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按照遗传距离是由个体→种群→亚种→半种→姐妹种→种,
遗传距离逐渐加大.
31
二、物种的形成
(一)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环节
1、可遗传的变异是物种形成的原材料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等遗传物质改变所造成的可遗传的变异为物 种的形成提供原材料。突变是随机发生的,这种随机突变在外界条件的 影响下,在群体内非随机地积累与储存,从而使群体发生分化。
25
(四)物种的结构
亚种(subspecies) :是种内个体在地理和生态上充分隔离 后所形成的群体,具有一定的形态生理、遗传特征,特别有 不同的地理分布和不同的生态环境。这一概念一般多用于动 物分类,在植物分类上比较少用。
体虱 生态亚种
东北虎 地理亚种 华南虎
头虱
26
(四)物种的结构
根据物种有无亚种而区分为单型种和多型种(具亚种)
18
(二)物种的标准
4、生物地理学标准
不同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不同。 • 广布种(世界种):分布区很广
• 特有种:分布区很狭
• 残遗种:过去分布广,后来变狭了
每一物种都有自己的分布范围,物种的地理分布
也是区分物种的标准之一。
19
(二)物种的标准
5、系统发育关系上的标准
物种被定义为系统发育数上的单系群。 单系群包括从某一祖先演化而来的所有的后代。
单型种 种群 个 体 种群 个 体 种群 个 个 体 体
多型种 亚种 种群 亚种 种群 种群
个 个 体 体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体 体 体 体 体 体
27
(四)物种的结构
变种(variety):具有形态生理、遗传特征上的差异,但在 地理分布上可能重叠的群体。 一般多用于植物的分类,在动物分类上比较少用。但变种 有时也指未弄清地理分布的亚种,有时也指栽培品种,有时还 指介于两个亚种之间的类型。 如美国鹿鼠具有白色亚种和黑色亚种。有一种灰色的鹿鼠 则属于变种,因为它介于上述两个亚种之间,并已呈现出由灰 色变成黑色的显著倾向。
灭的种,只对现存的生物分门别类,这是非时间的物种
概念。 现代生物分类学家大多只对现在存活的生物进行分 门别类,我们一般接触的物种概念都属于非时向种这一 类。
6
二、物种
(一)基本概念 2、时向种 物种是随着时间进化而改变的 (1)同一物种表型的连续改变;
(2)种内分异,形成两个或多个新的分类群。
分类对象若不仅仅是现存的生物,也包括地质历史上
隔离的机制很复杂
以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划分,可分为生物学的和非生物 学的隔离
非生物学的隔离:环境或空间隔离,如地理因素等
以繁殖的阶段性来划分,隔离可分为:
合子前隔离(受精前隔离)
合子后隔离(狭义的生殖隔离)
33
(二)隔离
以繁殖的阶段性来划分:
合子前隔离是阻碍不同群体间成员的杂交,防止杂种合子 的形成,多为环境、生态、行为等方面的原因;
生殖隔离 生态地位 宗谱分支
24
(四)物种的结构
种内差异: 同一物种的个体之间的差异 种间差异是由种内的差异发展而来 个体 种群 亚种 种
个体: 是物种组成中最基本的单位,物种由许多个体组 成。同一种内的个体有性别、生长发育阶段的差异,有些还 有群体分工,如蜜蜂、蚂蚁。 种群(group of species):居群(local population),指生活 在一定群落里的一群同种个体。种群是物种的基本结构单元。 同一个种的不同种群之间可以通过杂交、迁移等形式进行遗 传上的相互交流,使物种成为一个统一的繁殖群体
28
(四)物种的结构
在亚种和种之间,有的还存在隐种的形态,又称姐妹种
姐妹种(sibling species)、隐种:外部形态上极为相似,
但其间又有完善的生殖隔离。
果蝇 D. pesudobscura 和D. persimilis是一 对姐妹种,外形十分 相似,但交尾前的求 偶习性不同引起生殖 隔离 我国西北部的 玉米螟与东部 的亚洲玉米螟 是由于信息素 的不同而具生 殖隔离
13
熊
棕熊
北极熊
14
川 金 丝 猴
黔 金 丝 猴
金丝猴
滇金丝猴
越南金丝猴
15
(二)物种的标准
3、生态学标准
从生态学看,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每一物 种在生态系统中均占有一个生态位,处于其所能达到的最 佳适应状态即适应峰。
种间杂交所产生的中间型个体,其适应值降低(掉进 适应谷),因而被自然选择所阻止。
2、选择影响物种形成的方向
环境条件会使某些基因型体现出优势,从而发生方向性选择
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隔离才能导致遗传物质交流中断,防止因基因交流而将彼此间的差
异淹没,保证群体向各自方向发展,使歧化不断加深,直至新种形成。
隔离(主要是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重要标志。
32
(二)隔离
隔离是指自然界中生物间彼此不能自由交配或交 配后不能产生正常可育后代的现象。
干不同的物种标准
1、形态学标准
绝大多数物种在形态特征上易于识别和区分,现代
大多数生物分类学家在分类实践中,主要以表型特征为
识别和区分物种的依据,即表型种。 优点:应用上方便 缺点:理论依据不足 某些分类标准只能人为地决定,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 标准,不同的归类,这实际上否认了物种存在的客观性。 10
(二)物种的标准
29
(四)物种的结构
半种也是亚种和种之间的过渡形态
半种(semispecies):又称起始物种,是可以互相交配的群
体,在形态、行为和其他方面又有差别,又限制了其间的交配。 半种这一概念由于较为含混,在分类中应用很少
30
现代遗传学对物种结构中各种等级单元,在遗传上的距 离作了定量的测定。下图的资料来自对昆虫、甲壳类、鱼类、 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中很多蛋白质的比较研究的结果。 标尺上的数字是比较中测定的氨基酸差别的平均数。这个数 字大致上和每个基因固定的突变数相等。
20
(二)物种的标准
5、系统发育关系上的标准 优点:
定义明确
反应物种形成的历史以及与其它物种的亲缘关系
应用方便
缺点:
依赖于系统发育树的真实性
21
物种?
