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2007-2008数字出版年度报告概况(一)“数字出版”可以近似地理解为“数字化的出版”。
它与传统出版不能截然分开。
它包括传统出版业数字化的全部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包括新兴的数字媒体。
前者我们已经看到近年来传统出版业日益加快的从出版工艺到出版介质再到出版物传播与流通方式的数字化转型的步伐,这个步伐正在全方位地改变着出版业的生存方式;后者已经被层出不穷且日益壮大的新媒体公司所证明。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无论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还是新兴的数字媒体产业,两者已开始出现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以施普林格、爱思唯尔、汤姆森集团和约翰·威立集团为代表的传统出版商正在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对内容资源的深度加工和整合,向新的数字出版巨头转变。
与此同时,一些互联网行业的巨头和新媒体公司,如Google、Wikipedia等,依据其强大的信息技术力量或先进的理念也加入了数字出版的行列。
技术提供商对新技术和行业标准的潜在垄断,引起了全球数字资源的新一轮争夺,并给传统出版产业带来了新的危机。
在我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及中国出版集团、广东出版集团、四川出版集团等一批传统出版企业正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同时,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中文在线,以及盛大、网易等一批数字技术企业也在加速向媒体公司转型。
在数字出版产业加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看到数字出版赖以存在的各种环境在2007~2008年有了很大的发展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国民经济,特别是涉及新闻出版、IT 技术、信息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风险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在科技活动中,无论科技活动人员情况,还是科技经费筹集额度,以及基础研究、试验发展等均呈持续上升趋势。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8年7月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已达2.53亿人,规模居世界第一位。
此外,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五次国民阅读倾向调查:2007年我国国民网络阅读率继续大幅攀升。
2007-2008数字出版年度报告概况(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IT技术和互联网应用水平的持续提高,国民阅读习惯和阅读环境的变化等,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在2007~2008年也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
2007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为362.42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70.15%。
其中,互联网期刊和多媒体网络互动期刊的收入达7.6亿元,电子图书的收入达2亿元,数字报纸(含网络报和手机报) 的收入达10亿元,博客的收入达9.75亿元,在线音乐的收入达1.52亿元,手机出版(含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动漫) 的收入达150亿元,网络游戏的收入达105.7亿元,互联网广告的收入达75.6亿元。
我们预测,到2008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规模可能会达到530.64亿元,比2006年增长149.13%,比2007年增长46.42%。
当然也应该看到,尽管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整体上尚不足以对传统出版产业构成颠覆性冲击。
我国传统书报刊的整体收入2007年是990.08亿元,而数字化书报刊的收入2007年为19.6亿元,两者相比,数字化书报刊收入规模仅占传统书报刊的1.98%。
同时我们还发现,尽管2007~2008年集中出版的科技期刊数据库、个别文学原创网站、网络游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除此之外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在赢利模式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特别是传统出版单位开展的数字出版,在整体经营上尚未找到赢利模式,尚处于投入大于产出阶段。
这也是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面前顾虑重重的主要原因。
多数传统出版单位对数字出版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建网站、或与运营商签订各种委托数字化协议阶段,对数字出版本质缺乏认真研究。
同时,2007~2008年,也是数字出版从加强认识向实际操作过渡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仅仅懂得数字出版很重要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操作,进而懂得如何经营。
目前,制约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才问题。
由于整体上复合型人才的缺乏,造成了数字出版成本过高、机会把握不准、难以真正实现盈利。
实际上,目前的数字技术已相当成熟,但传统出版单位对数字技术的掌握还相当初级。
2008年6月,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国家级多媒体数字出版实验室发布的《多媒体数字报纸使用功能测试报告》显示,在335份多媒体数字报纸中,近半数多媒体数字报纸用户控制功能设置不完善,绝大部分多媒体数字报纸没有真正实现多媒体化,1/3多媒体数字报纸读者交互功能差。
而当前的技术平台早已提供了这些功能,只是由于人才的缺乏和观念的落后这些功能没有被充分地利用起来。
此外,传统出版单位的机制问题、数字出版的标准化问题、数字版权保护问题、对新媒体监管问题等,也都是制约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目前结果来看,数字出版在今后几年内还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其中收入规模每年的增幅可能都会在50%左右。
与此同时,原创网站会迅速崛起,内容原创将会从平面媒体向网络媒体发展。
在数字化管理方面,出版软件将会从流程管理为主向内容管理为主转移,CM 系统将会广泛应用。
