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复习资料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及主要类型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包括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

②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倾角都很小,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③近圆性: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都很小,都接近正圆。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八大行星的质量、体积、距日远近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由此,可以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①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②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③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自然天体 人造天体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1、宇宙环境条件(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3、液态水的存在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在高温高压下,四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原子核。

3、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理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

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③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能源。

4、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1、太阳高度角。

一般来说太阳高度角大的地方太阳辐射强,我们一般说纬度低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小,因此可以说纬度低的地方太阳辐射强。

2、海拔高度。

海拔越高,大气层薄,云量少,太阳辐射强。

所以说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3、天气状况。

天气状况好的太阳辐射强。

我国南方虽然太阳高度比北方大,但阴雨天气多,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因此南方的太阳辐射比北方少,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1)黑子:光球层上出现的黑斑点,由于黑子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2)耀斑:色球层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是太阳大气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程。

(3)周期:大约11年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如太阳黑子数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⑤影响地球自然环境,产生自然灾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地球的自转与时差1、昼夜交替(1)昼与夜的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

(2)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自转(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

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

地方时的计算: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1°(东加西减)3、时区与区时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度为15°,因此相邻两个时区相差两个小时。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4、日界线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作为日期的分解线,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是另一条日期变更线。

若日界线与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重合,此时全球一个日期,其他时间地球上有两个日期。

地球上新的一天就是从地方时为0点向东一直到180°经线。

相反从地方时为0点向西到180°经线则是地球上昨天的范围。

三、地球公转与季节1、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2、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影响:黄赤交角变小时,回归线的度数变小,极圈的度数变大,被太阳直射的范围变小,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小,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则扩大。

2、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那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全球随纬度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夏半年(春分—秋分)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有极昼;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有极夜。

(2)昼夜长短的计算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还可以根据昼狐和夜狐所跨的经度来推算。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秋分,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北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2)季节变化: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φ-θ|(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计算楼距、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等4、四季和五带我国:以“四立”划分(1)四季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北温带国家: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2)五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温带(北回归线—北极圈)、南温带(南回归线—南极圈)、北寒带(北极圈—北极点)、南寒带(南极圈—南极点)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

(2)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显著。

经过大气层的削弱作后,到达地面的主要是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部分。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

(2)地面增温后产生长波辐射,,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

因此说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大气产生大气辐射,其中很大一部分能量返回给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

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二、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1、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及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图示: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

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空气 垂直 运动空气 水平 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根本 原因直接 原因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一高度: 一般情况 气温高、气压低 气温低、气压高4、局部地区的热力环流(1)山谷风:因白天山顶比山谷升温快,使得气流从山谷吹向山顶形成谷风,夜晚则山风。

(2)海陆风:由于这种昼夜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

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使得气流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则形成陆风。

(3)城市风:因为城市中人类活动释放大量的热量,出现气流在城市上升,郊区下沉,再由郊区流回到城市的热力环流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一)作用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在同一副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1)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判定:(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左,低压在右。

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1)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2)可以减小风速(二)风向 1、高空大气中的风向(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状态下,空气质点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2)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与等压线 但风一旦形成必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平行与等压线2、近地面的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10061008 1010(hPa) 100210101008 10061004等压线有一夹角3、等压线上风向的判读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大气环流的意义: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二、三圈环流1、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大气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 。

2、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

3、形成原因:①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②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

4、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 转 偏 向 力 摩 擦 力垂直等压线 高压指向低压 平 行 于 等 压 线 斜 穿 等 压 线5、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往返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