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海鸥计时码表

谈谈海鸥计时码表

浅谈海鸥计时码表(2011-06-14 14:38:02)转载标签:时尚计时码表具有外形大气,功能实用的特点,在工作生活节奏紧迫的西方人中使用已非常普遍;相对于三针日历的传统腕表,显然计时码表功能更为复杂,其特有的分段计时功控制功能,还能让你享受到机械手表中难得的操控性。

闲暇之时,抬手揿纽,在铮铮开动的秒针声中,注视着那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的秒尖,动静之间,互为其根,不知不觉间会让你陷入某种难以明状的神往中。

国产表当中,海鸥的计时一直是其强项,备受推崇。

在当下国产表重新焕发新颜之际,关注它的表友亦越来越多,而相对实惠的价钱也相当有吸引力,情到酣处,自然出手拥有,更有甚者,毒深瘾重,见款就收,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

表海无涯钱作舟。

本人一直不求上进,知识粗浅,文语生硬,闲暇之余,拼凑一拙,让对海鸥码表关注的朋友增加点感兴趣的东西。

要了解海鸥的ST19系列码表,还得从VENUS说起。

自上世纪初,欧米茄首产带计时功能的腕表以来,已近百年时间,期间群雄逐鹿,各领风骚,涌现了诸多计时的优秀品牌和著名机芯。

在瑞士表的黄金年代,就数LEMANIA,LANDERON,VENUS,VALJOUX四大计时芯厂在当时最为杰出,上世纪70年代瑞士表灾后重新洗牌,各品牌死伤甚众,尔今只剩下LEMANIA这家香火延续,现归S集团的宝矶所有。

维纳斯(VENUS)更是湮灭在滚滚风云中,残缺的美终究无法保存,仅留下一个美丽的身影和一堆库存零件。

VENUS的最为著名的芯是CAL.178,手动,17钻,为柱状轮结构,走步扶手式传动,滑进式齿轮,在军表百年灵中使用最广。

70年代表灾后,VENUS 破产,基本退出市场。

V.178和V.175的差别在于小时计,将CAL.178去掉了6点位置的小时累计盘,就是CAL.175了。

V.175的库存芯在现今的瑞士大牌也较多使用,艾美04年推出一种限量款匠心就是用的库存V.175古董芯,按现代的工艺重新打磨装配校调,命名为Masterpiece Venus 175 Chronograph,颇有点向VENUS 致敬的意味;且其自产的M106也脱不开V175的痕迹。

其它的如CYMA等二线品牌,也专门采用过V.175,精心包装打造,用复古式针面造形,装了K金壳,也做了把借鸡生蛋炒冷饭的事。

海鸥的ST1901就是脱胎于VENUS Cal.175。

天津手表厂(海鸥表业前身)在1957年就具有码表的生产能力,在1961年受一轻部(现海鸥仍属一轻局管辖)下达的304任务研发空军用码表,当时参照的对象,是以空军表著称的百年灵,所以从仿造上来讲,选择了Cal.175就不奇怪。

代号为304项目在得到CAL.175的技术资料后,努力了几年,几经反复改进,1963年出给部队一批,到1965第三批送样得到批准,正式进入量产,这段特殊的经历也常被现在的海鸥公司所热衷,在讲究血统出身的手表行业,显得弥而珍贵。

查看过60年代的原表,对当时天津表厂的制造能力还是相当佩服的。

军表对抗震和防磁的要求高暂且不讲,码表本为复杂机芯,本身异形零件居多,尺寸小不说,零件的材料要求自是极高,当时的设备制造能力跟今天不可同日而语,所能依靠的怕只有人的决心和责任心。

壳体为了便于冲制,选了半钢为材料(钢加铜),圆润泛着金色,有种不同寻常的美;背盖有“天津手表厂”四个大字,为仿宋体,虽为冷冲压印,却字迹清晰,风格古朴,显然比现下的激光镂刻更为扎实。