起源
保持其独特性
……
22
(三)现代物种的定义
从前面不同角度分析、讨论,可以认识到生物种不是
单凭若干区分特征而划分的一种简单分类,而是由生物的 综合因素,包括生殖、遗传、生态、行为、地理分布、通 讯系统等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
洋、高山、沙漠、峡谷等构成阻隔。
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着促进性状分歧的作用。 分歧的程度与隔离时间的长短有一定的相关性,它往往 是生殖隔离必要的先决条件。 如美洲棉尾兔: 美国东部有8个种 西部多山地区则有23个种
35
1、合子前隔离 ②生态(生境)隔离
生态隔离即代表生存在同一地域内的不同生境的群体
8
A.非时向种:物种S1、S2和S3是同时存在的物种,它们之间 存在生殖隔离,种间有明显的表型差异.
B.分支种:物种S1~S4是在进化谱系中有关联的物种,是由 分支(种形成)事件区分的有时向的种.
C.时间种:时间种S1、S2和S3代表一个物种在时间向度上的 连续进化改变. 9
(二)物种的标准
学科不同,识别和区分物种的依据不同,因此有若
生存过的生物,就必须考虑时间尺度——古生物学
7
二、物种
(一)基本概念 2、时向种 即分类对象不仅仅是现存的生物,也包括地质历史 上生存过的,从分类的目的上不仅仅是识别、鉴定和命名,
还包括物种之间的历史联系,这就是时向种概念。
时向种包括时种和分支种
古生物学中的时间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生存时间(往 往是以百万年计的长时间)内所包含的所有生物个体。
38
1、合子前隔离 ④性别(行为)隔离
性别隔离即在不同物种的雌雄性别间,相互吸引力微 弱或缺乏而造成的隔离。性别隔离往往与行为隔离联系密
切,因为两个隔离群体在行为上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交配行 为上。
求偶信号识别系统
亲本相遇无性反射
彼此紧邻的两个种之间雌雄求爱极其罕见,通过这种 机制保持生殖隔离的物种称为“识别种” 。识别种仍然属 于生殖种的概念。
第七章 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1
1、什么是物种? 2、物种是怎样形成的?
2
一、人类对物种问题认识的发展过程
1、生物界万物皆以物种(species)的形式存在,
各种生物皆有所属的种类
我们认识生命的多样性也正是从认识物种开
始的
2、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类型是如何从最简单的类型产生出来
的——进化生物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所发生的隔离。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地理隔离。
如三种虱子Phthirus pubis、Pediculus humanus和P. capitis分别寄生在人的腋下、体躯(或内衣)和头发中
生态隔离大半由于不同种群所需要的食物和所习惯的
气候条件有所差异而形成的
36
1、合子前隔离 ②生态(生境)隔离
生态隔离大半由于不同种 群所需要的食物和所习惯的气 候条件有所差异而形成的
16
(二)物种的标准
3、生态学标准
生物在进化后转移到新的生态位和适应峰。如果一个
物种的种内发生分异,占据多个生态位,从生态学角度而 言,这意味着有新种形成。
17
(二)物种的标准
3、生态学标准
英国的细剪股颖草(Agrostis tenuis) 生长于垃圾场及其周围,垃圾场中含有 铅、锌、铜等有毒重金属。 细剪股颖草之所以能生长在垃圾场, 是因为种内发生了遗传变异,产生出抗 重金属的变异型。变异型和正常型(无 抗性)种群之间界限分明。 两个种群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从 生态学种的标准来说,它们应当是两个 不同的物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