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固态相变原理第二章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固态相变原理第二章 钢中奥氏体的形成


置换和间隙固溶体固溶强化的效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二节 奥氏体的形成机制
固 态 相 变 原 理 与 应 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奥氏体的形成机制

态 相
相组成:(
α
+
Fe3C ) → γ
变 碳含量: 0.02% 6.69% 0.77%

理 点阵结构:BCC 复杂斜方 FCC


用 新旧相之间存在结构和成分的差异!

原 铁素体和渗碳体的两相界面上。

与 高相变驱动力下(大的过热度),

用 也可在铁素体内的亚晶界上形核。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原因:(ⅰ) 成分起伏;(ⅱ) 结
固 构起伏;(ⅲ) 能量起伏:杂质及其

相 他晶体缺陷较多,具有较高的畸变能,

原 理
新相形核可消除部分晶体缺陷而使系
与 应
统的自由能降低。并且产生的应变能
三相存在六个碳浓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固 态
与γ相接触的α碳浓度为Cα/γ;
相 变
与cem相接触的α碳浓度为Cα/cem;
原 理
与α相接触的γ碳浓度为Cγ/α ;
与 应
与cem相接触的γ碳浓度为Cγ/cem ;
用 与γ接触的cem碳浓度为Ccem/γ;
与γ接触的cem碳浓度为Ccem/α;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态 新相界面。长大过程是这两个相界面向α

变 和cem中推移的过程。


假定相界面是平直的,在ACl以上T1

应 温度,相界面处各相中的碳浓度可由Fe-

Fe3C状态图来确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固 态 相 变 原 理 与 应 用
Cxx/y ——表示与y相接触的x相的成分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固 态 相 变 原 理 与 应 用
结构改组,成分重新分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结构改组是同素异构转变特点决

态 定的!成分重新分布是由于结构变

变 化引起溶解度变化造成的!

理 与
具体过程:奥氏体形核→奥氏体
应 用
晶核长大→剩余碳化物溶解→奥氏
体均匀化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 奥氏体的形核
固 外因:热力学条件;内因:三大起伏


奥氏体晶核的形核位置?
固 态 相 变 原 理 与
应 热处理过程一般要经过加热—保

温—冷却三个阶段。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大多数热处理工艺都需要将钢加
固 热到相变临界点以上,即部分或全部

相 奥氏体化,然后以一定的速度冷却,
变 原
使奥氏体转变成为某种组织,从而获
理 得所需性能。奥氏体化是达到上述目

应 的的第一步,奥氏体晶粒大小和组织

状态,直接影响后续处理的组织和性
能。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一节 奥氏体及其组织特征

态 什么叫奥氏体?合金奥氏体?
相 变 原 理 与 应 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八面体间隙
态 相
四面体间隙



理论溶解度20%,


实际2.11%,2.5个

晶胞溶一个C原子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奥氏体的组织结构
固 奥氏体的组织通常是由等轴状的
变 以使γ/cem相界面处γ的碳含量上升到相平

理 衡所需的碳浓度,而必须溶解大量的α才
与 应
能使γ/α相界面处γ的碳浓度趋于平衡。所
用 以,共析钢γ化时,总是α先消失,还有剩
余的cem残留下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固 态
原因:γ/Fe3C相界面处的碳浓
相 变
度差(Ccem/γ-Cγ/cem)远远大于γ/α
4. 奥氏体均匀化
固 态
原来为渗碳体的区域碳浓度较高,
相 变
而原来为铁素体的区域碳浓度较低。
原 因此,只有继续加热或保温,借助

与 于碳原子的扩散,才能使整个奥氏

用 体中碳的分布趋于均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综上所述,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可以 固 分为四个阶段:
态 相 变 原 理 与 应 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某温度下相界面必须保持平衡!!!
固 态 相 变 原 理 与 应 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变 综上所述, γ中的碳浓度差是相界面

理 移动的驱动力,相界面移动的结果

应 用
是Fe3C的不断溶解,α相不断转变为
γ相。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3. 剩余碳化物溶解
固 共析钢为什么还有剩余碳化物?

相 在γ长大过程中,只需溶解小部分cem就可

相 多边形晶粒所组成,晶界较为平直。
变 原 理 与 应 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2CrNi3钢的原奥氏体晶粒组织
固 态 相 变 原 理 与 应 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固 态 相 变 原 理 与 应 用
奥氏体不锈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与 间隙类原子强行“挤入”到γ-Fe的
应 用
晶格间隙中,造成更大的点阵畸变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相 固态相变原理第二章 钢中奥氏体的

形成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1 扩散型相变(I)——奥氏体化
固 态 相
变 学习目的和要求:掌握奥氏体化过程

理 及其形成机理;掌握奥氏体相变动力

应 学及影响因素;掌握奥氏体晶粒长大

及其控制。了解奥氏体钢的性能特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用 也较容易借助相界(晶界)流变而释
放。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在快速加热时,由于过热度大,
固 奥氏体临界晶核尺寸减小,且相变所
态 相
需的浓度起伏也减小(?),因此新
变 相奥氏体也可在铁素体内的亚晶界上

理 形核。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奥氏体晶核长大
固 奥氏体形核后,形成γ/α和γ/Fe3C两个
• 非共析钢平衡组织的奥氏体化


相 存在先共析α和先共析cem向奥氏体

原 转变的过程。

与 过共析钢中cem的溶解和均匀化需

用 要更长时间。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非平衡组织的奥氏体化

态 返修品,原始组织为非平衡组织
相 变
(马氏体、回火马氏体、贝氏体,回
原 理
火托氏体、魏氏体等),这些组织中
与 尚保留着明显的方向性。此时,如果

用 奥氏体化工艺控制不当,很容易出现
组织遗传,使钢的力学性能受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避免出现组织遗传的措施:(1)
固 奥氏体化前用退火或高温回火消除

相 变
非平衡组织;(2)对于铁素体-珠
原 理
光体低合金钢,可以采用正火或多
与 应
次正火,细化晶粒;(3)严格控制
原 理
相界面处的碳浓度差(Cγ/α-Cα/γ)。
与 应
严格的计算见动力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碳化物溶解机理
固 态
一般认为是通过Fe3C中的碳原子
相 变
向γ中扩散和铁原子向贫完成的。
与 应
Fe3C不稳定

碳原子需要扩散,铁原子原位转化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