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生素b1的特性/
维生素b l又叫硫胺素,因其分子组成中含有硫和胺基。
市售合成的维生素b1常常是硫胺素盐酸盐,为白色晶状体粉末,它比游离状态的维生素b l稳定,在120℃的溶液中没什么破坏。
在酸性溶液中比较稳定,但在碱性条件下则对热极不稳定,甚至在室温下储存,亦可逐渐破坏。
所以,在煮粥、煮豆或蒸馒头时加碱过量,将造成维生素b1大量破坏。
高压灭菌和紫外线也能破坏维生素b1。
某些食物中含有能分解维生素b1的酶,可使其失去活性。
维生素b l硝酸盐在高温下比维生素b1盐酸盐稳定。
因此.常用作必须烹调的谷物产品中的添加剂。
二、维生素b1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1.吸收人体从食物中摄入的维生素b l主要在小肠吸收。
进餐以后,绝大多数维生素b1以游离形式存在于人的肠腔内,这种维生素在肠液中的浓度一般不超过2微摩/升。
当一定量的维生素b1随食物进入人体后,肠道对它的吸收过程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即遵循饱和作用的动力学原则。
换句话说,肠道内的维生素b l浓度较高时,被动扩散型的吸收占优势而当其浓度较低,在l微摩/升以下时,维生素b1主要通过主动的方式,由载体介导进行吸收。
后一种方式与年龄有关,老年人对维生素b1的吸收下降,可能就是因为其肠内的主动吸收过程减弱,如果要保证其维生素b1的良好营养状况,应当增加维生素b1的供给量,这样即可增大维生素b1在肠道中被动吸收的比例,弥补主动吸收的不足。
人体对维生素b1的消化吸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维生素b1吸收需要钠离子及三磷酸腺苷(a1p)的参与,体内缺乏钠离子及三磷酸腺苷酶可抑制其吸收;维生素b1进入小肠细胞后需要磷酸化,形成酯的形式后再向其他组织输送,这个过程如果叶酸缺乏也可影响维生素b1的吸收和代谢;食物中存在过量的酒精不仅使维生素b1吸收受到影响,而且还可干扰它的转运和储存。
膳食中的维生素b1含量是影响其吸收率的主要因素之一,这是机体维护内部营养素浓度恒定的一种重要功能。
当人体摄入的食物所含维生素b1属于低水平时,吸收率约为57%,而高水平时仅为26%左右。
人一次口服维生素b1的剂量如果达到5毫克以上,则大部分不被吸收而随粪便排出体外。
天然的维生素b1常常与别的化学基团结合,这些基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维生素b1的吸收率。
根据不同基团对维生素b1吸收率的不同作用,科学家们用人工合成的办法生产吸收率高的维生素b1。
目前人工合成的维生素b1衍生物有丙基维生素b1二硫化合物和4氢糠醛二维生素b1,这两种化合物不溶于水,性质稳定,难以被维生素b1酶破坏。
口服后,它们在消化道容易被吸收,使血液、组织及脑脊液中维生素b1的水平较服用其他形式维生素b1时要高,甚至可高10倍。
因此,临床上经常用这些人工合成的衍生物改善病人维生素b1缺乏的状况。
2.分布从食物中摄取的维生素b l大约80%是以维生素b1焦磷酸盐(tpp)的形式存在,10%是维生素b1三磷酸盐(atp),其余的是维生素b1单磷酸盐(tmp)或是游离的维生素b l。
上述的几种维生素b1在体内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中,其中以心脏、肝脏、肾脏和脑组织含量较多。
由于肌肉组织的体积和质量占身体总量的很大比例,因此维生素b1约有一半存在于肌肉中。
3.排泄人体中的维生素b1主要由尿液排泄,当一个人摄入的维生素b l数量很少时,它的排泄量也很少;而当膳食中维生素b1水平升高时,排泄量也增加。
摄入量低于0.2毫克/4 184千焦热能时,尿中排泄极少,临床上可能出现维生素b l缺乏症。
新生儿只要有充分的母乳喂养,一般均能保证其营养需求。
因此,婴儿适宜的维生素b l摄入量可以根据人乳中维生素b1的平均含量来确定。
营养学家大多按照乳汁中的维生素b1浓度再加上2个标准差(安全范围)来估计供给量,照此计算为o.3—0.4毫克/4 184千焦热能。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da)为0.6~1.3毫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