当时的机芯外观按现在眼光来看确实粗陋不堪,毫无打磨可言,典型的军表作风。

相对于原版的VENUS CAL.175, ST19鉴于当时的要求和能力,更为了便于批量生产,明显就进行了几处简化处理,去浮存实,取消了奢华的鹅劲微调机构,直接用快慢针微调结构,加了抗震装置;将摆频从18000bph提高为21600bph的高频。

另外还将原先的莲花摆轮改成了更便于校调的光摆。

这些细节的修改,均是由于考虑到军表特有的实用因素。

,而现在产的ST1901机芯,比起60年代原机,已经做了相当大的改变,尺寸整体放大,外观的修饰性和本身可靠性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

钻数从原先17增加到了22,直径扩充到31.3mm,厚度为5.8mm,在开动码表的情况下,动力能维持到38小时以上;在人们最为关注的精度上面更为值得称道,跟目前的海鸥自动表相比,其手动芯的稳定性远高出一个级数,绝少有误差不稳的出现。

码表组织结构复杂,零件奇形怪状,不一而足,这些零件的用料好坏直接决定了一只表的素质。

比较厚道的是,异形件均似整体切割,表面镀镍处理。

各组织结构的部件紧固采用了大量镀蓝镙钉(真是蓝钢多好),既实在又点缀,大大提高了机芯可观性。

基座表面用珍珠圆纹打磨,中心轮的支架和摆夹板用宽条日内瓦纹,有些件并做倒边,显然在去除应力提高强度本身外已经重视手表的艺术性了,这倒颇具大牌风范。

机芯本身素质也极佳,走时精准,动力强劲。

上弦手感偏紧,略有阻滞。

按键有弹性,手感轻脆,启停灵敏,秒针归零流畅,回位略有偏斜,这在海鸥码表中比较常见,应该有提高的空间。

刻度面的设计上,1963年那块军表算是块经典,甚至是笔者私下认为海鸥至今做得最成功的两款表之一。

度板为铝制米色金属漆油压面,造型为那个时代常见的拱面(通常叫“胖面”),可惜可能是铝板材质原因还是冲压模具有点问题,有的度板的成形弯角处可见少许的铝挤料时产生的折压纹,有些碍眼;刻度数为表面镀金,其中2-4-6-8-12为阿拉伯字,1-5-7-11为镶嵌的尖条刻度,12点位置上有颗闪亮的金星,时分针漆蓝,配合红色中央长秒针,一股革命激情由然而生;外表面为拱形的压克力表镜,略带琥珀色,将金属刻度表面映衬出一种特殊的质感,显得古意岸然,耐看之极;外形为窄边壳,长尖耳,宽扁把,干练紧凑,底盖均匀,非常衬手,一般在国外论坛能被洋表友们所津津乐道的现役款国表,它便是头号热门。

可惜1963的市场策略过于保守和怪异,基本被外销所垄断。

天津海鸥公司主出的海鸥系列码表,则是ST19系列机芯的基础上,进行了功能的延伸,丰富其产品线。

如增加了能量显示M200和M193,有增加同步小时的M192,还有加了月相和日历的M199,还有将表面和夹板镂空的M190SK。

这几款计时的外形同一种风格,即斯文儒雅,虽带有对国外大牌的模仿痕迹,但改造的却是极为漂亮,白底黑字,宛如是徽派建筑中的粉墙黛瓦,算得上是海鸥手表外观设计上的新高度。

M190等俱为白底黑字,表面底纹精腻,黑色纤细罗马字面,配上镀黑弧形针,抛光壳,直耳,洋葱把,相当有品。

透底背盖更多的是一种对现今市场口味的一种缺乏自信妥协,实则真得没多少过露的必要,缺乏标识的光板机芯本已尴尬,偌大一个透底硬生生将塑料固定框一概露显出来,犯了机械表最为忌讳的露短,在揣玩之余难免心生异感。

除码表按键防水差的通病外,整体防水也欠佳。

整表背盖靠6颗螺钉紧固,内置薄薄一层橡胶密封圈,这种结构防水性能是难以保证有多好,仅能凑合生活日常使用而已,哪怕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由于手汗侵蚀,底盖玻璃较易发糊,背盖和壳体结缝更是容易藏污纳垢,对一只正面抛光得熠熠生辉的手表来说,这么早殘感觉可不良好。