在硬件方面,电子纸阅读器与数码印刷设备也将会同步快速发展,这将使跨媒体出版成为可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移动通讯成熟的收费模式下,手机出版虽然刚刚起步,但收入水平却不断高速攀升,已成为成长最快的数字出版业务类型。
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将会从单纯的通讯工具向移动媒体发展,手机读物、手机视频等都会出现。
数字出版的下一个拐点很可能就是手机出版(但也应该看到,移动公司过于强大的垄断地位及其直接涉足内容生产的做法很可能会对新兴的数字出版业产业造成伤害)。
未来,数字出版将向无线移动、个性化按需定制和跨媒体出版方向发展。
数字出版产业环境分析——国际环境出版业的数字化浪潮,首先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专业出版商就在积极开发在线数据平台,并且在专业出版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表一是国外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状况,这些企业的数字化成绩,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表一:国外主要传统出版商及其数字出版物与国内传统出版单位不同,国外的出版企业由于经历了充分的市场竞争,产业集中度较高,便于实施数字化战略。
而我国近年来虽然成立了出版集团,但多是行政捏合,内部资源难以真正整合。
2007~2008年度(甚至更早),国外专业出版领域的数字化进程已经从内容整合发展到商业运作上,特别是爱思唯尔今后3年在华年均提价15%(实际16.7%)的征订方案,表明其向商业化行进的步伐正在加快。
在内容数字化的同时,2007~2008年国外电子阅读器的研发和商业化进程也明显加快。
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巨头亚马逊推出名为Kindle的电子书阅读器。
尽管当前电子书市场规模有限,但亚马逊的电子书阅读器Kindle在2007年11月上市的几小时内就销售一空。
阿歇特出版集团、西蒙•舒斯特出版公司和圣•马丁出版社陆续使用索尼电子书阅读器,发送图书校样和其他预览材料。
2008年5月6日,电子阅读器伊利亚特(iLiad)登陆英国鲍德斯,成为英国首家销售电子阅读器的书商。
继鲍德斯之后,英国另一连锁书店集团瓦特斯通也启动了索尼电子阅读器销售业务……这些电子阅读器绝大多数使用了Eink的电子纸技术,这无疑将对纸质媒体形成新的冲击。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国外电子阅读器有荷兰的iRex、日本的SONY、美国的Kindle,国内的有易博士、翰林、博朗、汉王、方正、一步等。
国内的解放日报、广州日报也都在推出电子阅读器解决方案。
数字出版产业环境分析——经济环境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增长11.4%。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9.2%,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1%。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又是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
初步核算,2008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06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4%。
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51400亿元,增长10.5%。
[1]应该说,2007~2008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正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驶入快车道的。
特别是2008年,与出版业和IT业相关的第三产业增长率达10.5%,超过了10.4%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第三产业发展强劲:包括新闻出版业、IT技术、信息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增长情况,可以更直接地反映数字出版产业的经济环境状况。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近十年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增加指数、贡献率均呈增长态势。
表二:1996-2006第三产业各项指标增长情况[2]风险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技术和资本是永恒的话题。
2007~2008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国内风险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密不可分,特别是新兴的数字技术公司和数字媒体公司,大多都是在风险投资的注入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投融资环境的发展,对数字出版产业本身的形成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实际上,正是风险投资促进了我国互联网相关产业的形成,并确立了竞争模式和赢利模式。
2008年上半年,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已经达380家左右,注册资本达1100多亿元,风险投资额增长幅度达58%。
表三反映了我国互联网企业的融资情况:表三:2008年我国互联网企业融资情况[3][1]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的发言。
[2]根据《2007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制表。
[3]表中资料来自网上检索结果,由于时间关系未进行认真核实,如有不准之处敬请原谅。
数字出版产业环境分析——技术环境■科技活动:科技活动可以反映数字技术的活跃程度。
表四是根据《2007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制作而成,它反映了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业的活跃程度,也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从表四可以看出,无论科技活动人员情况,还是科技经费筹集额度,以及基础研究、试验发展等均呈持续上升趋势。
这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来说绝对利好。
而近年来数字出版产业在技术和资金,以及人员上的持续投入,与这个大的环境是分不开的。
各年度科技经费筹集与支出情况见图1。
表四:科技活动基本情况图1:科技活动基本情况各项指标增长图■软硬件收入:软硬件产业的发展,是数字出版产业的前提和条件,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刚性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