统极其演变。
3、研究动向的觉察
• 研究动向可从年刊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nual和NCA和ICA传播学界两个主要的 专业协会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组的年会上发表的论文得以观 察。 • 年刊见我们国家图书馆的藏书。 • 在NCA有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Division,多年来以 跨文化传播为主。ICA为Intercultural/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 Division. 因为ICA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 为了配合其他国家的研究,才把intercultural 和 development 两个同归一组,但是跨文化传播仍居主导地 位。
一、学习跨文化交流学的必要性
1、密切跨文化交流时代的出现
世界跨文化交流渊远流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快 速发展,今日的跨文化交流在广泛和频繁上与古代已有天 壤之别。 空间:人们交流的模式从纵向转向横向,世界在变小。 时间:信息传递在加快。 人员:跨文化交流日益平民化。
人们之间的交流空前增加,客观上彼此依赖性增强, 彼此之间的碰撞和矛盾增多。大家在这个新的世界和社 会格局中生存和发展,就需要跨文化交流学的知识来协 调彼此碰撞中的矛盾与冲突。
个人与个人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文化与文 化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相互间如何共处与协调, 就要靠当事者各方的知识、智慧和文化底蕴。
2、时代需要提高跨文化交流中的能力和文化自觉
1)新世纪需要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个人的成长) 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可以减少误解 小的误解影响和谐的人际关系:失去朋友 中的误解贻误工作:失去商机
精通文化有助于应对经验的转变。 所有的商业行为最终都落实到人际之间的交涉。
关于经理每天所做的工作的研究表明,他们75%的时间用 于写、讲、听,即进行交流。为了更好地理解跨文化管 理者的角色是个交流者,理解复杂的交流过程中的各个 要素是关键。
因而我们首先介绍一下跨文化交流学学科发展史和文化 与交流的基本概念。
4. 跨文化交流学在欧洲
跨文化交流学在欧洲发展比较晚,与美国的传统不同, 跨文化交流学主要与语言学的联系更密切。此外与工商管 理联系密切。影响要比美国小得多。
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协会( SIETAR International)在欧洲的分支存在多年,开过多次会议。
5、跨文化传播学在中国
我国大陆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注意跨文化交 流的问题,重点在外语教学和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学者的引进(1988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 习〉英文)。 专家的自主探讨 1995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了我 国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中国有230人参加,外国 有40人参加。 到2003年9月,国家图书馆关于跨文化交流的文献有 163种,其中包括1994年以来的30多篇博士和硕士论文。 教科书有10来种。 港台的情况(1982年台湾出版了汪琪的《文化与传播》)
二、80年代以来的发展 1、 理论上:
Theor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im
and Gudykunst, 1988)总结了在理论建设的特点: (1)把现存的传播学理论用于跨文化交流。 (2)大多数跨文化交流的理论集中于人际交流的水 平。 这两个特点成为80年代跨文化研究的主流。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跨文化交流 的特点是: (1)跨文化人际传播与国际大众传播相结合。 (2)与跨文化的组织传播(工商管理)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