当然,在处在资本积累阶段的海鸥也跟青春萌动期的其它公司一样,都有着品种多而无一处着力的通病,缺乏与ETA抗衡的主打芯,缺乏表款的策划创意和文化包装,还停留在生硬模仿甚至全盘照抄的不堪境地;并在本身的经营中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过多的机芯外售策略,渠道的控制混乱等,也相当程度上损害了表迷的热情。

虽不足甚众,但敝帚自珍之,衷心期望海鸥能飞得更高。

计时在海鸥表中有着相当的价值,所以特地浅介若干,为大家在关注之余,多点兴趣(完)(附注:码表使用,3点位是累计分针,9点位走时秒针,中间分别为时针,分针,和计时用的长秒针。

其它辅加的功能如能量月相日历等,多放在6和12点位置。

时针,分针,与9点位小秒针同步,为手表的走时功能。

累计分针与中间长秒针同步,组成码表的计时功能。

长秒针60秒一圈后,累计分针滑步指示一格,一直到30分钟为止,所以这个机芯只能完成单次30分钟内的计时长度。

2点位和4点位两根杠柄,做为码表操作使用键。

2点位的做启动和停止,控制中间长秒针的运行和停顿;4点位做归零用,按入后完成计时长秒针和累计分针的清零。

值得注意的是,归零一定要中间长秒针停止状态下进行,不然在运行时直接按归零,轮组尚未脱钩,杠簧件会直接咬死变形,码表失效。

)2011-3-18 日我对海鸥计时码表系列各型号理解我搜集了一些码表的资料,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我会和《我对机械表的理解》一文一样,一旦出了新款式,也会不断更新,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章分两部分:第一,码表的由来第二,码表各个型号介绍第一部分码表的由来在英文里,计时码表“chronograph”一词原本是由古希腊文的“chronos时间”和“graph书写”所组成,顾名思义指的是“可以量度一段特定事件所经历的时间的器具”,以此来看,很多古老的计时器固然没有我们今日常见计时码表的外观和机制,但已经具有这样的功能。

最早的计时码表出现在1802年的巴黎皇家赛马会上,当时的钟表匠特别为比赛制造了一枚计时器。

计时器的指针上装置了一个墨囊,操作计时器可以让墨滴在比赛开始时和结束时分别在表盘上留下痕迹,这也就是今天计时码表的名字的来历。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计时器不能在使用完一次后,让计时针迅速回到12时位置,重新开始下一次计时,因此实用性也就不高。

到了十九世纪中期,计时器就改进为“开始—停止—归零”三步来完成,实用性大大提高了。

1860年左右,体育赛事中有了为两个同事出发的选手分别计时的需要,于是双秒针追针计时器也应运而生。

法国国王Louis-Philippe的御用制表师Nicholas Mathieu Rieussec,在1812年发明了一个今日称为“Inking Chronograph”的计时装置,可以准确测量一段特定的时间,比如赛马的时间记录等。

他将各自装置了摆轮的两个时计结合,放进一个时计内,一个测量一般时间,一个负责码表计时。

其实在NMR之前,已有很多前人发明了可以计算一段特定时间的时计,然而因为准确度不好而被统称为Compteurs。

R是第一个制作出准确度足以被称为计时码表的人,他也因此在1822年获得命名为“Chrnonograph”的专利。

在今天,不需要买一只十几万元的追针计时码表为偶尔出席的赛马会或者田径比赛计算时间。

计时码表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已时区单纯的实用价值,而转变成一个制表工艺高超的标志了。

在钟表王国开始研制装配于手表中的Chronograph机芯时,天津手表厂也在20世纪60年代悄然地开始制造中国第一批计时码表。

自1961年4月接获当时一轻部下达的任务开始,到1965年12月通过当时的08单位、空军司令部、海军航空兵司令部、海军装备订货部监造部、海司航保部等21个单位共计38位领导、专家组织的鉴定并定型批量生产,天津手表厂共时装三批样品表。

相关主题